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江日报记者/曾宇萍 通讯员/钟连娇
“以前小区闲置地杂乱不堪,现在变成了能散步、能休闲的绿美庭院,社区真是帮我们办了件大实事!”近日,漫步在江城区鸳鸯湖社区“幸福里·绿美庭院示范园”,居民李阿姨的赞叹道出了社区治理的新变化。
近年来,江城区创新推行“会议联席、组织联建、党员联动、阵地联享、服务联抓”的“五联工作法”, 推动资源整合、服务下沉、治理提质,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不仅破解了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的困境,更让群众感受到“党建就在身边、服务就在眼前”。
织密“联动网”: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
江城区以“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破题基层力量分散困境。一方面,通过组织联建,凝聚起社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党组织力量,明晰各级各领域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职责边界,实现组织覆盖从“点上突破”到“全域覆盖”。另一方面,落实社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共建单位党组织召开专题会议,集中攻克老旧小区改造、环境卫生整治等难题,形成“问题共商、任务共担”的协同格局。
党员下沉是“联动网”的关键一环。江城区全面推行党员“工作单位+社区”双重管理,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制,将党员参与社区服务情况与评先评优、职务晋升直接挂钩。“现在每月都有在职党员来社区报到,有的帮老人剪头发,有的给孩子辅导作业,社区服务力量一下子充实了。”岗列街道漠阳湖社区党支部书记周仕天说。2024 年以来,全区2万多人次党员下沉社区开展服务,实现“党员共管、服务共做”的良性互动。
精准“解民忧”:
从“被动接诉”到“主动响应”
“孩子放学后没人管,社区能不能帮忙?”江城区鸳鸯湖社区居民通过微信“接单账号”提交诉求,社区当即“吹哨”,召集共建单位共商共议,很快开设“四点半托管课堂”—— 这是江城区 “群众点单+社区吹哨” 服务模式的日常实践。
为让群众诉求“一键直达”,江城区构建“线上+线下”全方位信息反馈渠道:开通服务热线、设置微信接单账号、布设意见箱,再加上网格员定期上门走访,确保需求收集“无死角”。在此基础上,建立“资源清单、需求清单、项目对接清单”三张清单机制,整合医疗、教育、法律等专业资源,推动“社区提需求、单位送服务”精准对接。区人民医院和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常态化开展社区义诊,年均服务群众超万人次;城东街道在社区设立“说事评理流动‘小法庭’”,就地化解邻里矛盾。
针对诉求处置效率问题,江城区推行“简易事项马上办、复杂问题联合办”分级模式。南恩街道马南社区部分老旧小区面临着加装电梯难题,社区“大众议事团”收到加装电梯的诉求后,迅速联合住建局、自然资源局、住户代表共商联办,最终让无物业小区装上了电梯。
2024年以来,全区50个城市社区通过“五联工作法”,收集居民问题 2532 个,解决 2522 个,矛盾化解率达 99%,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打造“服务牌”:
从“标准化”到“品牌化”
走进江城区城南街道岭东北社区,“长者饭堂”的饭菜香满楼道,215 名社区老人每天都能在这里吃到热乎饭。在城北街道银湾社区“5G 城市党群服务驿站”,户外工作者每天都能进站歇歇脚,充充电。这些特色场景,是江城区社区服务从“有”到“优”的生动注脚。
江城区坚持“一社区一品牌”理念,深入挖掘社区共建单位、学校医院、商圈企业等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服务品牌。西濑社区围绕文化传承,联合文旅单位修复老街历史建筑、开展非遗活动,带动老街经济复苏;建设社区依托“社区+社团”模式,成立篮球、乒乓球等社团,举办春节联欢会、星空电影节,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江城区以“两社三中心”为抓手,用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平台,组建政策宣传、健康义诊、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务队伍,近两年来开展服务活动 1245 场次。
为确保服务品牌长效运转,江城区还建立“策划-试点-推广”三阶段推进模式,实行“年度评估+群众评议”双重评估机制,通过闭环管理推动服务项目持续迭代升级。如今,鸳鸯湖社区等 27 个社区获评“广东省宜居社区”。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