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岸村文化室收藏40余幅村民的书画作品,其中不乏名家力作

藏在乡村文化室里的“艺术客厅”

2025-11-03 09:31:33 来源:阳江日报

藏在乡村文化室里的“艺术客厅”

对岸村文化室收藏40余幅村民的书画作品,其中不乏名家力作

藏在乡村文化室里的“艺术客厅”

阳江日报

洪祥瑞利用烙铁笔创作烙画。 陈海涛 摄

在江城区岗列街道对岸村委会的办公楼二楼,一间不算太大的文化室内收藏了40余幅书画作品。这些书画作品并非出自名家巡展,而是全部由本地村民创作并捐赠,其中不乏名家力作。

从版画到国画,从黑白木刻到火烙丹青,一幅幅作品不仅展现了村民的艺术才华,更反映出这片土地满满的书画创作活力。近日,记者走进对岸村文化室采访了部分捐赠书画的村民,了解他们的创作故事。

■ 阳江日报记者/陈海涛    通讯员/周欣茹

家乡新貌激发更多创作灵感

对岸村文化室并不奢华,却承载着村民对美的追求与对家乡的深情。这里收藏的作品中,有著名版画家陈达举的《啊,南海》《女电焊工》《太行曙光——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等版画作品,也有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林进威的黑白木刻画《渔船》、国画《晚风》,以及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洪祥瑞与弟弟洪连德联名创作的火烙国画及书法作品《千帆竞发》。这些作品大多有对岸村元素——帆船、海港。

10月22日,记者在对岸村文化室见到了林进威。他站在自己捐赠的作品《晚风》前向记者介绍:画中,芦苇在晚风中摇曳,远景是对岸村的海,意境悠远。林进威告诉记者,为了这幅画,他前后四五次回到对岸村采风、写生,经过长时间的构思才完成创作。

林进威出生于1977年,是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同时也是一名美术教师。他的艺术之路,始终与家乡紧密相连。“我更偏爱刻画身边的人文风景。小渔村、老城区、巷道、校园、菜市场……这些充满人文的场景,藏着最动人的细节。”林进威说,如今对岸村村道整洁、外墙刷白,美丽乡村的新貌为他提供了更多创作灵感。

2020年,林进威回到对岸村把闲置的旧居翻新成个人工作室,白墙、射灯、挂画,让老屋重焕生机。“现在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频繁,我几乎把画画的工具都搬回来了。”林进威笑着说。

在他的工作室里,林进威向记者介绍了黑白木刻版画的技法。他介绍称,黑白木刻版画是版画艺术中最基础也最具表现力的门类,它以木板为载体,用刻刀剔除不需要的部分,再通过油墨转印到纸上,最终以黑白两色呈现画面。“黑白木刻是基础,也是极致。它不靠色彩,而是靠黑、白、灰的对比来构建空间与质感。”林进威说,刻一块木板少则一周,多则数周,这种“慢创作”让他学会沉下心来观察生活。他认为,美术创作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用真诚对话生活。

古稀匠人以烙画技艺抒乡情

对岸村文化室里,由洪祥瑞与弟弟洪连德联名捐赠的火烙书法及国画作品《千帆竞发》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据介绍,这是用热烙铁在竹、木等物体上熨烫出烙痕所作的书画。

10月28日上午8时许,记者来到洪祥瑞家,见到75岁的他精神矍铄。3楼画室是洪祥瑞的专属空间,记者看到,在这20 平方米的房间里,多个书柜靠墙而立,满满当当地摆放着他收藏的书画类书籍。两个工作台一个专门画烙画,一个专门创作国画。部分烙画作品挂墙展示。

洪祥瑞告诉记者,他捐赠给对岸村的烙画《千帆竞发》,描绘的是上世纪70年代对岸村渔民清晨出海的场景。画面中,对岸村渔民肩扛渔网、脚踏滩涂,登船远航。“那是刻在我记忆深处的画面。”他说,那时候渔民们脚上沾满泥、上船后再洗脚的场景,是他们这一辈人不可磨灭的儿时生活记忆。

洪祥瑞出生于1950年,10多岁从事木工贴补家用,凭借一腔热爱自学烙画,将烧热的烙铁当作毛笔,在家具木板上作画增添装饰,未曾想这一画便是50多年。洪祥瑞曾在2015年被评为“首届阳江市民间艺术大师”,多幅作品荣获各级奖项,其中两幅烙画被收录进《中国烙画作品集》。他告诉记者,如今在阳江从事烙画的画家屈指可数,他会继续坚守这项民间技艺。

据了解,烙画因使用的材料与技艺不同,可分为木板烙画、纸烙画、布烙画、丝绢烙画、套色烙画、木纹烙画、火喷烙画、葫芦烙画等。洪祥瑞坐在工作台前,向记者展示他的烙画技艺。一支自制的烙铁笔在他手中游走,木板经过烙铁的熨烫,呈现或深或浅的烙痕,渐渐浮现出山水的轮廓。“不能把它当成铁,要把它当成毛笔一样的画具。”洪祥瑞说,心中有沟壑,运笔才自如。

除了给对岸村文化室捐赠画作,洪祥瑞还将自己的部分烙画作品捐赠给对岸村的洪氏文化室,以支持家乡艺术文化的发展。“不能忘了自己的根。”洪祥瑞说,艺术的创作,与乡土记忆有很深的联结。

村民艺术成果传递温暖情怀

除了林进威与洪祥瑞,对岸村还有许多普通村民在艺术中找到了精神的栖息地。73岁的郑卫国退休前是村干部,如今他常在家中画国画,并将11幅作品捐赠给村委会。郑卫国说,画画让他的退休生活有了寄托。70岁的曾带珍是诗歌爱好者,他珍藏着一沓2014年对岸村民歌比赛的手稿。“前五名的作品被岗列街道文化站拿走了,我这儿只有第六名之后的手抄稿。”曾带珍笑着说,他还收藏了报道对岸村的报纸,也会阅读和学习报纸上刊发的诗歌……

从专业画家到普通村民,艺术的种子在这里广泛播撒,深深扎根。“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文化室,让村民的艺术成果有个展示的平台,也让更多人看到对岸村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有深厚的文化土壤。”对岸村党委书记梁鼓劲表示,只要是当地村民捐赠的书画作品,工作人员都会收藏至文化室。这也吸引了一批批艺术爱好者前来对岸村文化室参观。

对岸村位于江城区金朗岛南面,是一个户籍人口逾万人的沿海村落。这个拥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广东名村”等多项荣誉的村庄,正紧抓我市西海岸滨海风光示范带建设契机,持续提升人居环境,并着力打造渔业文化特色村。

一方小小的乡村文化室,汇聚了数十幅饱含乡愁的作品。它不仅是村民艺术才华的展示平台,更是对岸村浓厚书画创作氛围的生动缩影。正如林进威所说:“美术创作的起点,永远是向生活要灵感。”对岸村,正是这样一个充满灵感的地方——这里有海风、渔船、芦苇、滩涂,更有用笔墨、刻刀、烙铁记录生活、传递温度的创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