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江日报记者/曾宇萍 盘聪颖
走进江城区的研学实践基地,孩子们或沉浸在农耕知识的海洋中,或体验传统手工艺的精妙,又或探寻乡村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些鲜活的场景,正是“研学潮”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江城区深入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充分挖掘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4个研学基地,并将研学实践教育与乡村振兴紧密融合,推动乡村经济、文化、生态等全面发展。这些研学基地不仅为青少年开辟了丰富的实践学习新天地,更为镇村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田野变课堂,培育新业态带动“乡村热”
挖番薯、收割水稻、体验模型步枪射击……11月26日,在江城区中洲街道的华龙农文旅研学基地,来自阳江一中实验学校的400多名学生正在参加劳动教育课,尽情享受着农耕野趣。“今天的活动太有趣了!我第一次尝试收割水稻,深深感受到粮食耕作的不易。”学生林子琳说。
华龙村毗邻市区,由于处于漠阳江西河,地理位置低洼,每年汛期易遭受台风和洪水侵袭,农产品附加值低。去年以来,该村整合流转约200亩土地,精心打造农文旅研学基地。
该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基地于去年12月正式落成对外营业,并于今年5月被评为“江城区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基地分为六个区域,种有水稻、番薯、莲藕、甜菜根等农作物,并配备了专业老师,设置了现场采摘、游园观赏、风筝制作、无人机灌溉等体验项目。今年进入秋季以来,基地平均每天接待学员300余人。
位于江城区双捷镇乐安村的博毅研学教育实践基地内,同样呈现出一派热闹的景象。记者近日在现场看到,学员们身穿迷彩服,体验着国防教育实践课程;不远处的共享菜园内,有学员拿着小桶和铲子,正在稻田里感受耕作的快乐。
“两年前,我们来到这里考察,眼前这片土地已经出现撂荒的现象。我和合伙人认为,这里环境优美、交通便捷、乡风淳朴,便把这170亩土地租赁下来,打造成研学教育实践基地。”基地负责人表示,今年5月,该基地被评定为“江城区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目前处于试运营阶段,已接待学员近4000人。
该负责人介绍,基地划分国防教育、高尔夫体验、农业科普、生活技能、以无人机及机器人为主体的科技馆等五大板块,能为学生提供农业劳作、动植物观察、动手实践、休闲娱乐等多元化活动。此外,采取“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与周边农户共同建立学生研学体验课堂,把课程设置到山间地头,建立不同的农家文化体验场所,并为当地村民提供了50余个就业岗位,一条通过研学带动增收的新路子跃然眼前。
资源培产业,打造特色文化研学品牌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文化振兴是不可忽视的一环。江城区立足本土特色文化、非遗文化,通过“研学+文化”模式,开发系列旅游新场景和新项目,擦亮特色研学品牌,进一步提升旅游文化内涵。
阳江一中实验学校的学生在华龙研学基地体验收割水稻。 谭文强 摄
11月26日,记者走进位于江城区银岭工业园区的阳帆豆豉非遗馆,豆豉的起源、名字由来、饮食文化等知识映入眼帘,选豆、煮豆、洗曲等传统技艺工序的模拟场景生动活泼。作为我市豆豉生产龙头企业,广东阳帆食品有限公司积极推进“工业+旅游”模式。2022年,该公司打造了阳帆豆豉非遗馆,建设了40个阳帆微生物制曲车间,同时推出精品研学课程,让学员们可以通过学习阳江豆豉的百年传承历史、体验传统酿制技艺等方式,近距离感受阳江豆豉非遗文化的魅力。
豆豉非遗馆馆长黎广志表示,今年以来,共接待学员1800余人次。接下来,非遗馆将着重强化生产线、发酵技术等方面的研学课程,研发相关文创产品,不断优化研学体验,并引导更多游客、学员走进周边村落,感受独特的漠阳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在国画大师关山月的故乡埠场镇那蓬村,文化是构建“和美乡村蓝图”的源头活水,也为研学基地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基因库”。走进那蓬村,乡舍壁画目不暇接,异木棉绚烂绽放。关山月故居、书画文化休闲旅游片区、长达4.9公里的精品旅游路线,吸引了大批文艺创作者和游客前来游览创作。
那蓬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关象飞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增强关山月故居文化旅游产业吸引内核,去年那蓬村积极推动“研学+文旅”发展,与企业合作打造阳江市山月研学实践基地。基地紧密结合关山月大师的奋斗故事,致力于传承阳江的艺术和文化,打造成阳江文化研学实践的高地。同时还充分利用那蓬村的山水田园、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劳动体验区和红色基因传承区。基地二期工程将规划建设露营活动区,为游客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文旅体验。
流量变留量,绘就农文旅融合新画卷
“研学实践基地为学生们提供了实践操作的平台,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深化了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巧妙地补充了校园里劳动教育尚存的空白部分。”江城区星鹏学校校长陈振华满怀期待地说,希望研学基地能不断拓展与丰富研学课程的种类与内容,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研学实践基地的蓬勃发展,不仅为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更为乡村聚集了人气,带动了农业品质的显著提升,带来了农村面貌的焕然一新,也给农民收入带来了稳步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江城区接待游客人数269.83万人次,旅游收入25.64亿元。
在乐安村和华龙村,受到研学基地的辐射带动,村庄迎来一批又一批青少年前来“做客”,以营地教育和生态农文旅为特色的研学品牌越擦越亮。
乐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柯耐芽表示,乐安村的产业业态一直以农作物种植为主,该研学教育实践基地的建立,不仅完善了路灯、道路硬底化等基础设施设备,方便了周边村民出行,还聚集了人气,有利于发掘下辖自然村的资源优势,打造采集园、昆虫研学基地、稻田种植体验打卡点等农文旅项目,串珠成链带动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
华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冯创记也表示,自从引入华龙农文旅研学基地后,有效强化了村级集体经济“自我造血”功能,带动了3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村民冯立区说,他在基地从事场地管理、种植等工作,每个月有5500元稳定收入,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接下来,基地计划进一步升级和完善设施项目,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江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江城区推出了“非遗文化艺术研学线路”“工业技艺研学旅游线路”“古城文化研学线路”“红色文化教育研学线路”四条精品路线。接下来,将重点打造江城特色的乡村旅游,推动旅游资源整合转化、产品提质升级,增加有效供给。同时,大力发展“文旅+研学”,加强精品和特色旅游产品的整体策划和研发,走出文旅融合新路径。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