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正在广东海丝馆新展区参观。 袁荣泽 摄
■ 阳江日报记者/林可欣
漫步海浪形设计的陶瓷展区、戴上VR“穿越”古代商船、亲手制作渔家风情文创……在持续升温的“博物馆热”浪潮下,阳江各博物馆以创新为导向,在特色展陈、科技赋能、文创研学等领域大胆探索,为市民和游客奉上多元文化盛宴,传播充满地方特色的文博文化。
特色展陈+互动 提升观展体验
近日,记者踏入广东海丝馆 “陶瓷名窑美其美”新展区,12 窑口的信息有序呈现。展区独特的海浪形圆弧设计自地面蜿蜒至天花板,搭配沉稳的色调和灯光,营造出深邃广阔的空间感,仿若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陶瓷之旅。一旁的展柜内,陶瓷展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灯光倾洒在展品上,陶瓷的纹理与色泽清晰呈现,让人沉浸于陶瓷文化与海洋文化交融的奇妙氛围中。
“这是今年五一假期前完成升级改造的展区,针对博物馆建筑空间不规则的状况,把墙面、转角、中空区域甚至是斜坡都利用起来,矩阵式地陈列了近千件文物。”广东海丝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展区采用了冷光源,更好地凸显文物的釉色美与纹饰美。“此次12窑口的珍品首次集体亮相,向观众展现800年前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辉煌盛景。 ”
十八子音响博物馆展出的早期留声机。 陈建华 摄
作为我市3家国家三级博物馆之一,十八子音响博物馆以声音纪录技术演进为脉络,构建起一座记录声音艺术发展的时空长廊。馆内现藏音响器材超6000件和超过600万张唱片,从早期的留声机、HP天碟榜唱片,到现代数字化音响设备,呈现出人类200余年来探索声音记录技术的创新历程。
步入展馆,“古董钟”“音乐盒”“留声机”等九大展区依次铺展;无论是初代留声机的机械韵律,还是现代顶级音响的震撼音效,都在这座博物馆中交汇。讲解员介绍:“这些藏品串联起音响发展史,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声音技术的迭代演进。”
除静态展陈外,音响博物馆还通过文化活动构建起动态传播生态。其每年8月举办的音响文化节已成为行业盛会,吸引众多音响制造商、唱片商及发烧友齐聚。活动期间,观众不仅能沉浸式体验顶级音响设备声效,聆听歌手现场献唱,还可通过专家讲座了解行业前沿知识,有力推动音响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用古董音响播放黑胶唱片,连杂音都充满岁月质感,乐器共鸣与歌手气声都清晰可辨。”一位音乐发烧友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市博物馆则利用传统节假日,结合馆内的展览,举办一系列宣传传统文化和馆藏文物的体验活动,让市民们在互动中,接触和了解当地特色文化,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科技赋能 让参观更直观更好玩
在新创意、新技术的加持下,不少博物馆已打破时空界限,以花样创新的形式、丰富专业的内容,为游客提供超越单一视觉享受的文化服务。
漫步市集,观察古人的日常生活;泛舟海上,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繁华;踏过山坡渡口,感受古代的地理风貌……今年五一假期,广东海丝馆上线 “广府梦华录 — 海丝幻境”VR 大空间新玩法,只要戴上 VR 眼镜,游客即可感受跨越时空的文化奇遇。 “仿佛真的踩在古代商船的甲板上,海浪声就在耳边,这种‘穿越’感太震撼了!” 游客张先生说。
广东海丝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正在筹备三个主题展区。其中“货通万国大海道” 展区以多媒体投影和场景复原,生动展现南海 I 号的航海历程。“时光隧道有奇珍” 展区,设计巧妙的时光隧道内,南海 I 号沉船的珍贵文物在光影特效下一一呈现;“海上敦煌在阳江”展区则通过场景与实物的结合,展示阳江海丝文化,让参观者更加直观、深刻地领略海丝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前,市博物馆曾经推出《贵地无忧 - 阳江历史文化陈列》线上虚拟展览,将馆内基本陈列数字化,观众可 “云游” 漠阳楼,系统了解漠阳江畔风貌、渔业发展、鼍城旧迹等,沉浸式体验阳江的历史文化魅力。
记者向市博物馆了解到,当前,市博物馆正全力推进位于“漠阳湖”公园旁的市综合文化中心展陈项目。该项目计划展出众多阳江本地出土文物,并将充分运用AI技术与多媒体手段,提升观众观展体验。
文创研学结合 建设多元化消费场景
博物馆的创新,不仅在展陈与科技,更在于将文化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消费场景。世界博物馆日前夕,茂名千余名学生踏上海陵岛开启研学之旅,在古今文化交融中感受独特魅力。在闸坡渔家文化展览馆,学生体验海螺贝壳打磨,制作渔家文创;走进广东海丝馆,了解古沉船整体打捞、考古发掘等知识。这条古今交融的研学线路,正是阳江探索“文创+研学+旅游”融合发展的鲜活注脚。
近年来,阳江各博物馆创新展览形式,通过文创产品让文物 “活” 入生活。在 “5·18 国际博物馆日” 广东主会场,广东海丝馆 4 件新品备受关注:立体冰箱贴复刻宋瓷神韵,单肩包袋融入船体与文物元素,旋转吊坠以船舵串联馆藏图案,漂流瓶冰箱贴用流沙重现航海传奇。馆方负责人介绍,该馆至今已开发超 1300 款文创,涵盖摆件、盲盒等品类,年轻客群占比达7成。
不同博物馆也在文创领域走出差异化路线。阳江漆器博物馆以 “漆艺 +” 理念推出汽车内饰、刀剪礼盒等跨界产品,探索产业化路径。闸坡渔家文化展览馆则推出海螺海贝手工 DIY 项目,让游客亲手将渔家记忆融入文创作品。“今年五一期间,展馆二楼新开放的 8 个展位吸引大量客流,日均接待研学团队超千人。”该馆馆长谭国良介绍,馆方通过与旅行社合作,有效补贴日常开支,未来将持续探索 “私人投入 + 市场运作” 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希望能有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守护好这份珍贵的疍家文化记忆。”
针对我市民间博物馆持续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市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会长邱养记建议,可通过深化文旅融合,打造 “博物馆 + 景区” 线路,以研学吸引年轻群体;同时立足市场需求开发实用文创,引入专业团队提升运营能力。他呼吁多方参与,推动博物馆从静态展示向 “可体验、可消费” 的文旅融合体转型,实现长效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