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下的回忆

□ 冯 峥

2025-09-23 09:25:35 来源:阳江日报

城里北山的石塔,是阳江的文笔。那时在山下的文化馆,培养出许多大大小小的文人。新中国成立之初,阳江县文化馆在南恩路163号谭屋(现文化宫)。1953年1月迁到南恩路131号姚屋公馆(电影院相邻)。20世

北山下的回忆

□ 冯 峥

阳江日报

城里北山的石塔,是阳江的文笔。那时在山下的文化馆,培养出许多大大小小的文人。

新中国成立之初,阳江县文化馆在南恩路163号谭屋(现文化宫)。1953年1月迁到南恩路131号姚屋公馆(电影院相邻)。20世纪60年代初,我在城里念初中时,星期天常到那里走走。记得有一次摆着许多作者的手稿在那里展览,其中一叠厚厚的是我老乡新梨村茹正湖的,当时他还是两阳中学的学生。看了我心里一动:什么时候我也能写出这么厚厚的一叠啊?于是学着向文化馆投稿,当然都是石沉大海。

1958年,原文化馆馆长张若曼被打成“右派”,和我父亲一起在那龙文教农场喂猪,我因此认识了她。张馆长复职回来后,我经常寄稿给她。她总是认真批改,回信甚至比我的作品还长。可惜,“文革”中她再次受冲击,与我妈在劳动大学的东岗又当起同学来。更麻烦的是,清理她的“罪证”时,翻出我的“作品”,转到我念书的学校,我因此被划入“黑七类”,留下种田“促生产”。

20年后的1978年10月,文化馆迁到北山脚下北秀路3号。设文学(程禹功、冯英创、许和欣)、美术(周炽彬、唐悦泉、蔡祥焕)、音乐戏剧(麦婉莲、杨昌发)、书法山歌(沙业炳)、舞蹈(张丽琦)、摄影(雷法亨)6个组。现在这些组的功能已被文联各协会代替了。

70年代初,阳江县以“文艺创作学习班”形式出现的文艺创作活动开始兴起。所谓文艺创作班,其实是改稿班。即是文化馆创作组知道某作者已经有了初稿,才叫你出来改稿。那时许多作者是学校的教师,因此创作班一般都在寒暑假。不过,如果临时有创作任务—比如农业学大寨、计划生育—也会临时抽调几个作者出来。这就要文化馆通过公社、教办协调。我是要被经常抽调的那类“重点作者”,一个民办教师经常“不务正业”,其处境可想而知。因此,沙扒公社书记谭国侃、公社宣传委员梁芝钊、教办主任吴业铿,还有东平公社书记谭家谋,经常要亲自到学校为我请假。

这时期,经常参加创作班写作的有40余人。吾出道也晚,参加创作班时,前面有的作者如谭俸、陈日正等已经发表作品了。记得新洲姚毓史拿出广东出版社退稿的大信封出来,也令我羡慕不已。

有时文学班也和美术班、舞蹈班、音乐班一起开。后来湛江地区、江门市也来我县开过大型班。

创作班没有像现在拉横幅、照相、设主席台请领导讲话这样隆重。多是开班那天早上请宣传部或者文化局领导来鼓励鼓励一下。领导也像拉家常,随便拉张椅子对面坐下就讲。

那时,一上来就是绞脑汁。改稿班主要的形式是“三堂会审”。一个作者的稿件,大家轮流看过,讨论时,没有互相吹捧你好我好的打哈哈,更多的是深挖缺点,各人提出自己的意见。作者听取意见后再修改,最后辅导老师终审。文化馆给我们当过文学辅导老师的,前后有程禹功、冯英创、许和欣。他们从不在自己办的刊物上发表文章,不与学员争版面。

文人多有臭脾气。作者中,有一个“要么一字不发,要么一字不改”的林学良;有一个是“只要我的名字不改,其他你怎么改都行”的江进桃;还有一个是“文章是自己好”的冯荣业,大家提什么意见他都驳回头,拗得面红耳赤。但他的“忍俊不禁地大笑”却成了圈子里的笑话。其实,那时许多获奖作品都是集体讨论出来的,有的与作者原作甚至面目全非。

我们集思广益的“改稿班”做法很有成效。每年省的业余文艺创作评奖,阳江都是获奖专业户。乃至当年无论在湛江地区还是后来的江门市,每次文艺创作会议,有“阳江佬未来,不算数”的说法。

创作班生活很艰苦,能够吃饱饭就很好了。有一次,写作到深夜,肚子实在饿了,高伟文、陈慎光把我的感冒丸也抢来吃了。

睡觉则是随便在文化馆走廊铺禾秆草打地铺。文化馆在北山脚下,周围杂草丛生,因此蚊子很多。不是夜里的蚊虫,是一种阳江人叫“肭仔”的飞蚊。这种“肭仔”很小,但狠毒,一咬就是一个泡,又痛又痒,要整天搔痒。新洲有个作者,实在受不住,用一条底裤,把头包起来,像坐月子的孕妇,很是滑稽,但他还是坚持到创作班结束。

吃饭更简单。文化馆没有厨房,都是学员自己动手买菜煮饭。知青作者杨声灿是每期不用推选的炊事员。湛江地区文化馆玉泽夫馆长开玩笑说他是“厨子作家”。

阳江县最后一任文化局局长邵胜德很可爱,他原是溪头公社书记。一开始,他对什么创作班不感兴趣:“你开你的班,向我要什么钱!”我们告诉他,每年省里要评奖,要排队的。他立刻说:“你们快去,我给你找钱!”不得不说邵局长很敬业,每次我们在省地评选获奖,他会站在县大院子门口,给各科局下班领导分派获奖作品。

创作班合格的作品,会发表在文化馆主办的《阳江文化》(后称《阳江文艺》)。稿费是一本发有你作品的刊物和一本稿纸。那时是蜡纸刻印的油印刊物,直到 1972年才铅印。我的作品《解放军拉练进村来》发在铅印版的第一期,因为以前油印版没有保存下来,我的创作只能从这期算起。好的作品在《阳江文艺》发表后,还会往上推荐。我第一个省级作品《雄鸥展翅捕鱼忙》,就是先在《阳江文艺》发表后,冯英创推荐给广东出版社《农村文化室》发表的。优秀作者也会往上推荐参加省一级创作班。高伟文、陈慎光、冯峥都参加过省级创作班。

这批作者成才率很高:叶秀佳、容振标、江进桃、施铁如、高伟文、陈慎光、罗运柱、冯峥、谭剑国、林贤治、冯荣业、黄维纪、余学里(李式楹)、郑荣辉、庞积聪、司徒沛、张英芙、杨声灿等都学有所成。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