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三宝博物馆展示的小刀藏品。
阳江老城区马洲东街,一间具有古旧特色的打铁铺。
阳江三宝博物馆收藏的阳江漆艺产品。
说起“阳江三宝”,就连不少外地人也能脱口而出:小刀、漆器和豆豉,这是阳江这座岭南城市引以为傲的“金名片”。“阳江三宝”为何能名扬四海?答案,就藏在沉淀岁月的老街巷陌深处。
踏着细雨微光,记者跟随阳江三宝博物馆负责人、民间收藏家陈泽满和多位国营工厂退休老工人的脚步,穿行于老城街巷,探寻“阳江三宝”的历史痕迹。旧日喧嚣虽远,细雨斜阳下,静默的厂房,斑驳的骑楼,飘着酱香的作坊,仍在诉说一段段辉煌历史。
■ 策划/杨国华 ■ 统筹/许晓峰 ■ 撰文/官文婷 ■ 摄影/陈建华(除署名外)
一把小刀光华璀璨
旧时深巷打铁声 今朝产业薪火传
骤雨初歇,行至太傅路玉诚楼下,一旁的陈泽满指着前面巷子开口:“喏,那条便是以前的打铁巷。”
打铁巷,顾名思义便是旧时制刀作坊聚集之地。民国《阳江志》记载,由于本土资源丰富,阳江人善于制作铁器用品,至清同治年间,民间出现大规模的制刀作坊,城内形成了远近闻名的“打铁巷”,集中十余间打铁铺,除生产菜刀外,同时生产镰刀、小刀、剪刀等,产品供不应求。20世纪20年代,最出名的便是阳江刀匠何全利制作的“文武刀”,时价卖至每把4毫白银。当时阳江许多酒楼都向何全利定制菜刀,外地商客亦慕名而来。
时代变迁,昔日铁花四溅的打铁巷已没有铁匠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熙熙攘攘的商铺。然而,在不远处的马洲东街,还有一间具有古旧特色的打铁铺。铺主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铁匠,姓陈。
走进打铁铺,屋内陈设十分简陋:入门最左侧是一座火炉,炉边架着一把老旧风扇,炉前摆放着用于锻打的铁墩和铁锤。除了那架风扇,其余一切都与旧时的打铁铺别无二致。陈师傅一边整理工具,一边说道,他家祖辈世代以打铁为生,他从小便跟随父辈学习这门手艺。在他还小的时候,阳江小刀早已声名远扬。
阳江制刀工艺历史悠久。阳江小刀是在何时成为名牌产品的?这绕不开一位老艺人——梁季芙。其子梁修驹在《梁季芙与季芙小刀》中记述,梁季芙原是一名首饰工匠,专为竹烟枪制作金银装饰。为方便削切竹烟枪的竹节,他创新选用弹簧钢作刀刃、牛角作刀柄来制作小刀,使得小刀削竹如纸,刀口不崩不卷。由于锋利实用,梁季芙制作的小刀千金难求,在当时,曾流传这样一句话形容梁季芙:“一日三把刀,吃用够花销。”
20世纪40年代,由于索要小刀的人多了,梁季芙改行专制小刀,并在每把刀身打上“季芙”印记,“季芙小刀”口碑迅速传开。梁季芙研制小刀的成功,在当时阳江县掀起一股小刀热。人们纷纷弃耕造刀,借名仿制。《阳江县志》记载,1949年,阳江县有300多名个体小刀生产者,年产量60多万把。“季芙小刀”也在全国小刀评比中获奖,选送世界博览会参展,阳江小刀闻名海内外。
而使得阳江小刀作为产业“崛起”的契机,则是阳江县地方国营小刀厂的建立。1958年,阳江将原来的四个小刀生产合作社合并成阳江县地方国营小刀厂,广大职工在老艺人梁季芙的指导下,掌握了制作小刀的技术。60年代初,该厂还曾短暂更名为“阳江国营季芙小刀厂”。
循着旧街区的窄巷穿行,记者来到阳江县地方国营小刀厂旧址。锈迹斑斑的铁门前,名牌已更换为某运输公司。推门而入,野草遮掩路径,左侧四栋旧厂房露出内里的红砖,厂房被围栏远远隔开。“当年左边这片都是厂房车间,巅峰时期厂内工人1700多人。”根据国营小刀厂退休工人何叔的描述,数十年前热火朝天的生产画面仿佛重现:清晨7点,工厂车间便开始运作,赤膊工人挥汗如雨,刀胚在反复锻打与淬火中成型,粗刃在砂轮下被磨砺出雪亮锋芒……
“阳江十八子”创始人李辉曾在阳江县地方国营小刀厂工作。据他回忆,在单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当时国营小刀厂主要以小刀生产为主,同时生产菜刀、剪刀等产品。据阳江县经济委员会资料,20世纪80年代,国营小刀厂从手工操作逐步过渡到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生产的小刀也由原来的20多种增加到280多种。凭借锋利、美观、耐用的优势,阳江小刀远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营小刀厂也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刀具厂之一。
“当时阳江在刀剪行业的人才众多。”原阳江县地方国营小刀厂总工程师张洁清回忆,20世纪90年代初,他曾受邀到日本参加刀具技术交流,当时一起到日本交流的国内专家中,一大半都是阳江人。“国营小刀厂可以说是阳江五金行业的‘黄埔军校’。”张洁清16岁入厂从底层工人做起,干了30多年,也练就了一身本领。
阳江县地方国营小刀厂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为后来阳江五金刀剪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90年代初,市场经济的春潮涌动漠阳江畔,大批身怀绝技的工人走出国营小刀厂大门创业,“十八子”“银鹰”“永光”等民营刀剪企业如星辰般崛起,开创了阳江小刀的新纪元。
如今,阳江五金刀剪产业已经形成产业链完整、品类齐全、规模庞大的特色产业集群。我国每出口十把刀剪,就有八把打上“阳江造”的标签。数据显示,该产业总产值已突破550亿元,产量约占全国的70%,出口量占全国的85%。产品不仅畅销全国,更远销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行业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人数达20万,阳江因此被誉为“中国刀剪之都”。
『岭南春色』绘入画图
朱漆凝光承古韵 彩绘流芳焕新春
静女心如发,名师手有神。
阳江朱漆好,留得岭南春。
阳江漆花瓶(王清泉作品)。梁文栋 摄(资料图片)
这是中国国歌词作者、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田汉1962年参观阳江县地方国营漆器工艺厂(下简称“阳江国营漆器厂”)时题的诗句。
阳江国营漆器厂旧址位于南恩路西段。漫步街上,记者依据史料的记载,寻找漆皮箱里的那抹岭南春色。如今的南恩路依然商铺云集,人声鼎沸,但匆匆的行客中,鲜有人知道这里曾是出名的“漆器一条街”。那些散发漆香的商铺,早已被服装店、杂货店代替。
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朱漆木碗屈指算来,漆器已经伴随中国人走过7000多年的历史。阳江明末清初开始生产漆器,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阳江县志》记载,晚清时期,南恩路西段(旧称西门街)一带漆器店林立,多达二十余户。除“广泰成”一家坐落于太傅路外,“老义和”等老字号漆器店均聚集于此。鼎盛之时,阳江漆器行业从业者达七百余人,月产量数万件。
相传清道光年间,有外国商人购入一批阳江漆皮箱,箱中装满贵重物品,随船归国。不料航行途中遭遇风浪,船只倾覆,货物或沉没、或四散漂流。许久之后,该商人竟在海岸边偶然寻回自己的一只漆箱。拭去表面水迹,箱体依旧光亮如新;打开一看,箱内竟滴水未进,所有物品完好无损。商人惊喜之余,逢人便称赞不已,此事还被作为新闻刊载于报纸。阳江漆器因而声名大振,驰名中外。
“物以稀为贵,漆器最开始算是奢侈品。”陈泽满介绍,初时漆器品类较为单一,只生产漆皮箱、漆皮枕,颜色只有黑红两种,产量不大。到了晚清时期,漆器品类多了起来,才逐渐走进普通百姓家中。其中,漆皮箱、漆梳妆台、漆器暖水壶保温桶还是当时嫁妆的三大件。清代诗人谭松年作《阳江竹枝词·漆皮箱》:“赠君珍重载衣裳,定造成双黑漆箱。从此黑头人不老,相投胶漆两情长。”表达人们赋予阳江漆器的美好祝愿。
20世纪30年代,阳江县长李伯振曾派人赴福建考察漆器工艺,返回后便在南恩路创办“阳江漆器传习所”,集生产与销售于一体。此后,漆器品类日益丰富,涵盖首饰盒、印章盒、茶盘、烟盒等日常用品,产品装饰也逐渐多样化,出现彩绘与字画点缀。然而,抗战爆发后,漆器生产急剧萎缩,许多能工巧匠无奈改行,阳江漆艺工人仅剩四十余人。
直至新中国成立,阳江漆器才重获新生。1958年,阳江国营漆器厂正式于南恩路西段挂牌成立,傅乃彬等一批顶尖匠人进厂担任技术中坚,推动阳江漆器在工艺水准与生产规模上双双登上新的高峰。
1963年,阳江国营漆器厂派出技术人员前往各地学习,漆艺工人先后接触到了福建的脱胎、平遥的彩绘、四川的研磨、扬州的螺钿镶嵌等漆工艺,阳江漆器不断创新发展。除了生产漆皮箱、漆皮枕等传统产品外,阳江国营漆器厂还生产各类漆木家具、艺术陈设品,品种由新中国成立前的20多种,增加至500多种,琳琅满目,光华璀璨。20世纪80年代,阳江漆器的出口值最高达到680万元,产品远销日本、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改革开放后,由于经营不善及社会环境变化等原因,阳江国营漆器厂和许多国企一样转制了。受到物美价廉的塑料制品等的冲击,漆器市场迅速萎缩。1996年,阳江漆器厂基本停产。如今,南恩路上专卖漆器的店铺芳踪难觅,寻常百姓家中也鲜见那温润的漆光。走进位于渔洲路的阳江三宝博物馆,则仍可一睹当年漆器产品的真容。
阳江三宝博物馆是陈泽满开设的公益藏馆,是三层的老民宅,里面放置不少他从各地搜罗回来的“阳江三宝”藏品。在博物馆二楼,有一间展室专门放置漆器,右侧是堆叠起来的漆皮箱,约有110个,里面不乏“老义和”“广泰成”生产的“牌子货”。
“这是广泰成生产的漆皮箱,现在是禁止出境文物。”陈泽满指尖轻抚过一件黝黑发亮的漆皮箱,缓声道。阳江漆器种类众多,其中以漆皮箱和漆皮枕最出名。漆皮箱的制作,是先用杉木做骨架,再在其内外粘贴一层牛皮,加固、熨平,然后漆晾干。漆皮枕是在木架上用藤丝编织轮廓后,套上一层牛皮,熨平后在表面髹漆,便成产品。
相较于“广泰成”“老义和”等大牌漆器店,“裕和”的名气虽然不大,却低调有实力。在新华北路濂溪坊内的德才轩馆中,陈列着一件百年前由裕和制作的漆皮箱。据阳江文史爱好者钟元照介绍,这件漆皮箱曾在中国首次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获奖,为阳江赢得荣誉。
1910年,清末中国积贫积弱,为振兴商务、实业救国,政府在南京钟鼓楼区丁家桥举办我国首次以官方名义主办的世界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倡导实业救国和使用国货。该展会于1910年6月5日开幕,至同年11月29日闭幕,历时近半年,吸引了14个国家及我国21个省参展,展品超过一百万件。在百万件展品的激烈竞争中,裕和号的一件光漆皮箱脱颖而出,荣获三等奖;而何德丰、义和昌漆器店的金花漆皮匣则获得四等奖。这是阳江历史上首次获得此类殊荣。这段辉煌历史被记录在南洋劝业会的档案之中。
漆器式微,漆画却如涅槃之凤,为这门古老技艺续写新篇。2011年,“阳江漆器髹饰技艺”终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阳江首个国字号“非遗”。朱漆流转,从实用器皿升华为架上艺术,阳江漆艺,在画板上迎来了它的“岭南又一春”。
美味豆豉『一枝独秀』
百年豉香飘四海 一城风味蕴匠心
阳江市国营豆豉厂晒场。
阳江豆豉。梁文栋 摄(资料图片)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古以来,豆豉就是制酱和调味的上佳原料。“五味调和,需之而成。”这是汉代刘熙《释名·释饮食》中对豆豉的赞誉。宋代诗人王洋《以假鲎豆豉送郑顾道》一诗中这样描写豆豉:黄岩贡篚鱼俎赤,浮玉僧盘豆酱寒。明代吴懋谦《喜月珂上人惠豆豉》诗“提馌饷山家,山僧意独加,色甜堪晚饭,香滑佐流霞”,则是赞赏豆豉色味俱全的句子。
阳江豆豉虽名扬四海,其早期历史却如烟云缭绕,地方志书鲜少着墨。我们只能从行业老工人的回忆拾掇中,拼凑出晚清时阳江豆豉的产销图景。当时,古城内外,曾是豆豉坊的天下。创于1866年的“三德豆豉”,是阳江早期最为知名的豆豉品牌,其味美香醇,质地松软,曾远销恩平、开平、新会、台山、广州、香港等地,是晚清时期阳江销量最大的豆豉坊。
如今,在江城区的甜酒巷还保留着“三德豆豉坊”的小部分遗址。记者穿过江城区人民医院旧址的一片高楼,来到甜酒巷,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空地,四周是老旧的民房。而这片空地,在一百多年前,便是“三德豆豉”的作坊。可惜的是,几栋老楼已在今年初拆除,还剩一间巴掌大的青砖瓦房,外墙有水泥修补的痕迹,微风吹过,墙上的爬山虎轻轻摇曳,仿佛在讲述一段很久远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阳江豆豉逐渐成为地方重要产业,当时豆豉生产主要以家庭作坊为主。1954年,阳江县国营豆豉厂成立,改变了阳江豆豉“小、散、乱”的现状。说起阳江县国营豆豉厂建立情况,作为生长于渔洲路一带的居民,陈泽满如数家珍。1954年该厂建厂之初,规模不大,地址就在渔洲路52号,即“源泰”豆豉坊原地址。后来规模越来越大、员工越来越多,便搬到附近的渔洲路75号,并改名为阳江县地方国营豆豉厂。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搬到现在地址牛路口,更名为阳江县国营豆豉厂。
循着巷弄深处一缕的咸鲜,我们找到了原来的阳江县国营豆豉厂。如今,该厂已改制更名为广东阳江豆豉有限公司,是目前阳江最大的两家豆豉企业之一,其生产的“阳江桥牌”豆豉远销各地,是市民餐桌上常见的调味菜。近期,“阳江桥牌”豆豉品牌上榜首批“广东老字号”名单。
刚走到门口,阵阵浓郁的豉香味扑鼻而来。晒场上,工人把一个个可达成人腰部高、密封好的“大缸”,放置在室外阳光下。空气中的香味,正是从这些大缸里发散出来。“这叫埕,用来发酵豆豉的,这里有数千个埕。”工作人员许渐果介绍,黑豆经过筛选、浸泡、蒸煮、制曲、洗曲、加盐、入埕发酵等步骤后,要经过日照下40多天的“沉睡”,才能发酵完成,之后只需要把豆豉干燥、回油、挑选,便能“上桌”了。
冯一森于1960年进入阳江县国营豆豉厂工作,曾担任厂长多年。据其介绍,1954年以前,阳江豆豉仍是一家一户的个体作坊生产,产量最大的“三德豆豉”“富记豆豉”等品牌,也不过年生产100多吨。而如今,仅广东阳江豆豉有限公司一家厂的年产量,已达到1500多吨。除在本地销售外,还远销港澳、欧美等地。“海外华人多的地方,基本能见到阳江豆豉。”冯一森自信地说。
20世纪60年代初,阳江县国营豆豉厂开展技术革新,对落后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进行改革,用上了蒸汽和动力机械。冯一森介绍,用机械代替手工,大大解放了生产力,生产效益也不断提高。到1982年,厂里已拥有半机械化的豆豉生产作业线,不仅产量提高了,产品质量也更加稳定。1983年,阳江国营豆豉厂生产量达到1250吨,创历史新高。当年,阳江豆豉被评为全国轻工业优质产品。
阳江豆豉之所以名声流传,在于它的“特殊性”。冯一森回忆,20世纪70年代,他曾作为广东省技术交流组的副组长,赴湛江以及开平的豆豉厂进行指导一段时间,却发现在当地制作出来的豆豉远远赶不上在阳江本地所制作的,即使是同样工艺、同样流程,仍然达不到阳江风味品质。
根据数十年的经验,冯一森认为,阳江独特的水和空气是成就阳江豆豉的“秘密武器”。资料显示,阳江为丘陵红土地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温度为22.6摄氏度,年平均相对湿度能够达到78%以上,全年日照时间为2060.9小时,这些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阳江豆豉发酵作用的加强,并促进豆豉香味和风味物质的形成。同时,独特的气候条件,也使阳江本地种植的黑豆颗粒饱满、皮薄肉多。
“广东罐头厂出产的豆豉鲮鱼罐头之所以名扬海外,除了鲮鱼的制作有独到手艺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用了阳江豆豉。在高温下,别的豆豉会成为糊状,而阳江豆豉豉味更加浓香而又颗粒玲珑。”冯一森说,阳江豆豉的生产要经过20余道工序,历时40多天才制成,其发酵过程控制是风味特色形成的关键。这便是阳江豆豉在珠三角等地及港澳市场素负盛名,被誉为“一枝独秀”的重要原因。
岁月悠悠,“阳江三宝”却历久弥新。小刀淬炼出时代的锋芒,漆器镶嵌着时光的温润,豆豉酝酿着一城的醇香。它们是一代代匠人掌心的温度、眼里的光与心中的传承。在坚守、传承与创新中,“阳江三宝”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与情感纽带,持续书写属于阳江的匠心故事,不断散发深厚而动人的魅力。
阳江老城区甜酒巷,楼前空地曾是三德豆豉坊部分坊地,后被拆除。
说明:文中除引用历史文献外,还参考黄仁兴主编的阳江文化丛书《阳江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