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月梅花寄深情

□ 梁 媛

2024-10-05 09:48:56 来源:阳江日报

□ 梁 媛

山月梅花寄深情

□ 梁 媛

阳江日报

《俏不争春》 关山月 作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这是北宋诗人林逋笔下的梅花,诗里充满了画意。古人画梅,多半清幽淡雅、疏枝浅蕊,着力表现寒梅冰肌玉骨之美和清高的品格。今人画梅,除了表现梅花的君子之风,还多了一份喜庆热烈和浩然正气。阳江籍国画大师关山月笔下的梅花,就洋溢着浓郁的英雄主义气息。

朱砂为花、焦墨作干,或繁花似火、雄浑厚重;或疏朗瘦健、清丽秀逸。昂扬的画面基调,张扬的笔法铺陈,酣畅淋漓,气势恢宏。不管是红梅还是墨梅,都表现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独具特色的画梅风格,为关老博得了“关梅”的美誉。

中秋过后,我又一次来到关老故里——江城区埠场镇那蓬村委会果园村。在关老故居的作品馆里,看到了他的代表作之一——《俏不争春》。画面上,枝繁花茂,错落有致,或含苞欲放,或初绽花蕾,或盛开怒放,梅花灼灼似火焰,枝干铮铮如铁骨,形象地表现出梅花迎风傲雪的风骨,充满了蓬勃向上的新时代精神与艺术审美趣味。精彩鲜艳的画作,似乎把光线稍暗的场馆都照亮了。我不由驻足,细细观赏。

据传,1982年10月,关老偕夫人赴日本参加日中邦交十周年庆祝活动,在日本东京、大阪举办“关山月画展”,就展出了画作《俏不争春》。当年,这幅画还被日本《读卖新闻》评为世界名画。

关老性喜梅花,以画梅花闻名于世,被誉为“当今画梅第一人”。他把梅花当作良师益友而称之为“梅师”“梅友”。关老还说:“梅花是我,我是梅花。”他一生去过很多地方,凡遇上梅花盛开的季节,总想到植有梅花的地方去观赏一番,并收集有关梅花的画材。

对于这份执着一生的热爱,关老在《关于画梅》一文中这样自述:“我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书香之家,父亲是一个赶不上科举考试的农村知识分子——小学教师。他不但喜爱种梅,还经常咏梅、画梅。童年时代,我家小花园就有几棵老白梅,由于是好品种,因而乡间亲友们都要托我父亲为他们接枝育苗。我出自好奇心,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经常当了父亲的助手,久而久之,我也从中学会了接枝育苗的一些常识。每当看见自己手植的梅初次发花时,就有说不出的高兴,因为这是我劳动的成果。我曾为之培土浇水,入冬老是观察着有否长出花蕾,一旦花开,内心的喜悦是不难理解的。后来,随父亲到织乑镇小学读书,学校附近有座古庙叫做普济堂,院前就有一林老梅。每到花开时候,我就跟随父亲和老师们去赏梅。他们边观赏梅花,边吟唱咏梅的诗句,也引起了我画梅的兴趣,或临摹,或写生,就只恨自己没有本事把梅花的清香画出来。”

由此可见,关老爱梅和画梅,客观上是受了他父亲的影响。

关老原名关泽霈,1912年10月出生。1935年,他由广州市立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广州任小学教员。机缘巧合被“岭南画派”奠基人高剑父赏识,进入广州“春睡画院”习画,成为高剑父入室弟子,高剑父还为他改名为关山月,从此开启了一代国画大师的艺术之旅。岭南画派重视反映现实,亲近生活,师法自然的传统对关老影响很大。在以后的艺术生涯中,他秉承“笔墨当随时代”和“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主张,坚持“不动便没有画”的理念,深入生活进行写生创作,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创造了大量优秀画作。

关老在不同年代都留下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但他画得最多、最具特色的则是梅花。在《我与国画》一文中,关老这样写道:“我爱画梅花,亦无非托意‘俏不争春’,或寄情‘千家暖笑’,有时标榜墨梅的浩然清气,也无非表现我们的乾坤正气。”

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君子,具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含义。有道“画如其人”,喜欢梅花的关老,同样拥有像梅花一样凌寒独立、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

1944年,关老在重庆举行西北纪游画展,一位驻重庆的美国新闻处长看中了他那批敦煌壁画临品,企图通过各种利诱买下这批画,但关老坚决回绝了:“这些是非卖品,出多少美金也不能卖。”这批画幸而保存下来。但为了解决经济问题,关老画了一幅玫瑰花展出,藉以应付买主。没想到这画一挂出来,几天内就被预订了二十多幅。画展一结束,关老不得不像印刷机一样天天临摹自己的玫瑰花,这让他感到很不是滋味:何必为几个钱出卖自己的灵魂呢?关老当时就发誓,今后再也不画玫瑰。

1963年,关老创作了《报春图》,用倒挂的梅枝与冰峰雪岳形成视觉冲突,结果在“文革”中受到批判,被认为是“攻击社会主义倒霉(梅)”。为此,关老入了“牛栏”,进了“干校”。肉体和精神备受折磨的日子,没有消磨关老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打倒“四人帮”后,他振奋精神,重新开始艺术探索。为了赞颂粉碎“四人帮”的历史性伟大胜利,他欣然画了《松梅颂》,抒发自己欢庆和舒坦的情怀。

关老热爱祖国。抗日战争时期,他画了数十幅有关抗战题材的中国画。其中有《三灶岛外所见》《渔民之劫》《艇娃》《游击队之家》《中山难民》等画,先后在桂林、贵阳、昆明、重庆、成都等地举行抗战画展。他不断画,到处展,完全是出自“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心,以画笔作武器,参加到抗敌救国的行列中来。

关老热爱家乡。故乡阳江,是他一生都魂牵梦萦的地方。少小离家,关老曾在许多地方工作生活,但凡遇见有“江城”两字,都会触动他最敏感的神经。20世纪50年代中期,关老在武汉教书三年,因武汉也称“江城”,便视其为第二故乡。1998年,关老应邀回到家乡阳江果园村,在大榕树下触景生情,动情地和陪同人员讲述幼年的趣事。回广州后,次年就创作了《乡土情》,大榕树、河塘流水、纯朴的乡亲……笔墨间充满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晚年,关老更是将自己的画作落款由“岭南关山月”改为“漠阳关山月”。如今,在关老童年生活的果园村,已用十亩地建起了关山月文化艺术教育基地,引进一批美术专业老师培养学生、聚集艺术家开展研讨。国画大师故里,今朝翰墨飘香,将来必是桃李芬芳。

在关老众多的梅花图卷中,我尤其喜欢他创作的《一笑暖千家》——千朵万朵梅花破寒而笑,热烈的气氛宣告着春天来临的消息。冬意尽,春将达,红梅一笑暖千家。关老把对祖国的祝福和对千家万户幸福生活的期许,深情地蕴含在笔墨中。

古人云:“琴棋书画养心,梅兰竹菊寄情。”关老不但寄情于他的艺术创作,他的画还是心情的反映。关老一生爱梅,他画的梅花也烙上了他的喜怒哀乐。正如关老的女儿关怡女士所说,关老的梅花就像性情的晴雨表,映照着他的高兴与悲伤。每逢节庆或是重要的日子,关老都要画梅。打倒“四人帮”的时候,他创作了《松梅图》;1997年香港回归,他题诗咏梅;2000年,他画了《梅花俏笑新纪元》。

以梅言志、以梅咏怀,是关老情感的寄托。梅花饱经风霜、不畏严寒、愈老愈精神的品格,正是关老一生的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