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洋大屋:新瓦旧墙影斑驳
2025-02-23 09:32:20 来源:阳江日报

听说上洋大屋重新整修了,我内心无比激动,它是我梦牵魂绕的地方,是我的童年乐园。

上洋大屋:新瓦旧墙影斑驳
阳江日报

听说上洋大屋重新整修了,我内心无比激动,它是我梦牵魂绕的地方,是我的童年乐园。这一天,我迫不及待地和朋友驱车回到故乡——阳西县上洋镇,一睹它的风采。我的故乡是一个风景宜人的沿海小镇,它依山傍海,视野开阔,故有“南海龙高相映趣,田畴万顷稻飘香”之说。这里的古迹享有盛名,上洋大屋就是其中历史遗迹之一。

■ 文/图 黄赤影

屋旁古榕生机勃勃。

焕然一新

车开到大屋门前,一扇黑色的大门映入眼帘,门口还保留原貌,窄小而高耸,仅容纳两人同时进出。高高的屋檐换上新的瓦片,窗台、雕花也焕然一新,黑色的门、灰白色的墙浑然一体,这个曾经被遗弃多年的废址,阳光洗掉昔日的陈腐与杂乱,独显大气端庄。从外面环视,旧公社的围墙早已拆卸,门前开阔并留有一池,以前的操场现在成了当地的文化广场。

最让人感慨的是墙外的那棵古榕,根如盘龙,皮若裂岩,像百岁老人,长须或探入墙内,或穿墙入壁与古墙相依相偎,它以独有的方式在百年风雨中生存、展现;这时榕树的叶子飘落,一地枯叶层层叠叠回归尘土,一花一叶阐释着生命的轮回。空置的大屋一直在燃烧余热,它曾收留一批批无家可归的暂住者,屋顶的袅袅炊烟为他们带来家的温暖,温暖的灯火让大屋重温昔日的辉煌;如今即使变成空巢老人,仍为寄居在檐下的燕雀描述秋天的虚怀;大屋,虽然热闹的时日消逝,但它留下来的气息却盘根错节于一砖一瓦之上,久而不去,现在它变身为上洋文化展示厅,这何尝不是延续生命的另一种姿态呢?

大门口雕梁和壁画。

历史起源

说起上洋大屋的起源,要追溯到清朝。上洋大屋曾是上洋赫赫有名的书院,创建者是上洋姚氏始祖伯周公的后代姚桂山,据说他是福建莆田姚氏九十六世天明公之裔孙,原籍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珠玑巷,宋朝进士,官至海南琼州知府。届满归乡,乘舟受风浪所阻,他于是弃舟登陆,见此地山川灵秀,想必是风水宝地,遂定居上洋、白石两村。据相关书籍记载,姚氏自南宋始,历经几朝数代,清乾隆年间至民国年间,上洋姚氏兴旺达到鼎盛时期,名官迭出,势力雄强,经济雄厚,第堂林立,大厦成群,上洋姚氏大屋称誉漠海,阳江民间有“上洋屋,雅韶圹,北惯巷”之口碑。当时建筑类别主要有“第”“堂”两种,共建十五第和十五堂。(第:是指获有官职和功名的人家住宅,大门上方全都挂着金匾;堂:是指大富人家集中居住的大宅。)时移世易,风雨沧桑,上洋大屋存留迄今,已历历可数,目前保存较完整的第堂有白石村的二兴大屋,上洋村的二尹第、参军第、宝光大屋、秋官第等,文中写及的是姚宝光大屋。

回溯往昔,在当时交通、经济、信息十分闭塞的年代,他们把一百多年前的西方文化带入上洋这方土地,并在这个山旮旯里建起气势恢宏、规模宏大的书院实属不易,那时他们已经具有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这是何等远大的眼光、足够的胆量和浓郁的爱乡情怀!我们无不感叹祖先锐意创新的精神,感叹他们不甘于平凡的勇气。上洋正是因有这样的先辈典范,后人才会秉承着“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的美德,用勤劳与智慧活出上洋人的精彩。

抚摸着坚实的城墙,内心弥散出某种细碎的甜蜜,越来越浓。我无比自豪地向同伴讲起久违的、童年味的往事:那个扎着牛角辫的小孩,正朝着巷道深处跑去,银铃般的笑声在院子回荡……大屋具有的庄严、神秘、幽静、古朴的气质打开她的童年视野,深厚的历史文化在她幼嫩的心灵熏陶渐染,建筑的质感美潜移默化于心间。

二楼修好的走廊。

红色岁月

听父亲说,在20世纪70至80年代,上洋村姚宝光的大屋由私人大宅改造成上洋公社。那时,他们在大屋的前面建起围墙,围场内建有球场和广播室,大屋门口的横额高高挂着庄严肃穆的国徽,这里集政治、权力、经济、文化于一体,是上洋乡政府的重要管理机构。

小时候我跟随父母进入公社,父母在做工,我如自由的小马任意玩耍。每天早上和中午,公社的广播室有规律地准时报道各种信息,这声音成为乡镇村民们的时间表。那时年纪小,我对广播宣传的内容不了解,唯独喜爱听铿锵有力的红色歌曲,如《东方红》《我的祖国》《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曲调早已烂熟于心。

我转身望向宽阔的广场,几个老人正聚在一起聊天,而我的耳边仿佛听到一阵阵亢奋的声音,童年的回忆历历在目:球场上民兵们在操练,他们身穿军装,手拿木枪,口中喊着整齐划一的口号,威风凛凛的形象像磁铁般吸引我的眼睛。每逢“八一”建军节,这里聚集全区的人民,无比热闹,小孩子要突破重围,钻入人群的前面才不会错过这盛大的仪式。只见身穿绿色军装的新兵在锣鼓喧天的队伍中举行入伍仪式,挺直的身躯、激昂的军令、耀眼的大花,他们难以掩盖内心的兴奋,在人们羡慕的目光中走上军车,在万众的欢呼声里远去……红色与军绿色成了那个年代崇拜的色彩,他们那赤诚、坚毅的形象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童年印记。

此时我推门而入,天井的葡萄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电子宣传屏和玻璃茶台,中厅改为文化的展示厅。

最难忘的是那棵葡萄树。当时花匠用白色水泥柱支起一个坚固的葡萄架,以便于枝干自由攀爬。枝叶借着阳光爬满枝头,茂盛婆娑的葡萄树如亭亭玉立的少女引人注目。这里夏天可乘凉,秋天可摘果,浓密的枝叶成了鸟雀们温暖的安乐窝和快乐的天堂。它们灵动的身影、清脆的鸣叫与楼上乡干部们的说话声音混在一起。左边的纯白色调充满异国风情,它与右边的古屋幽深肃穆的格调共生一处,大屋的风格,是多么独特、气派。

中午时分,狭长的巷子飘来阵阵饭香,香气如一条柔软的丝带在空中缭绕。沿着饭香飘来的方向走去,就是乡干部的食堂,工人们忙着榨油、搬运花生渣;炊事员忙着准备午饭,遇到他们正在铲饭,阿姨会挑起一块抹上盐巴的饭焦塞到我们的手中。我们边吃着饭团边穿梭在回字形的巷道,每条巷道道道相通,在曲径通幽之处都有一个小天井,这方隐蔽的天地正是我们孩童捉迷藏、自娱自乐的快乐天地。院子内每个角落都有大人忙碌的身影,父亲常贴在墙壁上劳作,这里每条红色的标语、每幅黑白的字画都出自他的手,扶梯、油漆桶和父亲构成一辑素洁的剪影,那专注的眼神、谨慎的笔尖,描绘出一颗赤诚之心。

如今,一些标语还依稀可辨,暗黄的痕迹既见证了时光和风雨,又见证了历史产物下的生活形态。我用手擦拭墙上文字的尘土,慢慢地读着沾满父亲汗水的字迹,内心感慨万千:大屋在会议、学习、宣传、讲播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人,它为以劳动生产为主的红色岁月提供了一个时代舞台。

翻修后的大院。

文化传承

移易变迁,地域的开发于20世纪90年代初已拉开序幕。这时的公社也随之迁移到新开发的地域,并更名为上洋镇人民政府。上洋大屋虽人去楼空,它的建筑特色却成为方圆百里的一大文化热点,其深远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是我们为之研究、保护和传承的动力。

上洋大屋融中西文化于一体,这有远洋学者的汗马功劳。左边的骑楼是一座混凝土结构的两层建筑,采用“巴洛克”艺术风格设计。据究,该文化艺术产生于意大利,1600年至1750年在欧洲盛行。骑楼的整体设计富有浪漫色彩,楼道和天花板具有极强的空间感和立体感。特别是拱形的廊眉内每隔一段就有一个莲花状的石膏雕塑,花瓣凸凹有致,黄白相间,和谐的色彩突出小洋楼的素雅脱俗,它与右边中式建筑形成中西风格的鲜明对比。

    右边是以砖木材料为主的中式建筑,设有中堂、横屋与阁楼,呈回字布局。一楼共有30个间,2个大厅;硬山顶,青砖墙,外墙还留有枪眼,总体建筑面积达2160平方米。大屋很高,最高的屋檐大约高达6米,屋顶呈“人”字形结构:全是酸枝木作梁柱,分正厅与侧厅。侧厅倚靠在正厅飞檐之下,整个屋群就是这样房房相连,像血脉相连的兄弟手足情深;屋中天井开阔,可聚阳光、汲雨露,是聚财纳福之地,可见当时人们对风水学的讲究与重视。大屋每处都精雕细琢,独具匠心:每个大厅门口正上方设有木窗格,既可采光又能通风透气;屋檐、主梁、窗台、飞角都别出心裁,或飞龙画壁,或花鸟虫鱼,或蟠桃盛会。西方建筑与中式建筑充分体现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完美结合,展现不落窠臼的艺术魅力。

冬去春来,时过境迁。地上的青砖几处已经凹陷,空间已被细腻的青苔占据,与大屋阁楼墙边的古榕根漫隐在岁月深处。此时的大屋如同一条时光隧道,带着我的情感穿越无限的时空。它触动每一个来访者的心,经历百年风雨的大屋在时代的呼声中得以重生,如今姚宝光大屋已成为阳西县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友人说:“像这样有历史根源的建筑物不多了,应该好好保护。”是啊!他的话激起我深远的敬重与无尽的希冀:上洋的文化魅力将从这道门中打开岁月的尘封,不断推广流传。

上洋大屋外立面。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