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东区通威200兆瓦新型渔光科技现代海洋渔业示范园项目建设现场。 梁文栋 摄
■ 阳江日报记者/黄仁兴 梁小可 张贝奇
仲冬时节,市区东南面20公里处,阳东区大沟镇并未因寒冷而沉寂。葡萄园中,大棚庇护下的西瓜苗正值开花期,藤蔓结出鸡蛋大小的果实;养殖基地里,南美白对虾与斑节虾在池中畅游,预示着一个多月后的丰收;医疗项目建设工地上,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施工……
这一幅幅生动繁忙的画面,是记者近日在大沟镇采访时看到的动人场景。自“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面启动以来,大沟镇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山海资源,因地制宜,凝心聚力,走上了一条景美人和、产业兴旺、协调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描绘发展新蓝图
大沟镇,一个山海兼优的美丽小镇,承载着15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4.8万人民的希望与梦想。这里耕地广袤、林地葱郁、水产丰富,长达12.7公里的海岸线,更为这片土地增添无尽的魅力与活力。然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同一道无形的枷锁,束缚着大沟镇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如何打破这道枷锁?如何让大沟镇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阔步前行?当全省吹响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号角时,大沟镇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要紧跟省委‘1310’具体部署、市委‘433’工作安排和区委‘1+3个3’工作思路,紧扣‘生态渔农、人文大沟’的新发展思路,高起点推动‘百千万工程’向纵深迈进,发展壮大镇域经济,打造新的增长极。”大沟镇领导班子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谋划布局,最终厘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发展方向。
蓝图已绘就,方向已明确,大沟镇的发展动力被激发出来。他们聚焦特色渔农业、绿色能源产业、现代滨海休闲旅游三大板块,各产业齐头并进、协同发展,共同构建起产业融合的新格局。
先看水产养殖。抢抓省、市、区大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继续在做好“一只蚝、一只虾、一条鱼”上下功夫。依托丰富的水域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及加工产业。2023年,大沟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8.06亿元,其中水产养殖及加工产业产值就高达14亿元。同时,高标准谋划建设了广东阳东石斑鱼科技小院、天博水产等鱼苗蚝苗养殖基地,引进了水产品精深加工和预制菜项目,力促海洋农业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现代化发展。
再看绿色能源。大沟镇全力打造绿色能源小镇,重点以配合我市打造国际风电城、千亿级绿色能源产业集群为契机,服务好在建的中广核帆石20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项目、三山岛30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项目、通威200兆瓦新型渔光科技现代海洋渔业示范园项目等加快推进,把绿色能源产业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项目不仅为大沟镇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更为我市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最后看文旅融合。大沟镇谋划“渔牧田园”示范带运营,重点打造寿长蚝交易中心码头营地、华洞晚水鱼交易市场、高洞香樟古树公园、沙冈陈醉故里美术院、海头湾沙滩露营基地,连线连片建设特色精品村。积极推进寿长蚝文化节、欢乐跑等大型文旅活动,打造有亮点、有特色的乡村产业示范镇。大沟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
锐始者必图其终,成功者先计于始。大沟镇谋定而动、厚积薄发,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气神,全力推进大空间、大产业、大项目、大建设、大发展、大民生,加快把镇村发展短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潜力板,把产业兴、镇域强的发展目标变成现实图景。
激活发展新动能
改革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在大沟镇的土地上,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悄然进行。
12月13日,走进阳东区通威200兆瓦新型渔光科技现代海洋渔业示范园项目建设现场,记者见到一排排光伏板通过柔性支架搭建在鱼塘上方,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与塘里游动的鱼虾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和美的田园画卷。这幅画卷的绘就,离不开大沟镇土地产业发展服务平台的助力。
“大沟镇土地资源丰富,但小田、散田不利于大项目落地。如何把小田变大田、散田变整田,吸引大企业、大项目落地大沟?我们谋划构建了土地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大沟镇委书记梁志光介绍道。通过这一平台,大沟镇将土地整合起来,全面清点登记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并建立台账,及时对外发布土地信息吸引企业投资。
通威公司正是看中大沟镇土地资源丰富、水产养殖潜力无限的优势,最终落户大沟并积极参与申报省海洋渔业跨县产业集群示范园项目。
“项目落地发展,用地保障是基础。在这方面,阳东区及大沟镇工作做得很到位。”通威公司阳江项目负责人程涛说。得益于阳东区及大沟镇提供的优质服务,项目从立项到开工仅用了6个月。项目落地以来,大沟镇继续做好“店小二”角色,为企业提供服务保障。该项目规划面积3000亩,正在加快建设。
来自浙江的养殖大户杨永通,也对大沟镇提供的土地保障及保姆式服务深有感触。2023年,他在寻找适合养殖小棚虾的地方时,得知大沟镇发布的土地信息。因看中大沟镇的资源禀赋和养殖条件,他联合3名养殖大户来到这里,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的小棚养殖。目前,该基地已有1200多个小棚,主要养殖南美白对虾、斑节虾等品种,年产值可达1亿元。
广东汉通生物医药项目是大沟镇引进的又一个高端科技项目,计划总投资4.1亿元。记者在建设现场看到,40多名工人正忙着进行平台基础施工,今年底可完成主体建设的40%。“项目今年8月拿到建设用地,从签协议到拿地只用了2个月。”该建设项目负责人说,“大沟镇成立了专班,及时为我们解决用电用水、通信等问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
大沟镇坚持“一企一方案、一企一专班”,实现土地流转与现代农业发展无缝衔接。截至目前,该镇通过这个模式实现土地流转面积约5600亩,引进了一批渔农业龙头项目。同时,该镇创新思路开展“争典型一起干”系列活动,吸引央企、国企、民企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百千万工程”,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夯实发展硬基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大沟镇的水产养殖几乎占据阳东全区的“半壁江山”。如何擦亮水产养殖这块“金字招牌”?大沟镇祭出了“妙招”——养好“一只蚝、一只虾、一条鱼”。
沿着大沟镇“渔牧田园”乡村振兴示范带一路前行,记者看到一处处蚝排和对虾、石斑鱼等养殖区。这些养殖区不仅是大沟镇水产养殖的“主战场”,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田野”。
去年,位于大沟镇徐赤村的众富水产养殖合作社成为阳江首个“石斑鱼科技小院”,是大沟镇水产养殖的一张名片。记者走进合作社,看见养殖场开阔、大棚排列有序。工人们在棚内正熟练地拉网收鱼,一尾尾体型健硕、色泽鲜艳的石斑鱼在网中活蹦乱跳。工人们小心地将石斑鱼捞起放入筐中,再按规格大小进行分拣,准备销往珠三角、福建等地。
“从鱼苗孵化到标苗,到外塘放养,再到吊水养殖,全过程都在这里完成。”该合作社技术人员符德明介绍道。什么是吊水养殖?记者带着疑问跟随符德明来到吊水养殖区,只见养殖池的水十分清澈,一条条肥美的石斑鱼在水里欢快游动。“所谓吊水养殖,就是把石斑鱼从塘里捞上来放到吊水池进行二次养殖,主要起到净化、瘦身的作用,鱼肉更为紧致鲜美,在市场上更受欢迎。”符德明说。
养殖石斑鱼关键在于鱼类的健康成长。这需要健康的养殖模式、专业的技术人才以及新品种开发、良种良技推广等支持。众富合作社与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高等院校紧密合作,共同推进微生物藻类调节水质、轮虫培养及增强鱼苗肠胃健康的益生菌等研发项目,有效提升石斑鱼的抗风险能力和鱼苗成活率,推动了水产养殖业持续发展。
近年来,大沟镇生蚝产业声名鹊起。阳东寿长蚝以其鲜美的口感和优良的品质,已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大沟镇寿长河流域是天然蚝苗产生地,这里水质咸淡适中,红树林形成的沼泽环境及凋落物,为蚝的生长提供了丰富营养物质。天博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广东省第一个牡蛎人工育苗场,以其专业的技术和严格的管理,培育出了品质上乘的生蚝苗。通过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合作,该公司在蚝苗培育上取得显著成效,在单胞藻饵料研发上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蚝苗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打造和美新家园
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大沟镇更加注重城乡融合发展,致力于打造一个生态宜居、美丽如画的新家园。该镇深入推进“绿美阳江,宜居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通过镇村四旁五边绿化、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全覆盖、污水处理厂加快建设等措施,不断提升乡村环境质量。
记者驱车来到大沟镇徐赤村路口,一条崭新平整的沥青路面映入眼帘,与周边的村屋相映成趣。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指示牌上绘有海洋元素图案,指引着人们走进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这便是大沟镇“渔牧田园”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入口。
沿着示范带道路前行,众富水产养殖合作社、徐赤三丫养殖片区、三丫围闸观光、寿长村寿长蚝养殖片区等景点相继映入眼帘。这条示范带不仅覆盖了广阔的滨海渔业养殖产业区,还串联起一批文化遗址和农文旅景点,将自然生态、古朴村庄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
依托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大沟镇稳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巩固提升项目,建设渔光产业大道、推进镇区道路黑化及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短板,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如今的大沟镇,曾经的污水塘变成了绿意盈盈的公园,垃圾场被改造成了文体健身广场,村民杂乱的自留地建成了精美的小菜园。广阔的农村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围绕“1+4+7+9+N”的建设要求,大沟镇全力打造市级美丽圩镇示范样板,对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文体广场、标准足球场等公共设施相继投入使用,全域面貌焕然一新。农房改造和风貌提升工程的实施,更是让村庄变得更加整洁有序、电线排列整齐、农房安全宜居。这些喜人的变化,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也增强了他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在大沟镇寿长村,绿树成荫、房屋齐整、村貌洁净的景象让人眼前一亮。村民们喜笑颜开地谈论着村里的变化,享受“百千万工程”带来的实惠与美好。寿长村党委书记雷自妥感慨地说:“寿长村的变化,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通过党员带头、群众献策、党群合力支持绿美乡村建设的方式,寿长村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发展态势。
傍晚时分,文化广场上充满了欢声笑语,村民们在这里跳起欢快的广场舞,或慢慢踱步享受着闲暇时光。“乡村变美了,生活更好了。”这是大家的共同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