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 记
县前市(旧南恩州治、阳江千户所、市场,现为商铺),由此小巷直上,可达文昌宫。 陈计会 摄
为了拨开历史的风尘,还鼍山的真面目,笔者约了几位好友前往探寻。在鼍山小区处,此侧鼍山已被推平。沿着旧州衙位置侧边“县前市”的小巷斜坡上去,见到文昌宫夹在高耸的楼宇间,前面已没有去路了。在阳江学宫处,我们沿着江城一小的校道爬坡而上,行到最高处,见到一个平台,同行的一小冯振真老师说,这是新建的鼍山广场,旁边还建有“春晓亭”,这应是为纪念“鼍山春晓”而建吧。广场边上还有一株六七层楼高的木棉树。冯老师说,每当春天开花时,灿烂无比!鼍山春树,依稀可见旧时的影子。站在鼍山最高处,我们看不到鼍山,也看不到鼍城的样子,周围的楼宇太高太密,遮住了视线。当我们登上学校办公楼顶,才可以俯瞰全城。
岁月沧桑,鼍山隐进风烟里,唯见鼍江水长流,鼍城换新颜!对于往昔的鼍山,我们今天可以通过参观学宫、文昌宫、春晓亭,欣赏鼍山广场的木棉花去感受她的风采,但更多还是得通过记述她的诗文去追忆,去体味,去触摸她的风光和人文气息。
在南岭之南,有一座千年古城叫“阳江”。滔滔的漠阳江水绕城而过,汇入浩渺的南海。阳江得名于漠阳江,但阳江又别称“鼍城”,原因何在?皆因城中央有凸起高峰叫“鼍山”,漠阳江也被称为“鼍江”。由此可见鼍山在阳江人心目中的位置。它自隋至民国,都是郡、州、厅、县衙门所在地。然而,这座著名的山,人们对它的历史知道不多,很多年轻人甚至不知它的具体位置。沧海桑田,鼍城高楼林立,鼍山在何方?本文试作钩沉,还历史之本原。
我们知道,阳江城是建立在漠阳江冲积平原的前端,古代临近大海。整座古城中央高,周边较低,其中最高点是城中的鼍山。鼍,即扬子鳄,亦称猪婆龙。属爬行纲,鼍科,形状像蜥蜴而大,长约二米,为我国所特产。鼍山不是因为出产鼍,而是因为山形似鼍。据康熙二十年《阳江县志》载:“鼍山,在城内艮方,其脉由恩平龙鼍山来,即南恩州旧治。明初改为千户所署,左为县治,右为学宫。”所谓“艮方”,即东北方。清道光二年《阳江县志》载:“鼍山,在城内,自东山逶迤半里,突起平冈,其形如鼍,左为县治,右为学宫。”这里确切说明山形如鼍。
据民国《阳江志》载,鼍山由大八雨霖山而来,由东山入城,结县治之鼍山,北山,其右翼也。其余气北缠者,为金鸡石。道光二年《阳江县志》载:“鼍江,旧名漠阳江,以古恩州地又名恩江……过城西郭外,以江绕鼍山之右名鼍江。”
因漠阳江绕鼍山而过,所以又称为鼍江。有鼍山、鼍江,因而阳江便有别称:鼍城。
鼍山何时见于史志?目前能看到最早的是宋代《舆地纪胜》载有《鼍山志》。宋代的另一部地志《方舆胜览》有“剖竹鼍山”之说。所谓剖竹,也即任命之意。
这都说明宋代鼍山已是南恩州治的代称。省志最早介绍鼍山的,是万历《广东通志》。
《大明一统名胜志》卷之6
在民国地图上的鼍山大概位置(资料图片)
据民国《阳江志》载,鼍山麓的南恩州治东西各有一园,名为东园和西园,以西园最为著名。园内先后建有亭台楼阁一批,其中有和理堂、隆荫堂、讲武堂、韫玉亭等,是历代州长退堂游乐之地。
《大明一统名胜志》卷之6载:“西园,在旧州治西,周二里,乔木团荫,怪石争耸,萧然出尘,亦名盘玉壑。”民国《阳江志》卷三十六载李纶《西园记》刻在鼍山上。由此可见,西园是紧依鼍山而建的。《西园记》是用楷书刻石:
西园号一郡胜概,图籍弗存,罔知创始之由。历时滋深,日趋倾圮。乾道七年,既新仓庾,又再作西北二门,迺因羡工,稍加缮治,役踰月而毕。虚堂幽亭,悉还旧观;乔木丛石,相与增气。既落成,因刻岁月于崖石,俾来者有稽焉。孟夏朔日。李纶世美记。
《广东通志》卷237载:“李纶,字世美,泉州人。以荫历仕有清操。淳熙初提举广东常平。”乾道七年(1171),李纶知南恩州时重修西园景观,并刻“西园胜概”于园中,作记以纪其事。
宋代南恩州知州张登还在西园修建静明庵,并题诗刻石于鼍山上。其诗如下:
题静明庵
教演止观广,禅宗定慧深。
庄交恬智养,老复常明寻。
孔伋诚明性,宣尼仁智心。
三教混为一,振古亦如今。
绍兴壬午年春正月
诗的右边刻有:知郡事长乐张登,左边刻有:绍兴壬午春正月初三日。绍兴壬午年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此比李纶重修西园还早。
另外,民国《阳江志》记载鼍山上有宋代自称傲吏的林用始楷书石刻:“石林降帐。西园傲吏闽中林用始题。”
对于鼍山留下的宋元石刻,从明代诗人沈思孝的诗可知。明万历初年沈充军神电卫,任教阳江借山书院。(沈思孝事迹见本报2023年8月13日《漠海风流传异代》一文)
仲夏同唐山人陈冯二茂才集游广文斋中(学宫右西园地,有宋元人刻石)
苜蓿斋空海月悬,素馨纷暎白云天。
西园自合来词客,河朔宁知费酒钱。
寻碣喜逢黄绢在,听歌疑隔绛纱传。
相看片语俱成雪,不俟披襟已洒然。
其时,沈思孝召集文朋诗友去西园游玩,见到宋元人石刻。只是白云苍狗,目前这些石刻,甚至鼍山也湮没无闻,殊为可惜!
每到阳春三月,阳江城的木棉花开,人们喜欢引用明代大才子解缙的诗:“鼍阳二月火烧天”。木棉花开像火烧天,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此作何解?
原来,阳江鼍山上有宋代植的两株木棉树,春天花开灿若云霞,据称可倒映到北津海口,所以阳江八景之一为“鼍山春晓”。明万历《肇庆府志》(地理二)载阳江八景,首为“鼍山春晓”。后来演变为“鼍山春树”。民国《阳江志》“鼍山”条称:“上多木棉,俱南宋时植。当春花红如火,解缙诗‘鼍阳二月火烧天’是也。今其树仅有存者,好事者补植之,以存古迹,亦后来佳话也。”
吟咏鼍山春晓或春树的诗歌,代不乏人。
鼍山作为县城的制高点,登临眺望,百里风光尽收眼底。清代阳春诗人谢良遇也有咏“鼍山春树”的诗。
鼍山春树
何年拔地出鼍山,高踞江城万户环。
千尺木棉擎碧落,三春金粟满人间。
石含细雨苍苔古,树绕和风白昼闲。
况复宫墙桃李近,芳名赢得共追攀。
此诗也说明鼍山临近学宫,木棉花受众人追捧。鼍山木棉花之盛,城里人一抬头可见到。清末民初阳江诗人林钟英有诗歌咏:
宅后有红棉一株,相传为南宋时物,邑志列入八景之一。偶读听云楼咏木棉诗,有“芍药蔷薇小儿女,东风南国大文章”二语,甚爱其工,因走笔成此。
南渡偏安王气终,禾黍离离悲宋宫。
故陵冬青亦零落,但见鼍山两株古树摇春风。
霜皮黛色干合抱,托根旧在西园东。
蓓蕾纷纷二月放,云霞绚烂江城中。
高烛北津海水赤,艳冠南国天葩红。
毕方鸟羽文炳炳,陆浑山火光熊熊。
珊瑚千尺陋王恺,锦幛册里逾石崇。
寻常草木岂足数,兀立气概何豪雄。
海滨辟处独可惜,淹滞不遇伤穷途。
衣被苍生志未遂,富丽徒见文章工。
吁嗟彼苍岂无意,持以闲散全其躬。
匠石莫顾斧斤远,嶒嵘直干长摩空。
我叹樗栎不才故能寿,静参物理将无同。
林钟英因读“粤东七子”之一、清代阳春诗人谭敬昭咏木棉花的名句“芍药蔷薇小儿女,东风南国大文章”有感,想到自己屋后鼍山上的木棉花作此诗。“霜皮黛色干合抱,托根旧在西园东。蓓蕾纷纷二月放,云霞绚烂江城中。高烛北津海水赤,艳冠南国天葩红。”此说明鼍山在西园东面,花开时可倒映到北津海口。
对于鼍山上的木棉花,清知县庄大中还有一篇赋描述:
木棉花赋并序(节选)
署有木棉数株,相传为南宋时物,花时光气熊熊,如亿万花灯上烛霄汉。诚粤树之巨观,炎葩之丽景也。仆偃蹇海滨,虽抱磥砢之目而文采黯淡有愧此花多,乃感而为之赋。
离火之域,祝融之墟。沧波日浴,绮袖霞舒。辣怪木之拏攫,缀秾葩以粉敷。夫其绛萼宵合,朱苞晓坼。低丛拂水,则浦溆皆红;高焰烧空,则烟岚尽赤。
庄大中笔下的南宋古木棉,花开时“光气熊熊,如亿万花灯上烛霄汉”,“低丛拂水,则浦溆皆红;高焰烧空,则烟岚尽赤”。此种壮观景象,唯有鼍山顶上木棉开花才有。
自隋唐的高凉郡、府治,安宁县治起,到宋元的南恩州治,明朝之后的阳江县治,皆依鼍山而建。此外学宫、阳江千户所等建筑也在鼍山脚下。据民国《阳江志》载:
县署,在鼍山左麓,即旧布政分司署。县之旧署在城内西南隅,唐贞观间创,即察院行台是也……鼍山障于后院,围墙缭焉。墙内左关帝庙,右鼍山土神庙。西北隅木棉一株,相传为宋时所遗植云。
旧南恩州署,在县西二十五步高阜上。明初州废,即其址设千户所。
阳江千户所署,在鼍山,即南恩州故址。今为城内市场。
鼍峰书院,在学宫后。明万历二年,签事李材建,七年毁。
县学,在鼍山右麓县署之西,即按察分司故址。
文昌祠,旧在尊经阁……道光十五年,邑绅捐宾兴,拨款建庙于学宫之左,即今文昌宫。
由上面《阳江志》记载可知,旧南恩州署在鼍山的高阜上,它的东面是县署,西面是学宫。明洪武元年(1368),将旧州署改为阳江千户所,后来又改为市场,此市场一直经营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改建为商住楼。新中国成立后,县署改为县公安局、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等单位办公场所。90年代初,公检法等单位先后迁出,这里便开发成了商住楼。目前的鼍山小区,以及江城一小部分教学楼,以前都为鼍山的范畴。
在鼍山脚下的州署、县署里,千百年来演绎了不少故事。宋代状元黄公度任肇庆府通判,摄南恩州事期间,留下不少吟咏阳江的诗作,其中有一首写在官舍闲居的诗。
官舍闲居
朝市竞纷华,山林甘寂寞。
要之其间各有趣,飞鸟冲天鱼纵壑。
我本麋鹿姿,误被簪绅缚。
男婚女嫁苦逼人,薄宦天涯失身落。
似吏非吏兮似隐非隐,谓强不强兮谓弱不弱。
五斗红腐可以疗饥,一室琴书可以自乐。
负暄扪虱度清昼,未觉岭南官况恶。
诗人并未因薄宦天涯而失意,退堂闲居时以一室琴书自乐。说到宋代南恩州衙,宋人还记录一件怪事,录于此,聊作谈资。宋代张知甫的《张氏可书》载:
南恩州州衙后厅有鬼,虽太守亦避之。夜则二丈夫相击不已,又妇人间出,不可居。忽一日,妙明真人吴元净过之,视厅侧有三小庙,指令开撅其下,即有二丈夫、二妇人、二女子坚尸如石,二女子一执菊花样杯,一执白璧,遂令致之野外焚之,乃绝。
嘉靖二十年(1541),后来成为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的徐渭跟随其岳父到阳江成婚,其结婚的场所便在阳江县官舍里。徐渭对在阳江生活的快乐时光非常怀念,过后有诗追忆:
十年前与一相逢,光景犹如在梦中。
记得阳江官舍里,熏风已过荔枝红。
清知县庄大中在组诗《江城竹枝词》也写到县署。
南恩官舍古鼍峰,老屋颓垣碧藓封。
烧眼春深木棉树,满天霞绮赤城逢。
(邑署踞鼍山顶,木棉数株,俱南宋时物。)
南恩官舍就在鼍山上。孙廷铎是清初阳江一位有作为的知县,其时适逢“迁海”回迁,他鼓励人们开垦荒田,发展生产。同时注重城市建设,修葺不少古建筑。本邑诗人陈本有诗记录他重修县署的事。
孙令重修县署次韵
鼍山俯瞰列峰低,厅事重开石塔西。
经始不闻骇改作,落成自见壮封堤。
也知棫朴堪堂构,益信弦歌静鼓鼙。
仿佛士行综木屑,俄然广夏覆群黎。
明末知县孙自修曾在鼍山小筑雅居,用以观景赏花。他留下一篇文章记述此事。
南恩小筑记
鼍山出千家烟井间,按邑志以鼍名山,意溟渤驾来云。署凭山左麓,城堞俯匝,横枕北郭,为东山。可半里许,石塔杰立,宋宝祐二年建,用镇州署以应谶。夫物换星移,于青青蔓草中,犹及睹累百年旧物,何异荆棘铜驼?
小筑平台,才四五级,远近诸山,踊跃奔赴,月满花明,纵目之余,超然有御风想。指顾云峰,传威凤尝止其上,风雨至,雏辄坠。今五灵九苞,已不知何年归巢阿阁,但青烟几点而已。
山之阴,古木参天,层枝虬舞,春深缀以丹花,朝来爽气,如霞标天。末日木棉树,树底柚子,先后作花,玉雪凝香,与佛桑红白相映。
构数椽,轩窗洞豁,繁阴空翠,竟寒暑应接不暇。菊夏绽,榴冬然,尤称奇艳。迎秋垂黄,累累为荔奴,味清美,若驰宫骑啖妃子,且将夺宠。
嗟乎!五岭之南,星纪赤奋地离火,大块文章,岂泄而欲尽耶?山川花鸟,景物昭宣,奇尤瑰丽。则古所称要荒者,实未至其地与?抑风气之渐开耶?四望悠然,遂抽毫滴露而为之记。时岁在庚辰之花朝也。
登上鼍山小筑多惬意!“才四五级,远近诸山,踊跃奔赴”,让人有飘飘欲仙之感。“构数椽,轩窗洞豁”,木棉花、菊花,柚子花、佛桑花、荔枝等四时风物,让人目不暇接,也让人感慨五岭景物瑰丽,并非古人所言的荒蛮之地。
清末诗人许南英曾任阳江厅同知,其子许地山也在阳江读书、生活。许地山后来成为著名的作家,其笔下很多人物、风景都打上阳江的烙印。特别其中一篇叫《换巢龙凤》的小说,以阳江厅作为故事背景,涉及鼍山的具体描写:
原来衙后就是鼍山,虽不甚高,树木却是不少。衙内花园就是山顶的南部。二人下了鼍山,沿着山脚走。
县署门后花园有围墙,出了围墙,后面就是鼍山。可见,在鼍山的生活经历,已经深深地刻在作家的记忆中,挥之而不去了。
阳江学宫大成殿 陈计会 摄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