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江日报记者/盘聪颖 金秋十月,我市迎来禾虫收获季节。“出虫了!今年收成比预期还要好。”近日,记者在江城区城西街道阮西村看到,稻田里的虫洞密密麻麻,广东同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黄真维拨开湿润的泥土,一条条粉红色的禾虫正在蠕动。他小心翼翼地将刚收获的禾虫放入冰水中,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被誉为“软黄金”的禾虫,以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备受食客青睐。一年前,黄真维承包了150亩农田“试水”养殖禾虫。“刚开始全凭一腔热情,对禾虫习性一无所知。多亏陈教授和技术团队的指导,让我掌握了养殖方法。自9月底至今,我们已经陆续收获了近百斤禾虫。”从最初的“门外汉”成长为如今的“土专家”,黄真维感触颇深。
黄真维时常挂在嘴边的“陈教授”,是市禾虫研究院院长、阳江职院水产专业教授陈兴汉。连日来,这位皮肤晒得黝黑的教授扎根田间,手把手指导农户把握收虫时机。在田埂上,陈兴汉仔细查看着禾虫生长状态,只见他轻轻抓取一条禾虫,向农户讲解道:“尾部呈现奶白色,说明已经进入成熟期,很快就能收获了。”
陈兴汉说,今年气候条件适宜,出虫期比往年提早了近一个月。现在正是禾虫生长最快的季节,11月到12月将迎来出虫高峰期。收虫要经过反复晒田、灌水等步骤,通过模拟潮汐变化来刺激禾虫集中出洞。
近年来,我市依托依山傍海、生态优良的自然环境,积极发展禾虫养殖产业。目前,全市禾虫养殖面积超过3100亩,分布在江城区、阳东区、阳春市等地,共有24个养殖基地。
“禾虫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规模化养殖并非易事。”陈兴汉坦言,为破解这一难题,他带领团队着力技术创新,开创或改良了“水稻+禾虫”综合种养、“耐盐水稻+禾虫”滩涂生态种养等多种生态养殖模式,既保障了禾虫的生长环境,又实现了“一田双收”的生态效益。团队还突破了长期制约产业发展的种苗繁育关键技术,建立起全链条技术服务体系。
技术创新正在田间地头结出硕果,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投身禾虫产业。近日,阳东区“禾虫——水中冬虫夏草,稻虫共生AI智能养殖”项目成功晋级2025年“创青春”广东“百千万工程”兴乡青年创业大赛决赛,探索出一条禾虫智慧养殖的新路径。
项目牵头人杨宗谨是一位从深圳归来的“85后”青年。2022年,杨宗谨了解到禾虫产业的发展潜力,承包了100亩农田开展试验。在传统生态种养模式的基础上,他创新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构建起“水稻+禾虫”AI智能种养模式,破解传统养殖中人工成本高、风险大、产量不稳等难题。
走进位于阳东区东平镇马屋村的试验田,一架无人机正在稻田上空巡弋,自动识别并对虫群密集区域实施精准投喂。杨宗谨向记者介绍:“投料作业需要格外精准,过量投喂会导致禾虫缺氧死亡。通过无人机实时分析田间数据,我们在系统屏幕上就可以清晰识别不同区域的禾虫密度,颜色偏深的区域需要重点投喂,颜色较浅的区域则可适当减少。”
杨宗谨表示,这套预计今年年底落地的AI智能系统将配备红外摄像头、水质传感器等设备,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控,精准把握出虫期和科学调水,可实现百亩基地仅需1人管理,预计减少七成以上人工成本,出虫率稳定在八成左右。
“以前最怕错过出虫期,全靠自己慢慢摸索。现在什么时候收虫,我心里有数了,今年还收获了重达5.5克的‘虫王’。”与杨宗谨合作养殖禾虫的农户许芸铯欣喜地说,在专家指导下,她引进了“多年生稻+禾虫”模式和高密度养殖等技术,从2022年开始每亩收三四十斤禾虫,到如今禾虫亩产量预计可达80至100斤,养殖效益显著提升。
杨宗谨表示,如今项目已组建起一支涵盖人工育苗、数字运营、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等多个领域的运营团队,将通过“公司+农户”模式,进一步推广“稻虫共生AI智能养殖”项目,从水土检测、种养标准、下虫密度到禾虫基因改良等环节实现标准化管理,助力农户摆脱“看天吃饭”的困境。

左上图:养殖户向记者展示进入成熟期的禾虫。 陈建华 摄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