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获评广东省省级临床重点建设专科

以科技与人文铸就健康重启之路
2025-03-25 09:56:11 来源:阳江日报

康复医学科团队在研讨患者病情。

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获评广东省省级临床重点建设专科

以科技与人文铸就健康重启之路
阳江日报

康复医学科团队在研讨患者病情。

在市人民医院康复治疗中心,一位患者在治疗师的指导下专注地进行步态训练。他的左手紧握平衡杆,右腿缓慢而坚定地向前迈出。之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脑出血曾让他以为下半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此刻,他的每一次抬脚都像在与命运无声抗争,而身旁的医护人员则如同暗夜中的灯塔,为他指引着重返正常的生活航道。

这一幕,正是康复医学科的日常工作缩影。近期,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公布2024年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名单,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凭借其学科建设、技术创新及多学科协作能力成功入选,标志着该院康复医学正式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患者家属送锦旗给康复医学科团队。

■ 文字/ 阳江日报记者 黄方盈      通讯员  谭兴孚  

■ 图片/市人民医院供图

从“硬装备”到“软实力”,全方位提升康复水平

“临床重点专科的评选,是对学科综合能力的全面检验。”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陶维元表示,康复科的病人病因复杂多样,但都有一个共性——因疾病丧失了某些原本应有的正常功能和能力。现代康复医学的核心在于“功能重建”,这就要求我们通过精准的康复评估和个体化的治疗手段,帮助患者重新获得独立生活的能力。

走进市人民医院占地2550平方米明亮整洁的康复医学中心,仿佛踏入一座精密运转的生命质量修复工坊。重复经颅磁刺激仪、经颅直流电刺激、上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镜像神经元康复训练系统、肌骨超声仪、高压氧舱(22位)……这些“黑科技”为精准评估与高效治疗提供了有力保障。其中,经颅磁刺激技术可无创调控脑神经功能,帮助卒中患者重建运动能力;肌骨超声引导注射技术则能精准定位病灶,显著提升疼痛康复疗效。

除了硬件装备,康复医学科还有一支专业能力过硬的团队:43名专业技术人才中,3名主任医师、2名医学博士构建起人才金字塔;与中山三院深度合作,让前沿技术不断注入,学科实力持续攀升。

目前,康复医学科已成为阳江市人民医院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学科建设的重点发展科室,也是“十四五”期间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科室、粤中西地区神经康复联盟主席单位、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康复医学专委会的副主委单位、广东省神经亚专科建设先进科室、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合作单位等。科室配备了康复门诊、住院病房、康复治疗中心、康复前移部以及高压氧治疗中心。康复治疗中心进一步细分为运动治疗室、作业治疗室、语言治疗室、吞咽心肺治疗室、物理因子治疗室、运动理疗室和传统治疗室等多个专业部门。科室致力于神经康复、骨伤与疼痛康复、重症康复、老年康复以及中医传统康复五大亚专科领域,旨在为患者提供全面、综合且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

患者给康复医学科团队送锦旗。

“康复前移”,与时间赛跑的生命质量保卫战

康复治疗不是等到出院后才开始的事。过去,患者要等病情完全稳定才能开始康复,因而往往错过最佳恢复期。如今,市人民医院推行“医康一体化”新模式,以“阳江市人民医院医康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为依据,打破学科间壁垒,把康复治疗前移。陶维元介绍,当患者还躺在病床上与疾病抗争时,康复团队的“接力赛”就已经悄然启动——无论是中风后的肢体僵硬、手术后关节活动困难,还是心肺功能受损,康复医学科将康复治疗贯穿于疾病诊疗的全过程,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和功能恢复,确保患者不会在康复路上“掉队”。

康复介入不是等来的,而是争取来的。在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中,“康复前移”理念打破了传统医疗的时序壁垒: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48小时内,康复医学科团队便会进驻病房,为患者开展床边康复。这种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源于一个残酷的现实:时间就是生命,脑卒中后越延误康复,致残风险便会越高。

“尽早开展康复治疗,就能有效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坠积性肺炎、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缩短康复周期,帮助患者提高康复效果,减少功能残疾,增加满意度,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陶维元说。

48岁的患者曾先生,因长期患有高血压,且未坚持服药,一天早上,曾先生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法活动,伴有言语不清和饮水呛咳等症状。紧急情况下,他被送往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经过检查,医生诊断其为“脑出血”。由于当时未达到手术标准,他被收入神经内科接受保守治疗。神经内科采取了降低颅内压、营养神经和控制血压等对症治疗措施,当其生命体征稳定后,康复医学科团队随即启动了超早期康复介入。当急性期过后,他转入康复医学科,继续进行脑出血恢复期的系统康复治疗。

陶维元领导的康复团队对曾先生进行功能评估,根据功能障碍开展了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言语吞咽治疗(ST)及传统康复治疗,还有良肢体位摆放及营养心理指导等。经过40多天的系统康复治疗,曾先生已经从卧床转为可以慢步行走,一般的日常生活自己也可以独立完成。

“感谢康复团队让我重获新生!”出院时,曾先生紧紧握住陶维元的手。这一案例正是市人民医院“医康一体化”模式的生动实践——通过超早期介入与恢复期系统康复,不仅可以降低致残风险和减轻残疾程度,更守护了一个家庭的未来。

粤中西地区神经康复专科联盟授牌仪式。

心脏术后康复攻坚,打通生命“最后一公里”

心脏瓣膜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长期饱受症状折磨,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对于严重的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来说,心脏换瓣手术是重获健康的关键手段,它为无数患者点燃了希望之光。然而,成功的手术只是第一步,术后康复才是患者能否真正回归正常生活的关键,这更是亟待攻克的“最后一公里”。

79岁的陈老太对此深有体会:虽然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成功,但术后她仍面临反复心衰、肺不张肺部感染、肌力丧失等多重挑战。这一系列问题,在康复医学科化作了一场长达60天的攻坚战役。

陈老太转入康复医学科后,陶维元团队联合心血管中心、呼吸科、营养科等,为陈老太制定“三步走”方案。康复初期,重点是呼吸功能和肢体被动活动训练。治疗师通过咳嗽、腹式呼吸训练及呼吸训练器,增强呼吸肌,减少氧气依赖。同时,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等仪器强化下肢肌肉,保持关节活动,进行转移和平衡训练。

陈老太最初使用呼吸训练器时,呼吸肌非常弱,每次训练仅能坚持几分钟,且需高流量吸氧。经过一个多月的坚持,她逐渐适应,训练时间延长至15—20分钟。后来,康复训练显著增强了她的呼吸肌,左肺完全复张,成功脱离吸氧。

在呼吸功能逐步改善的同时,治疗师还为陈老太进行肢体运动与呼吸的协调性锻炼,并逐步进阶到增强肢体运动耐力的训练。同时,康复团队还与她的手术医师陈栩俊保持着密切联系,全程保障心衰药物治疗的安全与有效;请营养科开具了个体化营养处方,提供了搭配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助力增肌和提高抵抗力;关注患者心理问题,让她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稳步迈向康复之路。

经过两个月的系统康复治疗,陈老太的身体恢复情况超出了预期。刚到康复医学科时,陈老太只能卧床且不能脱氧,经常胸闷气喘,如今她的心肺功能恢复良好,已经能够在家属陪同下进行短距离步行。陈老太常常说:“你们指导我做的锻炼真好呀,太感谢你们啦!”患者家属对手术和康复效果极为满意,特向康复医学团队送上锦旗表示深深的感谢。

康复医学科团队合照。

降低致残率,用双手托起生命的春天

“康复医学不仅要治疗疾病,更要阻断悲剧的传递。”陶维元表示,脑卒中近年来有越发年轻化的趋势。据统计,该疾病的发病率正以每年近9%的速度上升,一旦发病,就很容易产生后遗症,据研究,有近75%的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能力,有接近40%的患者达到重残,这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痛苦,也给整个家庭、社会带来沉重压力和经济负担。因此,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疗效,降低其致残率成为临床治疗中的重中之重。

康复医学科团队深知,每一位患者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与未来。因此,他们致力于将康复理念渗透到每一个细节,不仅关注患者的身体机能恢复,更重视其心理状态的调整,力求让每一位患者都能重拾生活的信心与希望。

近年来,康复医学科团队不断规范康复治疗全流程,并提高康复治疗技术,在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效果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真正体现从保命到重获生活质量的跨越式康复。“这次入选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是对学科发展的肯定,同时也是鞭策与动力。”陶维元表示,团队将秉承“早期康复、功能至上”的服务理念,以病人为中心、以功能恢复为导向,按照国内先进的康复医学模式,采用现代化的新型设备和手段,对每位病人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康复诊疗,尽最大努力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恢复机体功能,让其早日回归家庭和融入社会。今后,康复医学科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学科建设,不断扩大专科影响力,用科技与人文的双手,共同托起生命的春天,让患者的康复之路充满温暖与光明,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