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日报讯(记者/官文婷)重阳节也是“老人节”,你是否注意到,身边越来越多老人正沉迷于手机直播间?10月28日,记者从市反诈骗中心了解到,一些不法分子正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关注,借助微信群、私域直播等渠道设下“养生骗局”。警方提醒,老年人要提防披着“直播”外衣的虚假保健品诈骗。
记者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不少网友分享了家中长辈在私域直播间受骗的经历。一名网友称,家里老人每天手机不离手,连吃饭、上厕所都在看直播。这些直播链接由微信群推送,每看一场能领到几毛钱“奖励”。观看直播的老人逐渐对主播的话深信不疑,陆续购买了大量小作坊生产的劣质保健品和中药材。网友阿力也表示,母亲仿佛“被洗脑”,不仅偷偷花费数万元购买直播间推荐的保健品,还将其藏起来,家人怎么劝都不听。
此类私域直播消费陷阱在全国频发,多地消费者协会已发布消费提示。今年7月,中消协发布“防范私域直播间老年人药品保健品消费风险提示”,提醒市民注意免费送礼等引流套路,勿信“包治百病”“根治慢性病”“代替药物治疗”等话术,要选择正规平台进行消费。据央视报道,一个名为“国康优选”的直播间曾大力推销一款号称能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益生菌”,后经核实,该产品仅为普通食品,并不具备所宣传的功效。
记者从市反诈骗中心了解到,此类骗局其实就是披着“直播”外衣的虚假保健品诈骗,不法分子通过预设剧本与专业话术,诱使老年人高价购买成本极低的劣质保健品,这些产品不仅无效,长期服用还可能损害健康。
为何老年人频频落入这类直播陷阱?据介绍,与传统公域直播不同,私域直播通常需密码进入,隐蔽性较强,容易规避监管。诈骗分子往往以“免费领鸡蛋”“送大米”“抢红包”等手段吸引老年人入群,随后以健康讲座、养生科普等名义,推送直播链接,推销名不符实的保健品、手串、字画等商品。为刺激购买,主播常夸大产品功效、伪造直播间热度,甚至篡改点赞数据,制造“大家都在抢”的假象。
市反诈骗中心提醒,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切勿因贪“免费礼品”落入陷阱。保健品不能替代药品,如有身体不适,应前往正规医院就诊,避免延误治疗。此外,投资理财类、冒充身份类、领取补贴类、情感操控类等类型诈骗在老年群体中高发,老年人若遇到可疑情况切勿独自处理,可及时与子女或警方联系。
●投资理财类:以“养老项目”“高收益理财”为诱饵,承诺稳赚不赔,吸引老年人投资。如虚构养老公寓、虚拟货币、文玩收藏等项目,前期返利诱导老人加大投入,最终卷款跑路。
●虚假保健品类:通过免费体检、讲座、送小礼品等方式取得老人信任,夸大保健品功效,声称能包治百病,诱导老人高价购买。
●冒充身份类:冒充公检法、亲属、客服等,以涉案、子女急需用钱、退款等理由,要求老人转账或提供个人信息。
●以房养老类:诱骗老人将房产抵押给公司,承诺高额回报,实则将房产过户或抵押给职业放贷人,老人最终钱房两空。
●情感操控类:通过网络或线下交友,与老人建立“黄昏恋”关系,以买婚房、创业等理由骗取钱财。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