工作人员正在捕捞鱼苗。 陈建华 摄
捕捞上市的鱼苗。
■ 阳江日报记者/张嘉元
“快来搭把手,将这些鱼苗搬上去!”3月21日下午,在阳西县儒洞镇边海村的沿海养殖长廊,村民们正合力将一桶桶装满鱼苗的塑料桶搬到货车上,虽然汗水打湿了衣裳,但他们脸上挂满了收获的喜悦。边海村党总支书记陈广介绍,这批鱼苗装车后,将运送给珠海的客户。一次可运输几十万尾鱼苗,收入超10万元。鱼苗主要销往广州、湛江等省内城市,有时也会销售到福建、海南等周边省份。
当天上午,记者驱车跨过边海大桥,来到边海村,只见沿途繁花似锦、绿树成荫,村道干净整洁,一个个“四小园”错落有致,惬意的田园气息扑面而来。边海村从昔日自然灾害频发、荒凉贫困的小渔村,到如今村民安居乐业、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可谓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边海村这些年来究竟如何实现蜕变?陈广告诉记者,边海村主要依仗“三驾马车”并驱的产业发展模式,即海水养殖业、以丝苗米为主的种植业以及浅海捕捞业。跟随着陈广的脚步,记者来到边海村两条养殖长廊之一的沿海养殖长廊,只见一片片养殖池塘有序排布,村民们正在池塘中合力牵起渔网,将鱼苗围拢起来,为下午装车出货作准备。
“这些鱼塘虾围一部分承包给外来的养殖大户,一部分是我们村民自己经营养殖。”陈广说,承包所得租金为村民共有,每年春节前分红,去年共收得租金近40万元。村民们经营的水产养殖规模也在逐步扩大,沿海养殖长廊的海水养殖面积,从几年前的800亩,扩展到1500亩,年产值超2000万元。目前,边海村从事水产养殖业的农户超100户,全村水产养殖面积近4000亩。
正在池塘旁劳作的村民告诉记者,这批鱼苗在去年12月放苗,历经3个月孵化,现已进入销售期,一尾鱼苗能卖到0.28元的价格。等这批鱼苗收获完后,清明节前就开始养虾,主要品种为南美白对虾,预计七八月上市。鱼苗对虾轮作的养殖模式,可以起到“活水”的作用,同时能提高池塘利用率,让养殖户实现全年持续收益。
随后,陈广还带领记者参观了阳西县强农粮油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丝苗米加工基地,该基地春耕育秧备耕已接近尾声,清明前将全面开展插秧工作。该合作社负责人易志强介绍,近年来合作社大力发展稻米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流转村里土地800多亩,同时带动村民们参与种植、加工等生产环节,实现增收致富。
5年前,边海村的村集体收入仅为7万元,去年已经发展到了58万元,这正是“三驾马车”共同发力所结下的累累硕果。“以前村里都是泥路,垃圾随处可见。这些年来村道铺上了水泥、沥青,种上了花草树木,乡亲们常常自发打扫公共卫生,共同维护整洁宜居的美丽边海。”该村村民陈伟义说。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