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分湄岛镇鼍江—— 阳江人的『妈祖信俗』
2020-09-20 09:37:57 来源:阳江日报

—— 阳江人的『妈祖信俗』

灵分湄岛镇鼍江—— 阳江人的『妈祖信俗』
阳江日报

阳西群众在织天后宫前看龙舟

陈慎光   搜集整理

关于“妈祖”

妈祖,又称天后、天妃、娘嫲、圣母等,是历代渔民、船工、海员共同信奉的神祗,是流传于民间的“护航女神”。在科学欠发达的年代,航海者在海上航行经常受到风浪的袭击而船沉人亡,就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在启航前先进庙祭祀海神“妈祖”,祈求出海安全,顺风顺水。渔家的船上,还立“妈祖”神位供奉。

2020年8月中旬,笔者参加阳东区第34期文艺创作笔会,与一班作者到韶关市梅关古道采风。一行人来到珠玑古巷林氏宗祠侧边的“天后宫”,发现四方信众聚缘于此,上香的上香,膜拜的膜拜,香火鼎盛,游客如织,充满对“妈祖”菩萨的虔敬。

据珠玑巷“天后宫”碑文介绍:妈祖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在福建莆田一户普通的林姓人家,因为不爱啼哭,起名林默。由于生于沿海,她熟习水性,能驾船挽缆。她善测天象,拯救遇险渔船;她还懂采药治病,乐于助人,被人们当成“逢凶化吉”的“海上保护神”。

珠玑巷天后宫的“妈祖”神像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吴盛伟、钟广很、吴翠芸摄影

◎ 阳江现存的“妈祖庙”

阳江是“海上丝绸之路”船只必经之地,宋代阳江已和浙江、褔建沿海地区开展商贸往来。一些善于耕海的闽南人不仅在商品上互通有无,而且带来了原居地所崇拜的神灵,将“妈祖信俗”传到了阳江。据《阳江林氏开基宗祖系谱》记载:“阳江林氏开基始祖居城内州背街,妈祖林默是宗支姑祖”。

阳江兴建“妈祖庙”始于宋代,盛于清代。据统计,阳江现存(包括新建、重建)且对外开放的“天后宫”有东平(阳东)、大角湾(闸坡),儒洞、织、沙扒(阳西),平冈(高新区)、三丫(大沟)、神前(海陵岛),合水、八甲(阳春)及江城埠场、花桥亭坊(南门街)、石觉头(石觉寺侧)、狮子社(大埠头)等14座;纳入福建莆田湄洲岛“妈祖分灵庙”的有石觉头、闸坡、织、平冈、儒洞等地“天后宫”,多分布沿海、沿江地带。

《阳江天妃庙碑》碑文(局部)

民国《阳江志》对阳江城内天后宫的记载

◎ 建于宋代的“祖创宫”

宋代阳江建的“天妃庙”,以南门内塘边张“祖创宫”为最早,称为“祖庙”。据民国《阳江志》记载:“天后庙在崇善坊,曰祖创宫,传自宋创建。乾隆、道光、光绪年间都有过重修。”

“祖创宫”坐落于江城区老街“古庙通衢”(塘边张)中段,占地约200平方米。据城中老人回忆,每岁春秋仲月上癸日(初一至初十),便有善男信女相继前来朝拜,信奉者向妈祖求子、求平安、求幸福、求解困消灾,历久香火鼎盛。1958年后,“祖创宫”原址安排给居民入住。

笔者最近从新华南路进入“塘边张”街巷,寻找到“祖创宫”旧址,发现该古庙因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墙垣坍塌,庙顶见天。宫内长满杂草,一块破裂的《祖创宫重修碑记》,镶嵌在断壁颓垣中。“塘边张”居民为保护庙地不被侵占,已将庙堂入口用木板封闭起来。


◎ 建于北津的“天妃庙”

阳东区雅韶镇北津港曾建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天妃庙”,属于明清时期广东沿海建筑规模较大的“妈祖庙”之一。可惜,“天妃庙”于20世纪30年代圮毁。

清康熙年间学者屈大均著的《广东新语》中,对“天妃”神迹及对“天妃庙”祭祀情况作了如下记载:“今粤人出入,率不乏祀海神,以海神渺茫不可知。凡渡海自番禺者,率祀祝融(指火神)、天妃……而天妃降矣,其舟遂定得济,又必候验船灯,灯红则神降,青则否。”屈大均另著的《翁山文钞》(卷三)中,还载有《阳江天妃庙碑》碑文:“……天妃庙据北津要害,而绾毂(指中枢)端州之口,海舶往来,皆虔备牲礼以祷焉……天妃者,天之神地之袛也。太虚之中,惟天为大,地次之,故天称皇,地称后……”庙碑指出天下“惟天为大”,故以“天妃”之名赋予闽之海神林默娘,并以牲礼祀奉。

◎ “天后宫”分布各地

闸坡大角“天后宫”位于大角山南侧,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东邻“十里银滩”,西向大角湾,南临南海,北倚大角山。大角“天后宫”是由福建人作为招商项目而落户闸坡的。建庙时间虽不长,但每逢“妈祖”诞期和旅游旺季,游客如云而至。

平冈镇有座明万历年间建的“慈恩寺”,当地素有“先有‘慈恩寺’,后有平冈圩”之说。2005年11月,当地信众在“慈恩寺”原址上改建平冈“天后宫”,2006年9月竣工,建筑面积270多平方米。宫前有两口古井,美名曰:“日月乾坤”。平冈“天后宫”落成后,香客络绎不绝。

始建于清代的沙扒镇“天后宫”,又名沙扒“祖庙”,位于沙扒镇南华街街口。1992年沙扒“祖庙”移建到沙扒镇“岭龙山”附近,不远处为“月亮湾”。沙扒新“天后宫”正殿为“妈祖殿”,供奉“妈祖”及观音菩萨。

三丫“天后宫”建在阳东县大沟镇三丫渔港,相传始建于南宋,历多次重修,1992年民众发起集资重建。古宫内有“天后”殿、观音殿等。每年“妈祖”圣诞和观音诞,常请戏班演大戏贺诞,热闹非常。

除了靠海的地方建有“天后宫”,漠阳江及其支流河畔,也有祀奉“妈祖”的神庙。阳春合水“天后宫”位于合水镇紫气街,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8),经明、清、民国数度重修。因庙宇曾被长年移用为仓库,欠缺维修而将倾塌。2001年由春湾、合水、陂面群众捐资修建,才恢复原貌。

始建于明代的阳春八甲“天后宫”,位于阳春八甲镇东门街,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建筑风格和装饰大方简朴,庙内后堂神台供“天后”神像,供民众朝拜。

此外,闸坡港“大王庙”、对岸港“显应宫”、东平港沙咀街“二圣宫”等,虽供奉的菩萨名目不同,但均立有“妈祖”神位,以供民众祀奉。

◎ “妈祖游神”习俗

自宋代以来,“妈祖”是民间祭典的神明,百姓将大爱集于“妈祖”身上,信奉者向“妈祖”祈求解困消灾和美满幸福。对“妈祖”的信仰和纪念,成为促进家庭、社会和谐的精神和文化纽带。

阳江城最负盛名的“妈祖庙”,是位于古城西门外(今环城南路与南恩路交接处) 的“月城宫”,时人习称为“娘嫲庙”。该庙为清代砖木结构建筑,1984年因扩建环城路,前座被拆除,旧址只剩后座一小部分被用作商铺。

据阳江文物普查专家林尚知著的《阳江文物概览》介绍:清代及民国年间,阳江城由十二街商众捐资修葺“娘嫲庙”和举行庙会,三年一届,以农历三月廿一、廿二两天庆贺圣母娘娘诞辰,舁(抬)神像城中巡游,俗称“娘嫲出游”,万人空巷,盛况空前。1985年国家文化部授命福建省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派员考察沿海各省“天后宫”,该馆曾派3人工作组到阳江调查“娘嫲出游”盛况。

江城95岁老人曾广雄先生向笔者讲述:清末民初,阳江境地兵荒马乱,瘟疫流行。县城民众举办“娘嫲出游”活动,以神灵驱疫。“月城宫”的娘嫲菩萨坐八人大轿,像古代的达官出巡,以扛着“肃静”“回避”大牌的人引路,荷大旗的人挑着大锣,边走边敲。“娘嫲菩萨”前供香炉,后树浪伞神旗,跟随游神行进的队伍约数千人。沿途居民焚香膜拜,鸣放鞭炮,出游队伍到龙津路柳树巷(学地社)附近才转头。

除了阳江城有“娘嫲出游”民俗外,其他圩镇也有类似的活动。始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的阳西儒洞“天后宫”,坐落于儒洞镇正街,是阳江境内规模较大的一座“天后宫”,也是阳江市目前仍保留“妈祖游神”活动的海神庙。游神活动每年一小游、六年一大游;坐落于阳西县城织镇新庆街的织“天后宫”始建于宋代,以往宫庆日曾举行别具特色的“民间游色”活动,期间有飘色巡游与龙狮表演,还有融戏曲、杂技、民间舞蹈于一体的传统民俗艺术展示,让人大开眼界;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阳东东平“天后宫”,善男信女每年正月习惯在“天后宫”前放花灯、烟花和抢花炮;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的江城石觉头“天后宫”,地处漠阳江畔,上游渔船出海经过古庙前,必鸣鞭炮,以祈求妈祖保佑平安,渔业丰收。

2019年,阳西儒洞“天后宫”举行“妈祖游神”活动。 刘运提 摄

◎ 传承“妈祖文化”

借得一提的是,位于江城南门街11号的花桥亭坊“天后宫”,“文革”期间“天后”神像被毁,但建筑主体好在保存下来。2019年,该“天后宫”开始崩毁,瓦面脱落,樑枋与金柱之间的木雕装饰也朝天祼露,这座见证阳江“妈祖文化”遗产的庙宇,有关部门如不及时抢修,将和“祖创宫”一样,会在人们的惋惜中消失。

阳江是楹联文化城市,有关“妈祖庙”的楹联在民间长久流传,联语也道出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如石觉头“天后宫”正门对联:“泽沛莆田超漠海,灵分湄岛镇鼍江”;儒洞“天后宫”正门对联:“圣德配天,湄洲道范;母仪称后,海国慈航”;东平“天后宫”庙门对联:“湄岛钟灵,恩敷南国;熙朝显圣,泽溥东平”;平冈“天后宫”大门对联:“覃恩浩荡深如海,后德巍峨独配天”;沙扒“天后宫”门联:“祖德泽民恩周四海,庙居圣地景仰千秋”;三丫“天后宫”门联:“后德配天恩流四海,母仪称圣泽沛三丫”……

“妈祖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妈祖”不只是朝拜的神灵,更是人们不忘祖根、思乡念亲、团结奋斗、建设家国的感情纽带。我们相信,弘扬“妈祖”精神,提升“妈祖”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一定能够为阳江地区的文化旅游事业插上飞跃的翅膀。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