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岑村的篮球场和景观池塘。 陈建华 摄
■ 阳江日报记者/张影
“杂草地变成了篮球场,臭水坑变成了小池塘,高低路变平坦大道,看着心里就舒坦高兴。”年逾六旬的阳西县织篢镇岑村村民王鸳站在自家门前,谈着村庄的变化,直夸党的政策好。
岑村村喜人的变化,是织镇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写照。近年来,织篢镇抢抓机遇,在抓党建、强治理、兴产业、惠民生上下功夫,持续加力,激活镇村发展活力,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基层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持续整治不松懈
人居环境换新颜
8月29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织篢镇岑村村委会岑村村,刚一进村,一处占地3亩多的景观池塘便映入眼帘。一旁,崭新的彩色篮球场上,几个少年正在打篮球。
“以前这里有很多杂草,有蛇和老鼠出没,大家都绕着走。如今大家得闲时都会来这里乘凉、散步、打球、唠家常。尤其是晚上,特别热闹。”王鸳笑着说,得益于村里道路、路灯、运动场所等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村民的幸福感与日俱增。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任务,更是民心工程。岑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关开柯介绍,依托债券资金,今年该村实施了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房屋外立面改造、巷道硬底化、小公园建设、垃圾分类屋建设等,持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做实基础设施“硬件”的同时,织篢镇抓细环境整治“软件”。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只有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激发村民参与热情。”织篢镇党委宣传委员谭计起介绍,该镇实施网格化管理,县、镇、行政村、自然村四级联动,全体干部分片包村下沉一线,坚持周末不停歇,加大力度推进破旧泥砖房拆除、“三线”整治等工作,全面改善人居环境。
同时,织篢镇大力推进美丽圩镇建设,完成迎宾大道美丽乡镇入口通道、美丽小公园南湖公园、南湖景天市场、织篢河美丽河道建设,有序推进美丽圩镇客厅、美丽示范主街、外立面提升样板等项目,以点带面“扮靓”圩镇风景线。
共建共治共享
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百千万工程”改变的远不只是人居环境,更带来了乡村治理方式的变革,推动乡村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
道路整洁了、公厕干净了、房屋外立面美了……随着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的不断深入,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新变化,让广大村民渐渐地从“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形成“环境整治人人参与、和美乡村共同建设”的良好氛围。
“阿姨散步呀!”“阿叔最近身体怎么样?”走在人来人往的村道上,谭计起的招呼就没停过,村民也都乐意与他拉家常。谭计起介绍,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过程中,十分注重群众工作,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将民生工程真正落实到群众心坎上,所以群众参与度高。
“不只是做好‘门前三包’等工作,不少村民自愿无偿将闲置宅基地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这里。”在岑村村委会上寨村,谭计起指着一处新建的健身场所说道。说起无偿借出宅基地的原因,村民谢谷笑着说:“村里好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也会好。”
此外,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织篢镇探索实施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模式,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和村庄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岑村村积分兑换超市,记者看到货架上摆放着酱油、花生油、沐浴露等各种物品,每类物品都明码标“分”。
主动帮忙清理邻居以及村公共区域的杂草、堆放物等,每次加20分;自家门口及院子脏乱差、自家没有做到家禽圈养,每项扣10分……不少村民反映,实施乡村治理“积分制”后,大家做好事的积极性更高了,邻里关系也更好了。
因地制宜兴产业
乡村振兴添动力
有“颜值”,更要有“产值”,镇村发展才能生出新活力。
作为阳西县的城区镇,织篢镇一方面依托绿色食品产业园,做大做强远洋捕捞、辣椒种植、调味品、预制菜等特色产业,同时以岑村村、谷围村等典型村为示范引领,大力实施“点—线—面”全域旅游发展计划,深挖渔家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本土文化内涵,在“全”上下苦功、“融”上见真章,打造“多元品牌、全域体验”的文旅新形象,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
“这里是新打造的一个区域,计划利用闲置老房子引进奶茶店、小酒馆、特色民宿等,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关开柯兴奋地表示,岑村村历史悠久,龙舟文化源远流长,村中还保存了古祠堂、古建筑,比较有名的就是司马第和关氏祠堂。他相信,借助“中国蚝乡”示范带和“丹江文化”示范带双带交会的地理优势,依托文化底蕴,岑村村在农文旅融合发展方面一定大有可为。
织篢镇还结合村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推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谷围村、岑村村及2024年选树培育的平南村、大泉村、石埗村成立村企,并充分利用党群服务中心、卫生站等屋顶资源打造光伏发电项目,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其中谷围村通过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土地流转,种植五指毛桃及优质水稻,提升增收造血功能;岑村村采购耙田机、收割机、农用无人机等农用机械,以租赁方式营收,同时通过推动美丽圩镇客厅建设,对客厅铺位进行出租,采取“租金+提成”的方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南村实施咸酸田改良项目,推行养殖业、种植业、浅海捕捞业“三驾马车”并驱的产业发展模式,拓宽集体经济收入渠道。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