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江日报记者/关雯静
重阳风起,纸鹞翻飞。今日,阳江核电·2025阳江国际风筝邀请赛在海陵岛开赛,来自国内外运动员齐聚阳江,享受风筝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风筝之乡”阳江是南派风筝的根与魂,历经千余年的风筝文化沉淀,既留存着传统技艺的匠心温度,也激荡着时代传承与创新的活力。这只穿越时光的“南鹞”,如今已从重阳登高的民俗符号,发展为凝聚城市记忆、推动文旅体商融合的重要载体。它正深深融入“绿能之都、海丝名城”的血脉,续写着传承与发展的新篇章。
匠心守艺,“南鹞”乘风展现新姿
阳江风筝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风筝“南鹞北鸢”中“南鹞”的典型代表,其制作和放飞技巧自成流派、独具风采。如今,一代又一代的阳江风筝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匠心守护传统,以创新激活技艺,推动着这项古老民间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生机。
“双桃”“灵芝”“崖鹰”……在阳江风筝馆,各式各样的传统手工制作的风筝琳琅满目。阳江风筝造型多样,在题材上汲取自然与人文的养分,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在制作技艺上,更是融合“扎、糊、绘、放”四艺精髓,展现出精湛的工艺水准。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是阳江风筝生命力延续的关键。“我们在传统工艺基础上,不断丰富风筝图案,融入更多故事与寓意,使其更贴近现代生活。”在工作台前,省级非遗阳江风筝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梁玉泉一边认真地烤制竹篾、扎制造型,一边介绍着自己的新作品《家大业大》:“这件作品以灵芝风筝为基础造型,融入了南瓜、叶子、花、小鸡等图案元素,象征着孩子们在家庭的庇护下成长,寓意家庭和谐、家业兴旺。”
年轻一代传承人也在接力中赋予传统新表达。“95后”梁淑娴是梁玉泉的女儿,也是我市最年轻的省级非遗阳江风筝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她在传承中融入“巧思”,开发出钥匙扣、冰箱贴等风筝元素文创产品,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在日常的相关活动中,她会摒弃枯燥的讲解,带领大家“玩着学”,在寓教于乐中传播风筝文化。
“走出去、引进来”成为推动阳江风筝传承发展的重要路径。近年来,省级非遗阳江风筝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梁治昂多次前往北京、天津、潍坊等北方风筝文化代表性城市,通过参赛、参展交流学习,将新技艺、新做法“引进来”融入到本土风筝的制作中。
“比如在材料的运用上,阳江风筝惯用竹、尼龙、砂纸等传统材料,但北方地区会用玻璃纤维、碳纤维、无纺布、杜邦纸等新材料,使风筝更轻、韧性更强、飞行性能更优。”梁治昂说。
除了材料创新,梁治昂还在绘画技法和制作流程上尝试改变。他注意到,不同于阳江风筝惯用的水彩水粉,北方地区多采用工笔绘画手法,图案更显细腻;在板类、软翅类风筝的制作流程上,他大胆调整步骤,通过先绘后裱的方式,使流程更顺畅,成品更精致。
“筝”进校园,年轻一代御风续航
随着时代的发展,阳江风筝的传承方式与阵地不断延伸,呈现出从民间传承走向校园体系、从兴趣培养迈向专业教育的格局,在年轻一代手中“御风续航”。
去年,经市教育局批准,阳江三中成为我市首家招收风筝项目特长生的普通高中。目前已有两届学生在这里系统学习风筝制作与放飞技艺,标志着阳江风筝传承步入规范化的教育轨道。在今年举办的第21届世界风筝锦标赛上,阳江三中风筝队作为阳江唯一参赛队伍,斩获5项大奖,展现出新生代的活力与潜力。
“80后”苏华夏是梁淑娴的表姐,同样是省级非遗阳江风筝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她担任阳江三中特长生的校外指导老师。在教学中,她发现“00后”和“10后”的风筝爱好者喜欢放飞刺激性的运动风筝,或是更大型的软体风筝;在风筝制作上,年轻一辈会在制作中融入卡通漫画形象、流行图案元素。
“学习制作风筝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和耐心,也让我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利用课余时间,16岁的学生谭茹月跟随苏华夏学习风筝制作,经过一年多学习,她已经能将“崖鹰”画得栩栩如生,还尝试将擅长的动漫卡通元素融入风筝中去。
在阳江职院,与风筝有关的课程设置更为多元,开设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公选课、体育课以及针对体育教育专业的专项课程。每学期,梁治昂会抽时间来到校内授课,传授风筝制作和放飞技艺,让更多对风筝感兴趣的学生接受专业化教育。
梁玉泉曾在阳江职院担任多年校外指导老师,如今,梁淑娴也紧跟步伐,成为市内多所学校的风筝指导老师,父女两人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将风筝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年轻一代的心中。
“我和父亲是讲课搭子,他负责在课堂上制作风筝,我就在现场讲解,大家分工合作,将风筝文化带到阳江的校园里。”今年,在父亲的指导下,梁淑娴还带着团队走进江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此外,梁淑娴还将风筝课堂“开”到广州市开发区第二小学,并在学校成立风筝社团,开设兴趣班和校队班,教授孩子制作风筝。
风筝为媒,激活城市文化动能
风筝文化在阳江不断发扬光大,逐渐成为一张传递城市温度、讲述文化故事的鲜活名片。它深深融入城市发展肌理,成为连接四方的情感纽带与文化窗口,持续为这座城市发展注入动力。
“带孩子亲手做风筝,从小了解阳江风筝文化,这样的研学体验特别有意义!”近日,阳江风筝馆内一场亲子研学活动热闹开展,近百名家长和孩子聆听阳江风筝的历史,亲身体验风筝制作与放飞的乐趣。据介绍,近年来该馆年接待研学团队超百次。
这正是阳江深耕风筝文化的一个生动缩影。这些年,阳江不断拓展风筝文化的表达场景,将风筝文化符号渗透至文旅活动、消费场景之中,以一根风筝线串联起滨海资源、非遗技艺与节庆习俗等在地资源,推动文化基因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独特竞争力。
如今,阳江重阳登高“放鹞”的习俗依然在延续,并与现代体育赛事完美融合。在市区鸳鸯湖南国风筝场、海陵岛、沙扒渔港、那龙河边等地,来自各地的风筝爱好者常常聚在一起,各色风筝在碧空“筝”相斗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相映成趣。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群众基础,让风筝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生动的体育印记。去年,阳江风筝节还入选了“中华体育文化优秀节庆项目”。
这根风筝线所串联起的,更有蓬勃生长的“赛事经济”与城市未来蓝图。202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探索“体育+”发展模式,做优做强“赛事经济”。乘着十五运会东风,阳江以“体育+”模式驱动全民健身、文旅融合与城市发展,“风筝之城”更成为它的城市体育性格。
如何持续写好“风筝+”文章?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曾超群介绍,阳江正多维度挖掘风筝文化底蕴。在保护传承上,将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风筝技艺,同时挖掘背后的历史故事,进一步丰富其文化内涵。在旅游开发层面,设计专属的风筝文化旅游路线,既吸引游客体验,也助力“南鹞”文化走向国际。此外,还计划把风筝元素融入城市空间与文创产品,再借助短视频平台传播风筝技艺与相关节庆活动,提升阳江风筝品牌认知度。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