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养老院的老人们观看文化惠民演出。
重阳节至,老人的生活状况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家庭视频连线中的暖心问候,到社区长者饭堂里的欢声笑语;从年轻人为老人添置保暖衣的贴心举动,到全市759个养老服务设施的稳步建设……记者走访发现,在这个属于老人的节日里,温暖的关怀并未止步于短暂的问候与仪式,尊老敬老早已成为全社会的良好风俗。
尊老爱老,不止在重阳。在节日欢聚之余,市公共卫生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刘忠发还特别留意到老人笑容背后的心理需求。“对老人而言,倾听比说教更重要,理解比礼物更暖心。”他表示,关爱老人不应仅停留在节日,更要融入到他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 撰文/阳江日报记者 陈海涛 吴晓霞 官文婷 通讯员 冯飘洁 陈思铭
■ 摄影/陈建华
29日上午9时许,江城区城南街道正凡长者饭堂附近热闹非凡,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现场设置了套圈、投壶、猜谜语、夹弹珠等游戏项目,每个游戏项目都排起了长队,老人们仿佛重拾了童年的乐趣,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这是城南街道办事处联合岭东北社区居委会、街道社工站、“两新”党组织举办的“情暖重阳,爱在社区”活动。在“套圈”游戏区,种类丰富的米、面、油、牙膏、纸巾等生活用品整齐排列,老人们手持套圈,瞄准目标,或屏息凝神、或欢声笑语,每成功套中一份奖品,现场便响起一阵喝彩。
“这样的活动办得好,既玩得开心,又能拿到实用的生活必需品,还能和邻居们聊聊天,心里特别高兴!”76岁的曾秀叶套中了食用油和牙膏,笑得合不拢嘴。
“您的眼睛要买点滋润的眼药水,如玻璃酸钠滴眼液可以缓解不适的症状。”除了趣味十足的游戏,社区还聚焦老人的实际需求,开设了义诊服务专区。义诊区里,医护人员耐心为老人们测量血压、血糖,检查眼睛、口腔等,细致解答相关健康咨询,并根据每位老人的身体状况给出个性化的健康建议和用药指导。“不用出门就能看病,社区想得太周到了。”67岁的余姨点赞道。
活动期间还穿插了醒狮、阳江白榄、阳江山歌对唱、独唱等节目。爱心企业为前来参加活动的每位老人送上了一箱牛奶,社区居委会和长者饭堂为老人提供免费的重阳敬老宴。“这样过重阳节特别有意义,我是第三次参加社区举办的重阳节活动,觉得很温暖。”82岁的梁奶奶感慨地说。
重阳节当天,类似的敬老主题活动数不胜数。阳东区碧桂园小区开展了“重阳共聚 幸福邻里情”主题活动,为老人营造节日氛围的同时拉近邻里关系;在市养老院,充满温情的文化惠民演出逗得老人们开怀大笑;阳西县平安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走进溪头镇老街,陪老人包起了饺子……一场场暖心的活动,让尊老敬老的美德“落地”成为对老人的关心和问候。
“妈,今天身体怎么样,有哪里不舒服吗?”10月29日上午,刚吃过早饭,环姨便像往常一样,拨通了母亲家的视频电话。屏幕那端,老人目光略显朦胧,头发却梳得一丝不苟,嘴里喃喃回应着“好,都好”,脸上浮现温柔的笑容。儿媳轻轻搂着她的肩,在视频里有说有笑,细数着老人近来的点滴。
环姨的母亲已90岁高龄,家住阳春市潭水镇。几年前,老人生了一场大病,身体日渐衰弱,记性也大不如前。“现在她连身边人都不太认得了,偶尔还会闹脾气。”环姨轻声说道。然而在这个家里,“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不是一句空话。为了全心照顾婆婆,二儿媳毅然从市区搬回小镇,日复一日地照料着她的饮食起居。“嫂子特别不容易,把母亲照顾得无微不至。”环姨言语间满是感激。
“我们商量好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能常回家的,就多给些生活费,多打打电话。”环姨告诉记者,老人生病后,家里安装了监控,他们兄妹几个一有空便打开手机,通过监控视频看看母亲是否安好,隔着屏幕陪她说说话,给她解解闷。
“重阳节我们没有什么特别的安排。”环姨认为,敬老之心更应该融于日常。每年老人生日,全家必定团聚庆贺;每逢周末、节假日,能回家的子女都会赶回来探望。“天气转凉了,我给妈妈买了套保暖衣,周末就带回去。”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恰是敬老爱老最真实的模样。
同样在当天早晨,“90后”女生林童彤出门上班前,照例来到爷爷奶奶房间轻声叮嘱:“阿公阿婆,今天天凉,记得添件衣服。”这是她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每天看看二老的气色,问问他们的身体状况。从小与爷爷奶奶同住的她,与老人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刚学会开车那会儿,爷爷总不放心,天天陪着我上班。”说起往事,她眼里泛起温暖的笑意。
重阳节这天,林童彤的爷爷奶奶约了老友们去喝早茶。“我们白天要上班,老人家也该有自己的生活。”林童彤说,晚饭时间是一家人最温馨的时光。家人围坐在饭桌上,听爷爷奶奶讲他们年轻时的故事,聊聊亲戚朋友的近况,其乐融融。“爷爷奶奶年纪大了,饭桌上总爱说些自己的‘威水史’,我们就静静地听,让老人尽情倾诉。”林童彤说,儿时爷爷奶奶的爱意陪伴她长大,如今她也有了温暖长辈的力量。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陪着他们走得更久、更远。
重阳节的意义,不仅是给予老人问候与陪伴,更在于对老人身心健康的长远关怀。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老人的心理健康与物质保障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许多老人并不会直接说‘我心情不好’或‘我很焦虑’,而是反复念叨身体不舒服,比如睡不着、吃不下、没力气。”刘忠发指出,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在老年群体中并不少见,且常以“躯体化”形式表现出来。这背后,是生理、心理与社会因素交织的结果:大脑功能自然老化影响情绪调节;慢性疾病带来的疼痛与限制;退休、空巢、亲友离世等重大生活事件带来的角色断裂与孤独感,都可能成为心理危机的诱因。
面对这些问题,年轻人的理解与陪伴尤为重要。“不要一味说教,而是要多倾听,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刘忠发建议,老人反复出现身体不适,在排除生理疾病后,子女应留意他们的心理健康,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户外活动、维持社交,同时也要善用专业力量,以“调理身体”为切入点,引导老人接受心理咨询或治疗。
此外,老人也应积极调适心态,保持社交、培养兴趣、主动求助,这都是守护心理健康的有效方式。今年75岁的洪伯是一位书画艺术爱好者,儿女成家后,他的生活逐渐稳定下来,日常会接送孙辈上学、放学,但他没有丢掉自己的爱好,坚持每天创作、阅读、散步,还常与老友视频聊天。“脑子不能停,心也要敞亮。”洪伯说,学会接纳衰老,把注意力从“失去”转向“拥有”。对于已经到来的晚年生活,洪伯称自己十分满意,也很知足。
而在老人最为关心的养老保障方面,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投入,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项健荣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759个、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43个。“未来新建住宅小区将按每百户不低于20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养老服务场所,从规划源头保障老年人活动空间。”
针对特殊困难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我市积极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十四五”以来已完成4000余户改造,涵盖防滑处理、安装扶手、护理床等项目。此外,长者饭堂的建设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自2023年4月首家农村长者饭堂运营以来,已惠及众多独居、空巢、高龄老人,有效缓解老人“吃饭难”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