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头”里没葫芦
2018-11-28 09:39:09 来源:阳江日报

在陕西旅游时,作为吃货的我自然不会放过每一道当地的传统美食。“葫芦头”便是一道让我极为看重的关中传统美食。我在西安市内的一家饭店点了一道“葫芦头”。店家端上来时,吓了我一跳!好家伙,那碗,大如麦斗,直追小盆;碗内盛着一团锦绣:雪白的粉丝,如弱柳拂风;碧绿的香菜,如绿叶衬花;馍块斑斑驳驳,隐若仙山;嫩滑的肥肠罗列其上,犹如诸葛当年的八卦阵图!未等下箸,那股浓香便飘入了鼻孔!我迫不急待地用筷子把这海碗“葫芦头”上下搅动一番,开始寻找葫芦。结果挑面夹肠、翻遍了全碗,也未发现葫芦的踪影!不过这道美食确实够得...

“葫芦头”里没葫芦
阳江日报

在陕西旅游时,作为吃货的我自然不会放过每一道当地的传统美食。“葫芦头”便是一道让我极为看重的关中传统美食。

我在西安市内的一家饭店点了一道“葫芦头”。店家端上来时,吓了我一跳!好家伙,那碗,大如麦斗,直追小盆;碗内盛着一团锦绣:雪白的粉丝,如弱柳拂风;碧绿的香菜,如绿叶衬花;馍块斑斑驳驳,隐若仙山;嫩滑的肥肠罗列其上,犹如诸葛当年的八卦阵图!未等下箸,那股浓香便飘入了鼻孔!我迫不急待地用筷子把这海碗“葫芦头”上下搅动一番,开始寻找葫芦。结果挑面夹肠、翻遍了全碗,也未发现葫芦的踪影!不过这道美食确实够得上“美食”二字:入口后,汤浓味醇,馍筋肉嫩,肠肥不腻,真是一碗不错的关中美味!尤其汤中的馍块,洁白晶亮,犹如玉片一般,入口后软绵滑韧,极其舒坦!肥肠本是肥腻之物,可经过店家处理后,鲜嫩有加,肥而不腻,口感柔韧!

我心中的疑团未解,便忍不住喊来了店主。店主听罢笑得前仰后合,他跟我讲了这道美食的来历。唐代“药王”孙思邈有一天到京城长安(今西安)一家专卖猪肠肚的饭店吃饭。店主为药王烹制了一碗猪杂碎。孙思邈吃完之后觉得这道美食味道虽好,但油腻过大,还有一股子猪内脏的腥味,便从随身带着的“药葫芦”中倒出西大香、上元桂、汉阴椒等健胃祛腥之物,交给了店主,并向他传授了改进这道美食的方法。店主如获至宝,按照孙思邈传授之法又做了一碗猪杂碎,结果味道大变,既少了腥味还不腻人,而且整碗猪杂碎鲜香扑鼻,味美可口!这一改良不要紧,这家店的猪杂碎立马吸引了大批食客,生意立时火爆起来。店主见状,干脆将孙思邈的大葫芦悬于店门之外,上书六个大字:“药王爷孙思邈”!意即他家店中的猪杂碎所用之调料,是从孙思邈的葫芦里倒出来的!“正宗嫡传”!由于这道美食所用长约一尺的肥肠头煮熟以后再收缩状似小葫芦,所以店家便将猪杂碎改名为“葫芦头”。从此,“葫芦头”就作为一种风味佳肴,千余年来盛传不衰,饮誉国内外。

精品必有精品的道理。“葫芦头”之所以名闻遐迩,全在于其精湛的工艺。“葫芦头”的烹制工艺主要有处理肠肚、熬汤、泡馍三道工序。肠肚要经过捋、刮、翻、摘、回翻、漂,再捋、煮、晾等十几道工序,才能达到去污、去腥、去腻的要求。熬汤是将猪骨洗净、砸断,配肥母鸡下汤锅烧开,撇去浮沫,放入调料包,直至熬成乳白色。泡馍是由食客将馍掰成箸头大小块儿放入碗内,然后由厨师将切成坡刀形的肠肚泡三四次,使热汤渗透馍块,然后再加少量熟油、调料水、味精、香菜、蒜苗、油泼辣子,最后浇适量沸汤而成。吃时,人们多佐以糖蒜、泡菜,这样更使味道出神入化,清爽利口,令人胃口大开!

“药王点化吃千载,鲜香滑嫩冠三秦”。凝聚着药王智慧和情意的“葫芦头”,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几代西安厨师的改进,食材愈加丰富,味道愈加纯正,营养愈加全面,技艺愈加精湛,已成为关中一张响当当的饮食文化名片!

钱国宏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