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荣活近照。
王泽曦在阅读报纸。
刘智辉在指导战士训练。 袁荣泽 摄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也是阳江连续6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之年。阳江历来有着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从权益保障的坚实屏障,到温情备至的服务模式,我市不断创新工作举措,积极为广大官兵排忧解难,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拥军优属工作,营造了全社会关心国防、热爱军人、尊崇军人的浓厚氛围。
■ 阳江日报记者/盘聪颖
近年来,我市建立健全立功受奖喜报报送、仪式颁授和集中宣传机制,从悬挂光荣牌到送立功喜报,再到立体化宣传报道立功官兵的光辉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发了官兵扎根军营、爱军精武的内生动力,也让全社会对“光荣之家”的尊崇看得见、摸得着、感受深。
梁荣活是一名95后,现担任武警阳江支队某部政治指导员。回忆起从军的初衷,他表示:“我的叔叔是一名军人,我记得他获得二等功的喜报送回村里时,全村人都来祝贺,现在这张喜报还张贴在村头。从那时候开始,我深刻感受到作为军属的荣誉感,也在我心里埋下了参军入伍的种子。”
正是受我市“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浓厚氛围感召,2018年,从军校毕业的梁荣活放弃珠三角的发展机会,毅然回到家乡,续写家族的军旅荣光。梁荣活表示,刚回到家乡时,他在阳春市武警某部担任排长。2020年的一次森林火灾救援中,他带领官兵冲锋在前,圆满完成了抢险救灾任务。这次经历让梁荣活深刻体会到扎实训练的重要性,如今作为政治指导员,他推行“严爱相济”的带兵方法,既在训练场上严格要求官兵掌握各项技能,也在生活中给予官兵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们感受到部队大家庭的温暖。
今年以来,武警阳江支队紧抓快干、奋勇争先,对标“六有一具备”新时代好样子,立起更高标准,努力强能增智,加快发展步伐,推动支队建设加速提质增效,部队基础底蕴不断厚实,呈现出稳定稳固、向好向强的发展态势。
来自青海的“军三代”王泽曦表示,2020年,他从武警工程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主动申请到武警阳江支队服役。“外公当年在大西北开荒,父亲在高寒的祁连山从军,到我这里更应该扎根基层。”王泽曦说,受到父辈影响,他经常到敬老院服务,主动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发挥扎实的专业知识促进战斗力建设等,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军人的担当。
近年来,我市着力锻造一支“对党忠诚、本领过硬、作风优良、敢打必胜”的民兵“铁军”,先后多次参与抢险救灾、防汛抗洪、森林灭火等急难险重任务,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汇聚成推动地方发展的强大合力。
今年6月16日至17日,受台风“蝴蝶”残余云系影响,阳春市八甲镇突发暴雨,全镇党员干部、专业救援队伍挺身而出与时间赛跑,多支救援队伍紧急奔赴一线参与抢险救灾。
在众多的救援人员中,身穿迷彩绿的民兵群体尤为引人注目。他们冲锋在前,齐心协力清除封堵桥梁的障碍物,帮助抢运物资,解救被困人员。“当时水位直逼国道护栏,水深接近一米,车辆中途熄火,车里有4名受困群众……”回忆当时惊险的救人场景,该民兵应急连连长黎运庆说,接到求助信息后,他没有丝毫犹豫,马上带领4名队员驾驶冲锋舟破浪前行,为被困者穿上救生衣后,顺利将他们护送至安全区。
无独有偶。今年7月19日,台风“韦帕”来袭,我市防风应急响应提升至Ⅱ级后,阳西县人武部迅速收拢集结300多名民兵在训练基地备勤,并派遣30名民兵分为3组,前置到上洋镇、溪头镇和儒洞镇。同时,联系对接驻训部队随时准备抢险,各级值班人员和应急分队人员24小时待命,密切关注台风动态与险情,熟悉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生险情及时处理、快速应对、准确处置。
“启动应急响应后,阳东区人武部马上开始集结民兵应急队伍防御台风。一小时内,11个乡镇的民兵应急排共有261人积极响应号召,随时准备投入救援。”阳东区人武部参谋黎华基介绍,阳东区民兵应急连120人积极备勤,阳东共有381名民兵下沉村和社区一线,全力防御台风“韦帕”,随时准备投入抢险工作。收到驻地党委政府一线应急救援任务,他们须立即组织民兵应急队伍收拢集结,两个小时内完成整装出发现场救援。
去年7月,武警阳江支队组织开展“缘聚阳江 相约军营”军地青年联谊活动,现场浪漫氛围拉满,青年官兵勇敢迈出寻爱步伐,最终有8对嘉宾牵手成功,收获全场祝福。
“我和女朋友就是在这场活动中认识的,现在我即将要成为一名‘阳江女婿’了。”武警阳江支队某部政治指导员刘智辉日前向记者分享了这个喜讯。他表示,2020年初到阳江时,陌生的环境和语言一度让他觉得没有归属感。在部队和组织的充分关心下,他逐渐把阳江当作第二故乡,并结识了本地姑娘梁琼丹,两人志同道合,今年准备举办婚礼。
梁琼丹表示,虽然两人平时见面交流的机会不多,但她十分理解刘智辉的工作繁忙,愿意一直做他最坚强的后盾。“阳江用真情把我留了下来,我以后更要用热血守护这片热土。”刘智辉说。
“缘聚阳江 相约军营”军地青年联谊活动正是我市聚力解决“三后”问题的缩影。为适龄官兵搭好“缘分鹊桥”、为军属就业送上“优岗捷径”、为军娃入学打通“绿色通道”……我市以系统化思维优先解决“后院”与“后代”难题,建立随军随调家属安置绿色通道,将军人子女入学入托作为重点保障对象,真正将关心送到了官兵心坎上。
武警阳江支队勤务保障大队副大队长邓德满的家属谢丹蕾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她带着小孩从江门来到阳江,被安置在阳江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工作,小孩入读阳江职院附属实验学校,结束了长期两地分居的困难局面。
为解“后路”之忧,我市秉持“阳光安置”原则,全过程严格执行政策规定,精准设岗、科学安置、全程公开、全程监督,帮助符合政府安置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和转业军官均在规定时限内高质量安置到位,树立了公平公正、人尽其才的安置标杆,有效激发了现役官兵服役、退役军人建功的积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