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玉婷在店内拍摄短视频。
随手拍摄的三文鱼摆盘短视频,让一家普通的夫妻店生意日益火爆;通过短视频平台的精准推荐,“阳漂”多年的青年终于找到了心仪的房子……当下,短视频正携强大动能,链接着阳江的实体店与消费者,驱动着一场关乎生存与发展的商业转型。
机遇已然展现,挑战接踵而至。阳江的商家们该如何获取短视频的流量?当客流被引来,又该依靠什么将他们变为长久顾客?近日,记者走访了多名本地商家与消费者,并采访了广东海洋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张欢,探寻短视频跑道上的真实生态与底层逻辑。
■ 策划/苏小琳
■ 撰文/阳江日报记者 王勇明 ■ 摄影/阳江日报记者 梁文栋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度发展,短视频不再仅是休闲娱乐的调剂品,它正以深刻且广泛的渗透力,重塑着市民的消费习惯。从餐桌上的一羹一饭,到安身立命的一砖一瓦,消费行为的发生,越来越多地始于手机屏幕上那短短几十秒的视觉触动。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提供的数据勾勒了这一趋势的宏阔背景: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高达10.40亿人,使用率攀升至93.8%,连续6年保持网络视听应用细分领域第一。更为关键的是,短视频应用用户黏性持续增强,人均单日使用时长长达156分钟,居所有互联网应用首位。
消费行为的变化,在阳江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清晰可感。“以前想找家靠谱的餐馆,主要靠朋友口口相传,信息有限。但现在想吃什么,在抖音或者微信视频号上搜索‘阳江美食’,立刻能看到各种餐厅的实拍视频。”市民刘诗韵告诉记者,锅里翻炒的镬气、菜品的色泽、店内的环境,甚至其他食客的反应,都一目了然。这种更加真实、立体的效果,是传统图文无法比拟的。
这种“先看视频,再作筛选”的模式,正从餐饮这类高频、低决策成本的消费,悄然蔓延至购房、购车、装修、教育等更高决策成本的领域。在阳江工作已有9年的王林,这两年通过短视频了解并实地察看了大量二手房,今年终于买到了自己心仪的房子。
“购房者用手指划一划手机屏幕,就能通过短视频了解很多房子的布局、装修等核心卖点,如果感觉合适再到线下实际看房,这无疑能节省很多时间。”王林说,短视频平台会根据用户习惯推荐相关视频,所以他在日常刷视频时就能及时了解到刚挂牌出售的二手房,这种既高效又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让他感到十分省心。
张欢指出,与“吃住行游购娱”文旅消费密切相关的领域,短视频已不再是“要不要做”的选择题,而是“如何做好”的必答题。“在这些行业,短视频已经跟大众点评、美团等平台一样,是消费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缺乏线上内容展示,就意味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动退场。”
流量,是短视频时代赋予实体店最直观的礼物。当市民的消费决策路径被重塑,能够汇聚流量的短视频,便成为实体店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新引擎。然而,如何系统性地获取流量,而非依赖偶然的“爆款”,并将线上热度有效转化为门前客流,是商家面临的核心问题。
关玉婷是市区马曹路刺鲜汇三文鱼专卖店的老板娘,开店已有3年。由于行业竞争较大,且前期还没积累到老顾客,她的店一直处于“刚好能赚人工钱”的状态。去年,为了拓展客流,她开始把店内的日常工作拍下来并发到抖音,结果不少网友评论点赞并询问店面位置。
“其实就是三文鱼到货、食材摆盘之类的小视频,我简单剪辑后发了上去,没想到播放量都上万了。”关玉婷告诉记者,很多消费者就是看到短视频过来的,而且不少被短视频引来的新客户在品尝完产品后,变成了老客户。这种从线上流量到线下客源再到稳定客群的转化路径,让她看到了短视频的巨大潜力。
很快,关玉婷的店生意越来越好,从夫妻店发展至需要聘请两名员工加快出餐速度。“店内的客流量增长很明显,短视频带来的销售额占比早已超过50%,我的店铺也长期占据‘阳江市日料好评榜’前两名的位置。”关玉婷用手机展示其抖音上的店铺页面,可见该店多项菜品售卖量超过了2000次,通过抖音再次到店消费的顾客超过了1000人。
而从事房地产销售行业的郑雪梅,也是通过短视频拓展客户的受益者。她在短短两年内便通过短视频在行业内站稳了脚跟。郑雪梅介绍,以前阳江房地产销售行业的客户群体大部分来自线下门店,或者安居客、58同城等平台。但大约在4年前,业内出现了第一批使用短视频拓客的从业者,那时候的短视频尽管比现在简单,但由于竞争对手少,拓客效果十分显著。
如今,用短视频拓客已经成为房地产销售行业的共识。“制作短视频的成本很低,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借助一些简单的视频编辑软件,就可以拍摄和剪辑出一条短视频,长期为我带来流量。”郑雪梅说,虽然短视频的竞争与日俱增,但其拓客效率还是远比传统方法高。“门店现在一天只能等来几个客户,有时甚至一个客户都没有。但一条普通的短视频就能带来几个客户,好的短视频更是能吸引来几十个客户。”
随着短视频领域的竞争与日俱增,拍摄短视频早已不是“拿起手机随便一拍”,而是需要实体店主们从零学起,不断试错,用汗水与坚持织就的新技能。
阳江华添汽修老板李东华的转型历程堪称典范。3年来,他在抖音发布了726个作品,积累了可观的粉丝。11月12日下午,他位于市区富强路的店铺,便迎来两名从抖音慕名而来的顾客,其中一名顾客曾凡浩更是特地从阳西过来修车。“底盘有异响一年多了,在本地找了3家修理店都没修好,所以特意过来试一试这家店的技术。”曾凡浩说。
李东华在江城和阳东开了3家店,其中两家新店的客源几乎都是靠短视频开拓。“短视频平均每个月能为我带来300多名顾客,拓客效率很高,但背后的付出相对应也是巨大的。从开始拍短视频到吸引第一名线上客户,我足足用了3年的时间。”李东华坦言,这段漫长而艰难的探索期,是许多实体店商家转型过程中的真实写照。
2021年以前,李东华还是短视频的“门外汉”,甚至认为拍视频是不务正业的行为。“2021年新冠疫情期间,我长时间待在家里刷抖音,才逐渐认识到短视频的商业价值。”李东华说,为了学习拍摄短视频,他不顾家人反对,专门去广州参加了汽修行业的短视频培训班,学成后很快便拍出一系列短视频。
“那时短视频的浏览量少则七八千,多的能到两三万,但我还是心灰意冷,因为没办法将流量变现。”李东华回忆,他经过深入思考,认为当时的短视频主要是记录工作过程,且没有真人出镜,无法提升用户对他的信任感。于是他鼓起勇气克服恐惧出现在镜头面前,学习“网感”语言,用全新的方式拍摄短视频。
2022年,李东华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线上开始有顾客咨询业务。在积累了初步的流量与信任后,李东华意识到,要在短视频赛道中精准且持续吸引客户,必须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他注意到,汽车维修行业中,“底盘异响”等问题虽然常见,但真正能专业、高效解决的修理店并不多。于是,他果断决定将内容方向聚焦于“底盘维修”这一细分领域。
李东华开始有针对性地拍摄与底盘维修相关的短视频内容:从底盘结构解析、常见异响原因,到现场维修实录、故障排查技巧。“以前的内容过于宽泛,难以精准触达目标客户;现在聚焦于底盘维修这一垂直领域,吸引来的客户目的性非常强,沟通和成交的效率自然显著提升。”李东华说。
“无论选择哪个平台,内容都必须深耕一个细分领域。平台算法会通过标签识别账号,只有足够专注、专业,才能被精准推送给目标客户,建立起稳固的品牌认知。”张欢认为,短视频内容还要增加知识性、价值观分享的比重,学会为用户提供“情绪价值”。“当前所谓的‘消费降级’现象,其实是功能性消费降级,而能引发情感共鸣、提供幸福感的‘情绪价值’消费需求正在上升。商家能否通过内容输出,满足用户的精神需求,是建立连接、超越单纯价格竞争的关键。”
短视频或许能决定一家店“火不火”,但最终决定它能否“活得好”的,依然是产品、服务与诚信等商业核心要素。短视频是这个时代赋予商家的放大器,但它放大的不只是优点,也可能瞬间将缺陷暴露无遗。
市民陈泽君的遭遇就是一个生动的反面教材。她被抖音上一家日料店的短视频吸引,果断购买了多张优惠券。然而,当她兴冲冲地到店消费,却被告知“一次只能用一张,且不能叠加使用”。“视频里没有明确用券方式,到店消费完才被告知,让我感觉被套路了。”陈泽君说,这次经历让她对这家店的印象急转直下。
陈泽君的经历,精准地戳中了短视频营销的核心风险:线上内容制造了消费预期,线下体验若无法与之匹配,甚至背道而驰,带来的反噬效应将远超没有流量之时。那一刻,短视频从“获客利器”瞬间变成“信任杀手”。
“短视频可以把顾客吸引过来一次,但要把他们培养成回头客,靠的是食材的口味和服务的温度。”关玉婷说,业内不少店家会通过优惠的方式引流,但顾客体验后觉得不满意,轻则下次不再光顾,重则在平台写下负面评价,败坏店铺的声誉。关玉婷强调,餐饮店的目标客户一般是附近的居民,服务范围小,声誉一旦败坏,想要挽回需付出巨大代价,甚至可能再无机会。
李东华也是同样的看法。为了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的长期客户,他深知精湛的技术和可靠的服务才是根本。为此,他定期培训维修师傅,解决他们在工作中提出的问题,还指定了标准化的服务流程以提升服务效率、保障质量一致性。这些线下基本功的锤炼,是线上流量能否有效转化的关键保障。
“线上,用户通过你分享的价值观、专业知识来决定是否认同你;线下,则通过实实在在的服务细节来验证这份认同。”张欢举例道,一家餐厅主动为顾客提供停车票这类微小服务,就能有效增强信任感。因此,线上内容所塑造的“专业”“可靠”等人设,必须与线下的产品品质和服务体验高度一致,否则线上积累的信任会瞬间崩塌。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