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至13日,阳西携以富硒荔枝为代表的名特优农副产品及调味品北上,在京冀两地连办三场精准推介会,不仅展现了阳西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取得的丰硕成果,更开辟了华北市场新渠道,让来自“中国长寿之乡”的“阳西味道”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推介会现场精心打造的“阳西味道”品牌展区格外引人注目。阳西富硒荔枝、西瓜、毛豆、生蚝、丝苗香米、红心鸭蛋、东水山茶等特色农副产品以及酱油、蚝油等调味品,让与会客商直接感受到“阳西味道”的魅力。
20年前,荔枝在北方还是比较少见,如今,它已成为夏季水果市场的标配了,而阳西荔枝的崛起也见证了这一变化。
从岭南沃土到北方餐桌,得益于交通的日益便捷和冷链物流的普及,荔枝北上的步伐越来越快。阳西优质农副产品跨越的不仅是万水千山,更是品质升级与品牌增值的蜕变之路。相信随着“硒”引力持续释放,这份来自“中国长寿之乡”的“阳西味道”将飘香更远。
6月16日夜间起至17日,受加强的西南季风影响,我市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17日凌晨4时,江城白沙国家气象观测站录得6小时降雨量为367.5毫米,破江城区历史6小时降雨量纪录。
本次降雨过程我市多地出现特大暴雨。16日20时到17日20时,共有4个气象观测站录得 500毫米以上的降水,24个站点录得 250-500毫米的降水,其余站点雨量在 250毫米以下。其中,最大雨量点阳西新墟里坪气象观测站634.9毫米。
阳江是广东的暴雨中心之一,遭遇强降雨已不鲜见,但这次雨势之猛、之急确实超出意料。为何这次降雨如此猛烈?市气象台预报员表示,广东的暖区暴雨,与海陆风环流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以阳西县程村镇为例,这次降雨过程夜间时段降雨明显,这是因为夜间陆地辐射冷却速率明显高于海洋,导致沿海陆地气温低于海面,陆地冷却后空气下沉,形成从陆地吹向海洋的偏北风,与西南季风对峙,产生强降雨。
所幸由于提前准备、周密部署、救援及时,本次强降雨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损失也降到了最低限度。
广湛高铁建设“进度条”持续刷新。记者近日获悉,位于阳春市春城街道蟠龙村的广湛高铁阳春东站全面进入装修阶段,工程总体完成度达75%,为年底通车目标按下“加速键”。
据介绍,为冲刺年底通车目标,项目团队正以“倒计时”姿态推进下半年攻坚任务,接下来将按进度启动静态验收、动态验收、初步验收、安全评估及联调联试等关键环节,确保铁路具备开通运营条件。广湛高铁阳春段全长约37公里,途经春湾镇、合水镇和春城街道,总投资估算约45亿元。
全长400公里、设计行车速度350公里/小时,广湛高铁在阳江市境内设有三个站点,其无疑是阳江人翘首以盼的重大民生工程。
广湛高铁通车后,粤西主要城市至广州的通行时间将缩短70%以上。从阳江至广州中心城区只需1个小时,对促进沿线产业升级、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具有战略意义,也将大大加快阳江对接融入大湾区的步伐。
近日,省农业农村厅公布了2024年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名单,我市41家企业上榜。本年度新认定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55家,我市41家企业上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名单,其中包括4家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分别为广东美味源香料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厨邦食品有限公司、广东顺欣海洋渔业集团有限公司、阳江喜之郎果冻制造有限公司。此外,还有5家新上榜企业,分别是阳春市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国星粮油食品有限公司、阳西县绿苑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阳江市宏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阳江市泰益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企业是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主体,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的活跃度,很大程度取决于企业的成熟度。阳江41家企业上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充分说明作为农业大市的阳江,农业龙头企业所取得的长足进步。
职能部门须加强优化指导服务,强化政策扶持,加大各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认定工作力度,着力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龙头企业梯次联动发展格局,并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参与“百千万工程”,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领军作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6月17日,我市遭遇暴雨袭击,不少车辆也被水浸。记者从市保险行业协会了解到,当日初步统计全市有1017辆车申请理赔,初步估损金额1244万元,车主报案的主要原因是水浸车。目前,各财产保险公司理赔人员正全力开展定损理赔工作,开启理赔绿色通道。
据市保险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当天我市有1017辆车的车主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初步估损金额1244万元,且基本上是水浸车。其中,人保财险阳江市分公司227辆,初步估损136万元;平安财险阳江中心支公司418辆,初步估损470万元。
暴雨袭城,大量车辆被浸受损,好在有保险理赔。
近日,湖南某地小区车库被浸,3名车主移车时不幸遇难。当财产和生命同时面临威胁时,首先要确保生命安全。恶劣天气来临时,车主首先应增强避险意识,将车停在高处,尽量避免被浸受损可能。车辆即将被浸,应确保自身安全再移车,切不可心存侥幸、以身犯险。
记者近日从市民政局了解到,从2025年1月1日起,我市调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
提标后,全市城镇低保标准不变,按照860元/人·月执行,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663元/人·月,较上年标准增加18元/人·月,农村低保标准占城市低保标准比例达到77.09%,进一步缩小城乡社会救助差距;全市城镇特困标准不变,按照1376元/人·月执行,农村特困标准提升至1061元/人·月,较上年标准增加29元/人·月。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市上调城乡低保及特困人员供养标准,让困难群体获得实实在在的福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阳江实践的题中之义。
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低保家庭为28006户64123人,全市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14459人(其中城镇特困人员1344人,农村特困人员13115人)。1至5月份,累计发放低保资金16087.25万元,发放供养资金7689.74万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我们一步一个脚印。
近日,粤西首笔村集体经济政策性担保贷款落地阳西,通过“银行+农担+村集体经济组织”金融服务新模式,成功向阳西县新墟镇马车村基塘经济合作社发放1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专项用于果蔬种植产业发展,为破解村集体经济融资难题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典型范例。
此次发放的100万元贷款,将全部投入基塘村700多亩果蔬种植项目,通过引进优质种苗,运用科学化种植管理技术,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
长期以来,村集体经济组织受困于有效抵押物匮乏、财务体系不健全等发展瓶颈,融资难、融资贵。由合作社法人代表作为借款主体,以经营主体马车村基塘经济合作社提供反担保,同时引入省农担风险分担机制,构建起“银行+农担+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风险共担体系。这一创新机制有效化解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顾虑,打破融资僵局,让贷款顺利落地。
这对于许多没有村企、又急需发展资金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而言,无疑注入了强劲的“金融活水”。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