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春,参加广东省第七专区在高州举行的“中学生抗战智能比赛”的省立两阳中学代表团合照,黄贞明参加了这次比赛。(图片来自广东两阳中学校史《髻山风华》百年校庆文集)
1938年2月17日的《两阳民国日报》,刊发“县党部召开父老抗敌宣传大会”报道,记载黄利嵩带领大家高呼抗战口号。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临近这个特别的日子,想起家族长辈们参加抗日救亡的事迹,我不由得感慨万千,热血沸腾。
父亲和叔辈曾向我讲述我祖父的抗日救亡事迹,但一直未找到历史证据。最近,我两次到阳春市档案馆查找史料,终于找到当时报纸上刊发的相关报道。我外公的抗日救亡事迹则是网友@诗剑客在2023年提供给我的,他说2000年版《阳江县志》有记载,我查阅后果然发现在第724页有记录。
我的祖父黄利嵩(1897-1949),大革命时期曾参与营救塘尾村同乡黄贞恒,在黄贞恒牺牲后又到广州红花岗收敛烈士骸骨。1938年和1939年间,黄利嵩是县党部工作人员,积极参加了宣传和组织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2月16日,县党部召开五百人抗日宣传大会,主题是号召青年积极服兵役。大会上有关人员作演说后,黄利嵩带领大家高呼口号,同仇敌忾,激励子弟参军抗日救国。然后由学生合唱抗日救亡歌曲,精武小学(后来的三小)作歌舞和武术表演,其中武术节目有八卦刀、黑虎拳、单刀对枪、对棍、回马枪、躺地双刀,阳江县大中文化促进社(简称大中社)表演话剧《团结一致》,揭露日寇残暴罪行,全场喝彩,气氛热烈。大会最后请国术研究社成员打南拳,演示各种刀枪技击。
1939年1月25日,黄利嵩列席参加了阳江县抗敌后援会常务会议,并负责记录。这次会议的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每月拨款15元国币给青年战时服务团作为经费;二是公布税收细则,以免影响抗战资源;三是收到谭医师送租现款用于制造抗敌大刀,拨交国术大刀队。
1938年4月,历经几番周折,大中社正式成立,主要组建人员有许高爵、冯军光、廖绍琏、陈政华,4人是经历1927年大革命风暴的共产党员。大中社创办《抗日救亡》杂志,16开本,黑白印刷,约20页。该社负责人委托黄利嵩写创刊词。据仍健在的长辈回忆,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家还有约10本《抗日救亡》杂志,几次搬家后已遗失。笔者多地联系寻找,遗憾地未能找到。
阳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以来,有两次大规模的捐献运动。一次是1938年8月13日,按照中共广东省委的要求,“国民党要钱,我们则要通过献金开展宣传,动员各阶层群众起来抗日”。在阳江党组织的推动下,江城的青年群社、大中社和其他抗日团体联合组织纪念“八一三”抗日救亡献金活动,在江城各要道高筑献金台,进行演说和演戏,发动各界献金支援抗日,给前线部队购买飞机大炮等。这是一次广泛的抗日爱国行动,在群众中影响很大,意义深远。
第二次大规模献金运动是在1943年。这年7月12日,中国航空建设协会广东省分会通令各县筹组一县一机筹募委员会,发动“一县一机”运动。总额定为法币30万元,分派募18万元,分配各区署转配各乡镇向富户殷商收缴。劝募定额为12万元,分由各机关学校警所社团绅士所组成之劝募队向个人或团体劝募。
1943年,黄利嵩已在平冈漠南中学当教导主任,校长是陈炳霈,当时初中5个班,教职工大约10人。学校积极响应“一县一机”运动,1943年底捐了960国币,有县长吴式均签收的收据,现收藏在市档案馆。此次活动捐款单位和个人众多,现仅存这张漠南中学的收据,是抗日救亡的实物证据,十分珍贵。2025年7月3日,笔者联系江城区关工委几位老同志,把收据照片复印件转交漠南中学校史室展出。
1934年秋,省立两阳中学在髻山脚下建成开学,红墙绿瓦,风景如画。但在1938年10月26日和28日遭到日寇飞机的轮番轰炸,落弹13枚,先后炸毁教学楼、图书馆和部分宿舍,炸死职工1人。黄利嵩在1933年是筹建两中的13个建设委员之一,曾带队到香港采购“红毛泥”(水泥)和钢筋,到佛山采购琉璃瓦。1938年11月,中共两中支部成立,书记是陈奇略,积极组织学生到附近农村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我父亲黄贞明(1918-2010)是两中1940届学生,喜欢唱歌和做合唱指挥,也和同学们一起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9年3月,两中迁到春城复课,9月又迁到阳春松柏圩复课。在中共两中支部领导下,学生们继续积极到附近的春湾、天堂等圩镇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1939年初冬,两中接到通知,广东第七区专员公署将在高州举行“中学生抗战智能比赛”。学校有关部门立即掀起培训备赛热潮,组织篮球队、歌咏队、话剧队和美术组、论文组,进行预赛训练。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已经是1940年初春了,学校60多人的代表团在老师的带领下,背上简单的行李,从松柏圩步行两天多,路程约120公里,兼程速进,终于到达高州城。因高州周边几个县的中学生代表团到来,吃住比赛都安排在高州中学和高州农校两所中学。开幕式上,爱国将领、第七区游击司令张炎讲话,要求学生们努力学习,提高抗战智能,保卫祖国。开幕式后进行篮球比赛,是两中对高州中学。经过约10天的轮番比赛,两中最后获得篮球冠军。黄贞明参加了歌咏队比赛,与队友们合唱《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等抗日救亡歌曲,获得歌咏比赛团体冠军。何业强和姚耀和合作获得美术比赛冠军。黄登高获得论文比赛季军。何业强还获得独幕话剧优秀奖和个人表演奖。从此,两阳中学誉满南路,全省知名。各项比赛当时没有设备录音录像,充满号召力、震撼人心的歌声和其他竞赛节目的精彩镜头无法留存下来。各队各组应当拍有照片,但年代久远,笔者只找到一张照片和部分人员名单,这是阳江抗日救亡期间极少见的一张集体人物照片。当时县立中学在塘口上课,部分学生深受疟疾困扰,未有史料记录县中参加高州的比赛。
我的外公林洁予(1892-1948),曾是阳江县1919年最早经考试公派留学法国的两人之一。1939年秋,张炎率领抗日学生总队一个中队来阳江视察,了解抗日救亡运动,并在欢迎大会上作抗日形势报告。当时林洁予是阳江县商会主席,他发动同业公会组织抗日大刀队,挑选商户青壮职工100多人参加,每人配备1米长大刀一把,穿军装,聘请武术师傅司徒广度教授武术,讲授军事常识,连续训练3个多月,每星期日集中听学生宣传队演讲。后来大刀队被县政府解散。商会办有《两阳商运日报》,林洁予任社长兼总编辑。除刊登市场行情和商品信息外,还刊登抗日救亡文章,颇得社会人士好评。
1941年9月13日,林洁予向各商户发布劝募战时公债通告,总额国币27600元。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我的这几位长辈与当时的阳江志士一样,有爱国情怀,有民族气节,有必胜信念。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虽已远去,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深熔铸在中国人民的血脉,这种精神力量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本文参考中共阳江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中国共产党阳江县历史》(第一卷),张晓辉、张永春著《民国时期广东两阳史》等史料。)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