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驻埠场镇帮扶工作队“全链条帮扶”带动农业向全产业链模式发展

产业提质增效 农户增产增收
2025-09-14 09:07:58 来源:阳江日报

珠海市驻埠场镇帮扶工作队“全链条帮扶”带动农业向全产业链模式发展

珠海市驻埠场镇帮扶工作队“全链条帮扶”带动农业向全产业链模式发展

产业提质增效 农户增产增收
阳江日报

■ 阳江日报记者/杨辉南

   见习记者/陈泳良

近日,在江城区埠场镇的农田上,农用无人机穿梭在稻田上空开展飞防;另一侧,大米加工厂内机声隆隆,一颗颗稻谷变成一粒粒大米……从水稻到百香果,再到鲜食玉米,埠场镇农业产业由单一的种植开始向全产业链模式“华丽转身”。

近年来,珠海市驻埠场镇帮扶工作队以“全链条帮扶”模式,助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通过土地整合、科技支撑、金融助力、消费帮扶等方式,带动农业产业向全产业链模式转型,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筑牢乡村振兴基础。

产业延链增产值

走出农业发展新路径

“稻谷加工成大米后,销售价格提高了近一倍,利润更加可观。”9月4日,记者走进江城区惠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乡村振兴帮扶车间,合作社负责人黄创礼向记者讲起了在珠海市驻埠场镇帮扶工作队的支持下,水稻产业从单一的种植转向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的历程。

惠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作为埠场镇最大的农业合作社,曾面临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的困境。2022年,工作队申请珠海对口帮扶产业资金22万元,并为其申请金融支持20万元,支持合作社建设大米加工厂,推动稻谷销售向精米销售跃升。

这个乡村振兴帮扶车间是珠海市的产业帮扶项目,主要开展大米加工业务。通过帮扶车间,工作队引导种植大户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江城区惠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利用20多万元的珠海市产业帮扶资金,发展大米精深加工,水稻产业摆脱了单一的种植模式。

“有了大米加工车间,可以为整个埠场镇的农户提供服务。”工作队队长肖洪介绍,大米加工车间每天的稻谷烘干能力达到100吨,周边的种植户可以直接将大米运到车间进行烘干,节省人力物力;还可以直接将稻谷售卖给合作社,帮助农户解决销售问题。

惠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成功转型,让工作队看到发展农业产业的可行性路径。于是,工作队将水稻产业的模式用于发展百香果、鲜食玉米等产业上,提高埠场镇农业产业的丰富性,延伸产业链条,助力农户增产增收。

科技助农提效益

荒地变良田激活乡村产业

跟随黄创礼的脚步,记者来到埠场镇的一片农田,看见禾苗青青,长势良好。这片农田原来是一块撂荒地,因排水不畅等原因导致不少农户弃耕。在当地政府和工作队的支持下,黄创礼尝试复耕复种,让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变成了整齐划一的水稻田。

为了解决水稻种植中排水灌溉、病虫害防治等问题,工作队邀请了3位科技特派员定期驻点指导,引进优质象牙香占稻种和无人机植保技术,破解种植难题,并推广“水稻-玉米”轮作模式,使每亩收益提升30%。

工作队还积极开展科技兴农活动,把科技渗透到种植场和养殖场,让农户从“靠天吃饭”转变到“科学把控”,并定期邀请科技特派员到埠场镇为农户开展技术指导及培训,解决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近年来,科技支撑让埠场镇原来常常亏本的土地变成致富良田。通过合作社示范引领、精准服务,工作队成功带动周边农户复耕撂荒地213亩;并创新开发“固定岗+季节工”岗位18个,就地吸纳劳动力,实现户均年增收1.2万元,有力激活了乡村产业,拓宽了共富之路。

品牌升级拓销路

帮助“土特产”走向大市场

“品质是上来了,但是销量却没上来。”肖洪发现,在提升大米的品质后,必须打造品牌。工作队专门聘请专业的设计团队,为“众家香优”大米量身打造了全新包装形象,提升了品牌辨识度、市场竞争力。

传统的农产品销售存在渠道单一且被动的问题,过度依赖收购商上门收购。为有效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工作队联动珠海市企事业单位等多方力量,通过组织“以购代捐”“爱心采购”特色农产品展销会等多种形式,不定期开展精准消费帮扶活动,并打通珠海市的销售渠道,让埠场镇优质农产品源源不断供应珠海市场。

此外,工作队还架起了采购单位、企业与种植大户产销合作的桥梁,动员帮扶单位、企业及社会各界购买了200多万元的埠场镇大米、玉米、红薯等特色农产品;发动收购商采购了价值500多万元的那蓬村肉鸽;投入380万元建设消费帮扶馆,通过品牌升级、消费帮扶和拓展销售渠道,帮助农产品更好地进入市场。

针对农业产业融资难问题,工作队积极推动金融机构提供低息贷款来缓解农业经营的资金压力。银行的金融助理和工作队建立了农户金融需求台账,协调发放惠农金融贷款金额共1540万元,为埠场镇农业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