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阳春:河西街道积极打造水产优势产业高地

小鱼苗“孵出”乡村振兴大产业

2025-09-11 09:21:12 来源:阳江日报

小鱼苗“孵出”乡村振兴大产业

阳江阳春:河西街道积极打造水产优势产业高地

小鱼苗“孵出”乡村振兴大产业

阳江日报

河西街道崆峒村的鱼苗孵化基地。 谭文强 摄

■ 阳江日报记者/王静

循环水槽里,大批的澳洲银鲈鱼苗活力十足;连片鱼塘波光粼粼,成群的鳜鱼在水中欢快游弋;休闲垂钓园视野开阔,钓友们尽享垂钓的悠闲……随着“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阳春市河西街道立足资源禀赋,推动“小鱼苗”升级“大产业”,走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以点带面,串点成线,成片发展。河西街道培育优化特色水产产业,通过科技支撑、链条延伸、联农带农,推动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加速转型。目前,河西街道水产养殖面积达5000多亩,年产值1.35亿元。其中,澳洲银鲈、鳜鱼等特色品种产量创新高,带动当地千余农户年均增收3.2万元。

以种为“芯” 打造高端水产名片

记者在位于崆峒村的鱼苗孵化车间看到,澳洲银鲈鱼苗在循环水槽中穿梭游弋。经过多重过滤、生物技术处理、冷热管调温,使水池的水质处于恒温、干净的稳定状态,达到尾水零排放的效果。

“国内水产养殖业竞争激烈,需要引进高端鱼种,走差异化道路。我们选择了澳洲银鲈,攻克种苗繁育难关,在国内首家实现规模化人工孵化、淡水至海水适应性养殖的技术突破。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每年销售鱼苗超过5000万尾。”广东省一家渔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黄丕家表示。

澳洲银鲈又名金鳟鱼、贵妃鱼,富含优质蛋白质和8种必需氨基酸,被称为“脑黄金”的DHA和防止动脉硬化的EPA含量远超黄鱼、真鲷、黑鲷等常见名贵鱼类。“按照当前市场价格,澳洲银鲈商品鱼每公斤售价超过50元,进入高端餐饮市场后,每公斤售价可达560元。”黄丕家表示,企业与云南、浙江等地的育苗场初步达成合作,计划将澳洲银鲈人工繁育技术推广至全国。

从养殖基地到餐桌,优质物流是抢占“鲜”机的关键。河西街道凭借优越地理位置和发达的“仓储物流+电商集散”基础,整合当地物流企业,强化水产养殖“空陆”物流支撑。目前,澳洲银鲈商品鱼生鲜已实现48小时直达全国。

“驯化”鳜鱼  实现绿色高效养殖

阳春市素有“中国鳜鱼种业第一市”美誉。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河西街道的广东盛世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水产养殖基地。鱼塘里,一条条经过驯化的饲料鳜鱼灵动穿梭;鱼塘边,工人们动作娴熟地操作捞网,将活力十足的鳜鱼苗精准分拣、快速打包。随后,满载鱼苗的水箱运输车驶离基地,奔赴全国各地的养殖合作点。

“传统鳜鱼养殖一直受困于三大难题,即高度依赖活饵、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和病害频发难防控。”公司董事长刘贻品介绍,企业与上海市水产研究所联合攻关育种技术,选育出“龙鳜一号”优质鳜鱼品种。该品种不仅能主动摄食人工饵料,还具备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肉质鲜嫩紧实的优势。采用饲料养殖模式,成本仅为传统活饵养殖的一半。

目前,养殖基地占地面积超200亩,已构建起“鱼苗繁育、种鱼养殖、成品鱼养殖”一体化的产业体系。鳜鱼苗经过培育驯化后,会根据生长情况分塘饲养,经过4至5个月长成体重1.5至2公斤的商品鱼,成为餐饮市场上各类宴席的热门佳肴,深受消费者青睐。

在带动产业发展方面,企业创新采用“发放种苗+回收标粗+销售流通”的合作模式,已与100多家合作社、500多户养殖户建立稳定联结,搭建起从基地到市场的完善产销网络,让更多农户共享鳜鱼养殖的产业红利。

“经过技术优化,目前鱼苗的驯食成活率已稳定在80%以上。”刘贻品透露,凭借优质特性,“龙鳜一号”公分苗每尾价格比普通鳜鱼苗高出2分钱,企业每年销售鱼苗约1.4亿尾,经济效益显著。企业计划探索“渔光互补”发展新模式,通过“水上建设光伏电站发电、水下开展生态养鱼”的立体生产方式,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打造清洁能源生产与生态水产养殖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渔旅融合 实现多元经济效益

“这里的环境不错,既可以钓鱼,又可以用餐和住宿,很享受这样的慢生活。运气好的时候,一天能钓到40多公斤鱼。”在位于河西街道河岗村的钓鱼会所,钓鱼爱好者姜远航向记者展示了垂钓半天的“战绩”。

记者在鱼塘边看到,一个个垂钓者“全副武装”,紧盯着水面的动静,聚精会神与池中的鱼“斗智斗勇”,尽享垂钓带来的乐趣。鱼塘附近分布着一排房屋,为钓友们提供用餐的场所。每个房间都绘有不同的彩绘,让人耳目一新。

“我本人喜欢钓鱼,对这里比较熟悉,就投资建设了集垂钓、餐饮、娱乐于一体的钓鱼会所,这种农家乐的形式还挺受游客欢迎的。我们每两天投放一次鱼,包括罗非鱼、草鱼等品种。”怡悦钓鱼会所负责人杨伟军表示,闲置鱼塘改造为生态垂钓园后,可以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也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

与钓鱼会所相邻,一座“田园+国风”风格的小院吸引了记者注意。走进院落中,只见草木繁盛,花团锦簇,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木质篱笆围起一方“小天地”,屋内利用旧木头改造的桌子、国风摄影打卡点等让人目不暇接。

“我们对旧房进行了改造,院子一年四季、白天、黑夜呈现不同的面貌。”村民陈伟珍表示,改造完成后,很多村民来参观。附近有几个垂钓园,常有游客来庭院里打卡、拍照,还有许多人预约品尝美食。

以“渔”为媒,以钓兴产,奏响乡村振兴“奋进曲”。“这里原本是废弃的生猪养殖场,开发改造为多个垂钓园、民宿,有效利用了闲置资源,打造了独特的产业亮点,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河西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余良玮介绍,以水产养殖为主导产业,河西街道联动加工、文旅、电商等关联业态,构建了“产前-产中-产后-配套”全链条务工体系,让不同技能、不同年龄的居民都能在产业链各环节找到适配岗位,使产业发展惠及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