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陈子玲。 宋福亮 摄
■ 阳江日报记者/陈子玲
5月7日凌晨4:30,护士走到我病床前,轻声叫醒我:“准备打针咯。”
我没有生病,相反,健康的体格让我有机会为一名4岁的白血病患儿捐献造血干细胞。
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项“大工程”,需要连续5天通过手臂肌肉注射动员剂,将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唤醒”,让它们“跑到”血液中,方便通过外周血采集。
随着7日凌晨最后一针动员剂注射完毕,我感到腰部的痛感更加明显,血液中的白细胞浓度也逐渐攀升至最高。4小时后,采集工作将正式开始。
早上8:30,我躺在采集床上,血液从右手臂经采血管道流入血细胞分离机,“筛选出”造血干细胞后,再从左手臂回流身体,如此循环。为保证血压的稳定性,医生递给我一个小球,嘱咐我用右手大力捏。为防止出现肠胃不适、抽筋等症状,输液补钙等保护肠胃工作和采集造血干细胞同时进行。
和血液相关的词语,如“热血沸腾”“呕心沥血”“血气方刚”“心血来潮”等,往往与生命、情感相关,这些成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生命的鲜活与神圣。能用自己的血液挽救一名白血病患儿,我觉得既光荣又美好。
每一例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的背后,都是一群人的爱心接力——中华骨髓库广东分库志愿者“娟姐”,从2009年起陪伴广东每一例捐献者采集造血干细胞;采集医院精选业务优良的医护人员,给志愿者提供最专业、最贴心的守护;中华骨髓库中,许多志愿者期盼为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
上午11:30,随着分离机的信号响起,采集结束。医生熟练地将我的血液包整理好,再为我拿掉针头。医生和娟姐告诉我,我的血液将通过高铁或飞机火速送往患者所在医院,7日晚上就能输进他身体里。移植造血干细胞可以治疗白血病、重度地贫、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淋巴瘤等恶性血液病,这个与我素未谋面的小朋友,一定很快好起来了吧!
回想这几日的经历,感动和温暖常伴。
“你是供者呀?”“来啦!”“这几天要注意休息哦!”5月2日,我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办理住院,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亲切的话语让我倍感温暖。幸运也一直眷顾我——除了打动员剂导致手臂、腰部有点疼之外,没有任何不适,采集过程更是顺利,全程没有出现不舒服的情况。
这是我第一次捐献造血干细胞,虽说一帆风顺,也夹杂着紧张和不安。3年前生日当天加入中华骨髓库,我对捐献造血干细胞只有“能救人一命、对身体无害”的朴素认知。今年生日前一天收到患者与我配型相合的信息,这一定是特别的缘分!
在有360多万志愿者的中华骨髓库中,只有我能为这名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当这样的“小概率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我想用勇气和实力留住这份幸运,把它变为现实。
住院这几天,我给小患者写了一封信:“……与病魔斗争的过程很辛苦,但我相信,这些痛苦终将转化为滋养你成长的养分。疾病如果打不倒你,就会让你更强大……”虽然未曾谋面,他已成为我的牵挂,希望他早日长成健康、阳光、善良、正直的男子汉。
我是全国第20019例、广东第2313例、阳江第49例“入编”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名录。这些数据还在不断上涨,但每年都有新增的病例。捐献造血干细胞,传递“生命的火种”,需要更多人知晓和接力。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