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江日报记者/朱俏施
10月17日,全省农文旅融合发展工作专题会在江门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广东已分两批遴选19个地区作为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作为全省首批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地区,阳西县坚决贯彻落实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部署要求,突出“山海”特色,依托“五湾四泉三山”、连片红树林等资源,系统整合全省规模最大的县级远洋捕捞产业和“中国蚝乡”等特色农业资源,将全域农文旅资源串联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带,催生了一批新业态、新场景,不断壮大县域经济。
以“全域一盘棋”格局,激活山海资源聚合效能
阳西县委副书记、阳西县“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办公室主任刘贞铎介绍,在市县两级统筹推动下,阳西县高标准编制《阳西县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规划》,确立“以农促旅、以旅彰文、以旅兴农”的核心思路,构建起“一江三核三带”的全域发展格局。
其中,“一江”即丹江农文旅综合服务区,作为全域融合的“中枢枢纽”,串联起各类资源与项目;“三核”分别聚焦程村蚝乡农旅休闲、沙扒滨海旅游度假、东水山地康养体验;“三带”则涵盖城乡文化体验带、滨海农旅休闲带、森林温泉活力带,将分散的村落、景区、产业基地“串珠成链、连线成片”,打破资源壁垒。
更关键的是,规划被转化为具体行动抓手。阳西围绕“近期示范、中期拓展、远期提质”的阶梯式目标,梳理出98个重点农文旅项目,总投资达187.2亿元,涵盖景区建设、业态培育、基础设施升级等多个领域。每个项目均明确责任主体、时间节点与推进路径,通过“清单化管理、项目化落实”,让“纸上蓝图”逐步转化为“地上实景”。例如程村“红林鹭影”景区、沙扒“揽山阅海”项目、东水“竹里旅居”小镇等,均已成为全域融合的“示范样板”。
以“多元主体”参与,点燃产业融合内生动力
农文旅融合的可持续性,关键在于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让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为产业融合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程村镇,构建起“养殖+加工+营销+文旅”的程村蚝全产业链体系。上游规范养殖标准,推广数字化养殖技术;中游开发牡蛎肽营养品、金蚝腊肠、即食蚝肉等深加工产品,延伸价值链;下游联动红树林生态资源,打造蚝文化体验园、蚝主题餐厅,实现“产业+文旅”双向赋能。2024年,程村蚝年产值较2022年增长约17%。
在程村镇红光村,珠海帮扶资金用于改造原国营蚝场、修缮风貌旧房,村集体以土地、闲置资产入股,引入第三方运营公司打造“蚝客居”民宿、“蚝港食坊”餐厅;政府则投资建设蚝情馆、红林鹭影观景台等公共文旅设施,形成“政府建基础、企业做运营、集体分收益、农户获就业”的良性循环。
新墟镇东水村引入文旅企业打造“竹里旅居”项目,依托9000亩富硒认证土地,开发东水山茶、胭脂米、富硒鸡蛋等“硒品”系列,同时配套建设竹林步道、研学基地、精品民宿,形成“硒元素+生态+康养”的特色体验,营业后游客人均消费同比增长超300%。
沙扒镇依托全国最大海洋牧场示范区,发展“风电观光+海洋捕捞+海鲜美食”的融合模式,建设“渔港夜市”“海鲜排档街”,打造滨海旅游新地标,2024年渔业年产量突破30万吨,稳居全省县级第一。
农文旅融合赋能,“乡土味”焕发新活力
走进程村镇红光村,连片的红树林郁郁葱葱,海面不时掠过白鹭的身影;咖啡馆里,游客一边品尝咖啡,一边欣赏红林海景;蚝情馆内,讲解员正为游客介绍程村蚝200年的养殖历史,展示从“传统滩涂养殖”到“数字化管理”的产业升级历程。谁能想到,这里曾是村容杂乱、产业单一的普通村庄。
“如今,程村蚝年产量超6万吨,综合产值突破7亿元,带动近万人就业。我们正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推动蚝产业与红树林生态旅游深度融合,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特色业态和产业集群。”程村镇镇委副书记、镇长陈智玲信心满满。
如果说红光村是“农旅融合”的代表,沙扒北额岭则是阳西“滨海文旅”的亮眼名片。北额岭一面靠林,三面环海,蜿蜒的观海步道沿着山势延伸,串联起多个视野开阔的休憩平台。凭栏远眺,沙扒渔港内归港渔船的桅杆错落有致,渔民忙着卸载刚捕捞的海鲜;远处海面上,一座座风电塔矗立其间,叶片缓缓转动,与碧海、蓝天、白云构成一幅美丽的滨海画卷。
藏于阳西县新墟镇的“竹里旅居”小镇,则是另一番景致。这里背靠连绵青山,9000亩富硒土地孕育出东水山茶的醇厚、胭脂米的软糯,漫步在竹林掩映的步道上,清风裹挟着茶香扑面而来;住进精品民宿,推窗可见云雾缭绕的山景,夜晚还能围坐庭院听虫鸣、品硒茶。
这些带有“土味”的资源,在农文旅融合的赋能下,既保留了乡村的本真,又焕发了新的活力。如今的阳西,“乡土味”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吸引游客的“流量密码”,是带动农户增收的“致富钥匙”,更是书写乡村振兴答卷的生动笔墨。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