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塘武术第四代传承人杨华东(中)向第五代传承人演示拳术。 陈建华 摄
■ 阳江日报记者/曾宇萍
见习记者/王抱雨
2025年江城区(潭塘)武术交流会近日圆满落幕。这场传统武术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文化盛宴,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武术精英,共同见证潭塘武术非遗魅力与“以武兴村”的生动实践。近日,记者走进江城区中洲街道潭塘村,探寻这一武术流派的传承脉络,领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代宗师 声名远扬
在日前刚揭牌启用的潭塘(杨氏)武术文化展厅里,双刀、长棍、蛇矛等兵器静静陈列,墙上的宣传板上详细地介绍着潭塘武术的历史渊源、特色技巧等。潭塘武术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杨华东如今已经84岁高龄,但依旧精神矍铄、手脚灵活。“潭塘村的习武传统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他一边演示着招式,一边向记者讲起了潭塘武术的渊源和他的习武故事。
潭塘村习武传统源远流长。明清时期,为抵御匪患,村民便以习武强身自卫。清代嘉庆年间,福建南少林洪熙官的弟子独脚蟾蜍辗转至阳江,将精湛武艺传授给杨四。清末,杨四与潭塘村杨述夫结为师兄弟,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杨述夫融入洪拳武术精髓,创新形成风格鲜明、刚柔并济的拳种,在当地独树一帜。
民国时期,杨述夫独创的“一鬼脚”享誉漠阳大地。此技法以脚法迅捷隐蔽著称,成为潭塘武术的标志性技艺。杨华东解释说:“一鬼脚实则‘底脚’,杨述夫当时养了兔子,灵感就来自兔子蹬腿。招式不难,难在力度,需要日积月累的功底。”他讲述了一段轶事:杨述夫为人低调,非迫不得已从不轻易展露身手。据传,有一壮汉为了看杨述夫使用脚力有何秘密,邀了几个人设局将杨述夫逼至角落,杨述夫被逼无奈先用掌拳引诱壮汉进攻,再出其不意出脚,一脚竟让对方飞出去10多米,喘不过气来。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杨述夫深知武术传承的重要性,他开馆收徒传授防身武艺,同时还鼓励众人投身保家卫国事业。他因材施教,培养出杨达三、杨高林、冯瑞如等一批著名弟子,声名远播。新中国成立后,潭塘村村民杨高林、杨运深等传承人带领武术队多次在省市赛事中斩获佳绩,彰显出潭塘武术的旺盛生命力。
武德为先 薪火相传
20世纪50-60年代,潭塘村里武馆林立,习武者众多,与杨华东共同习武的还有杨二清(98岁)、杨继升(87岁),三位老人均师从杨述夫之孙杨运深。
杨华东表示,新弟子并不能立刻开始学习拳脚招式,而是要先扎马步打牢基础,配合举水坛锤炼臂力,历经整整半年的基础训练后才开始习练技法。“那时白天干农活,只能晚上练拳,我们都很珍惜这样的机会。”杨华东的话语中,透着老一辈武者对武学的执着与热爱。
潭塘武术体系完备,套路涵盖龙、虎、豹、猴、马、蛇、鹤等十一路拳法,器械包括三柱、沙刀、镖、锏、棍等五式。其技法兼具技击功能与健身价值,能强身健体、调和气血,男女老少皆可习练。如今三位第四代传承人虽已至耄耋之年,但各种招式依旧信手拈来,精神矍铄。
“练武功是习武的最后一步。”杨华东强调,潭塘武术始终坚守三重准则:首要修武德,行有益于社会之事;其次要平心静气、明辨是非,忌因琐事动武;最后才是勤学苦练、精进技法。百余年来,从抗日战争时期的保家卫国到新时代的全民健身,这一精神内核始终指引着潭塘武术的传承方向。
如今,潭塘武术第五代传人多为20世纪80-90年代师从三位老师傅的弟子。当时,潭塘村再掀习武热潮,杨瑞、杨永光、杨永建、杨任记等人白天读书,晚上求教学艺。现在,他们的子女也因兴趣开始习武,成为传承队伍的新生力量。
焕新焕彩 文旅融合
2021年,潭塘武术被列为阳江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近年来,当地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积极融入新元素,使古老武术焕发新的生机。村中武术队、舞狮队活跃,形成了老、中、青三代有序衔接的传承体系。同时,通过积极参与省市各级活动等方式进行宣传推广,吸引了越来越多青少年参与其中。
2023年,在各方大力推动下,潭塘村集资建成了武术公园。公园内不仅配备了各种健身器材,还通过展板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示本村特有的武术文化。“这里既有武术练习,又有广场舞,成了潭塘村非常独特的风景线。”第五代传承人杨瑞介绍说。如今,这个公园已经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传统武术。
目前,中洲街道正积极探索“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新模式。街道办党工委副书记陈乃旺介绍,下一步将重点推进武术与本地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武术文化探源游”路线,串联相关景点,增强旅游体验的沉浸感,开发融入武术元素的文创产品,形成品牌吸引力。同时,联合农业合作社开展“购农产享武术体验”活动,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推进武术“进校园”活动,联合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培养青少年兴趣。
从抵御匪患的自卫技艺,到保家卫国的精神传承,再到如今乡村振兴的文化载体,潭塘武术走过百年历程,正以蓬勃生机续写着新的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