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政部门推进"政府救助+慈善帮扶"深度衔接新模式

三大举措构建阳江救助新格局

2024-09-22 09:28:42 来源:阳江日报

三大举措构建阳江救助新格局

市民政部门推进"政府救助+慈善帮扶"深度衔接新模式

三大举措构建阳江救助新格局

阳江日报

市民政局举行阳江市“中华慈善日”宣传活动。 梁园 摄

■ 阳江日报记者/林可欣

9月1日至30日,是我市2024年第九个“中华慈善日”主题宣传活动时间。连日来,市民政局、市慈善会认真贯彻落实新修改的慈善法,积极引导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在各县(市、区)范围内陆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主题宣传活动。

以社会救助服务类改革为目标,当前,我市民政部门聚焦“更实”“更全”“更准”三个重点,逐步建立数据共享、项目共建、群众共帮的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深度衔接新模式,形成了阳江特色的“共助”服务救助新格局。

工作制度化,救助机制“更实”

坚持以“一张网部署”,强化高位推进的组织体系。我市民政部门通过每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强化慈善力量在社会救助领域的效能发挥,并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方案》,出台《阳江市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阳江市临时救助实施细则》,以改革文件、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做好顶层制度设计。

开展慈善医疗、完成微心愿、实施临时救助……坚持“一盘棋推动”, 民政部门通过组建成立社会救助项目部,配备专职干部,围绕困难群众的需求实施帮扶项目。

在强化保障体系方面,我市各级民政部门建立了特殊群体“四必访”工作机制,引导各行各业人员发掘、反馈和响应困难群众的服务需求。

家住阳春市春城街道头堡村的蓝大姐家庭是一个单亲困难家庭,育有3个孩子。当地村委会、社工得知情况后,及时落实政策实施救助、提供心理支持;联动省总工会驻村工作队为其申请资金购买鸡苗。在大家的合力帮扶下,蓝大姐如今通过养鸡、卖鸡蛋有了稳定的家庭收入,生活逐步回归正轨。

蓝大姐一家生活的改变是市民政部门强化保障的缩影。近三年来,我市共开展社会工作个案服务750个,开展社区活动近1600场次,培育社区社会组织35个,发展社区志愿者约1.8万人,联动社会组织约130个,链接社会慈善资源超过200万元,逐步实现了“大慈善”的立体化救助帮扶模式。

项目多元化,帮扶方式“更全”

台阶变成了缓坡、厕所和楼梯加装了扶手、按需拆除门槛……当前,我市民政部门用“小改造”为居家特殊困难老人带来了“大幸福”,为近1500户困难老人完成了居家适老化改造。 

2023年以来,市民政部门持续优化市级慈善项目,除了让慈善介入困难群众重大疾病救助、临时救助,还扩充了慈善救助服务种类。通过打造“阳爱出发·长者饭堂”项目,实施慈善帮扶“阳爱出发”品牌工程,推动了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项目融合的多元化,让慈善帮扶的内容更全面。

依托“百社联百村”帮扶项目,我市各级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紧密合作,开展了 “助学阳东行”“阅读联盟”等民生项目。目前共促成78个产业发展、公益慈善等项目,累计投入资金2.3亿多元。

聚焦基本民生保障需求,民政部门持续开展“线上+线下”慈善超市特色帮扶项目。近日,在阳东区雅韶镇雅韶村慈善超市内,记者看到酱油、牙刷、抽纸等生活用品琳琅满目,困难群众来来往往挑选货品。像这样的慈善超市,我市还有34家,其中今年新增18家。

自去年年底我市首批“慈善超市”揭牌启用以来,困难群众在村(社区)内获取便捷实惠的救助服务、村民群众就近奉献爱心,均有了实体平台。

“和以往的超市不同,‘慈善超市’搭建捐赠平台,接收社会各界日常生活用品的捐赠,面向村(社区)内的困难群体提供基本生活物资领取、兑换、凭卡(券)购买等服务。”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庞静静介绍,我市各地不断汇聚慈善力量,累计为困难群众提供临时慈善帮扶682人次。

监管智能化,慈善救助“更准”

强化“数据支撑”,让慈善帮扶更加主动。今年,市民政局依托“粤众扶”服务平台,用技术助力救助帮扶数据智能化筛选,强化帮扶工作的定向性。

据介绍,“粤众扶”平台收录了我市困难群众5800万条信息,汇集了基本信息、资金发放、照料护理、慈善救助等内容;通过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将低保、特困、低边等刚性支出较大以及其他低收入人口纳入监测范围,实现困难群众救助服务全过程监管,让慈善帮扶更加精准。

在加强慈善组织监管方面,民政部门以开展日常执法检查、年度报告、“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等举措强化监管,同时精准发布或推送救助服务项目及需求,实现供给平衡,让慈善帮扶更加精准。

截至2024年8月底,我市将25233名困难群众纳入监测预警范围,共发放低保金2.55亿元,发放特困供养金约1.23亿元,临时救助金约728万元,慈善帮扶(含实物折价)约150万元。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