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午后,雨水暂歇,暑气渐渐升腾起来。漫步在阳江城区的南恩路和太傅路,两旁连绵的骑楼,历经近百年风雨的洗礼,更显沧桑古朴。长廊下,纳凉的老街坊慢悠悠地扇着大葵扇,身下的竹椅不时发出轻微的“吱呀”声。沿街的店铺,虽然主人历经更迭,但从店家的吆喝声中,能窥见往昔的繁华。雕花廊柱上斑驳的痕迹,仿佛在诉说一段段旧时光。
■策划/杨国华 ■统筹/许晓峰 ■撰文/李柳枝 ■摄影/梁文栋(除署名外)
太傅路94号,修整后的骑楼古朴明丽。
南恩路中段的南强酒店旧址。
“骑楼映日影婆娑,古韵悠悠岁月长。”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作为南恩路和太傅路两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建筑,沿街的骑楼在阳江人的心中始终占据着重要一席,他们是城市发展和往昔时光的见证。
“难得啊,这些骑楼历经90多年的风雨,基本保存完好,且依然保持着商住两用的功能。”穿梭在热闹的街头,仰望着路旁一幢幢骑楼,阳江文史学者陈慎光很是感慨。
民国十八年(1929)夏初,阳江城开始拆城墙建马路。县长姚之荣从省城请来专家做城市规划。针对阳江城“肩挑相遇侧身闪过”、两旁商铺可“隔街攀谈”的交通窘境,专家们规划部分路段以西化的骑楼取代旧时的檐廊式建筑。民国二十年(1931)1月,姚之荣离任,李伯振接任,实施规划。
1930年末和1931年初,阳江城分别迎来两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太傅路和南恩路先后建成。南恩路是阳江古城东西走向的正街,西连漠阳桥,东接环城东路,总长度约1067米,宽度约8.5米;太傅路是阳江古城外的一条南北向主街,西临漠阳江,东接古城,总长度约450米,宽度约7米。
阳江老城区重要的道路,路名皆有由来,一个路名背后就是一段历史。南恩路因南恩州治设在古城正街,故取名南恩路;太傅路则因路段中建有祭祀南宋太傅张世杰的“太傅祠”而得名。
消息传开后,新会、台山、开平、恩平和广州、佛山等地的粤商闻风而至,纷纷买地兴建骑楼。试想当年的建设景象: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砖瓦碰撞间叮当作响,工匠们精心雕琢每一根廊柱,大家暗暗铆着劲赶进度。那是何等繁忙热闹的景象!
成果显而易见。几年间,一幢幢骑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幢挨着一幢。直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阳江城有超千幢骑楼建成,多个行业欣欣向荣,对比当时国内国外萧条的经济环境,可谓逆势发展。
两个街区建起的骑楼式商铺,都是砖木结构,以两层和三层居多,前进下层进行“洋式店面”装修用作经商,后进下层用作厨房,其他则用作仓库和居室。一间铺通常为两三进,进与进之间留有天井,天水(意为“雨水”)不往外流,寓意聚财。因沿袭传统街巷体系构建,片区呈现窄街巷、矮建筑、高建筑密度的风貌特征。而今,行走其间,不难看出两个街区仍基本保持旧貌。对比当今的城市规划,其流露出古拙质朴之感。
沿街骑楼一般集商住功能于一体。每幢骑楼二层临街的地方探出一部分,这样整条街的两边就形成由廊柱组成的长廊。“这是根据阳江炎热、多雨、多台风的气候特征而进行的匠心设计。”陈慎光指着一处廊顶说,人们不用担心日晒雨淋,便能走完整条街百多间商铺,开展商贸活动和居家出行都相当便利。
近百年的时光里,商铺换了一茬又一茬。那份独特的韵味和风情,却始终如一。
南恩路120号骑楼窄小却狭长,屋主人林先生在南恩路出生和长大,对自家骑楼和周边的情况都十分熟悉。民国时期,林先生的爷爷从他人手中购得这幢占地长20米、宽4米的两层骑楼,经营商铺的同时可以住人,对房屋一直很爱惜。
“你瞧,二楼玻璃窗上方还保留着旧时的雕花。”记者顺着林先生手指的方向看去,淡黄色的外墙上有一个白色浮雕,浮雕呈散开的花朵状,很是精致。而骑楼窗户的玻璃原是五颜六色的“满洲窗”,后经风雨侵蚀损坏,因难以买到类似的窗户,不得已以普通玻璃窗代之。
林先生带记者穿过商铺来到骑楼后进。经过一扇小门时,林先生介绍,此处原有一口直径一米多的水井,20世纪70年代通自来水后废弃填埋。拾级而上至二楼,廊檐上方的屋顶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其由木横梁、拱形瓦铺就,廊檐与主屋之间隔了一道木墙。“从楼下看,廊檐类似现代的吊顶,从屋里看,地板是红方砖,其实内里是木质结构。”林先生说,周边骑楼的总体布局基本类似。
让人惊讶的是,这些骑楼的建筑风格虽然大致统一,但没有一幢建筑的样式和图案是相同的。浮雕、窗洞、女儿墙、外飘阳台,无一不独特,无一不精致。据市住建部门与专业建筑团队考证,两个街区骑楼的立面形式以仿西式建筑风格为主,同时融合了岭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大致分为仿古罗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南洋式、中西合璧式、现代主义式等样式。
新中国成立后,部分骑楼建筑转为国营门市部、二轻门市部或民居,主人或经营者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了改造。走在南恩路上,沿街望去,只见骑楼的外立面既有典雅的仿古罗马券廊式和南洋式抹白石灰,也有颇具年代感的水刷石墙面和瓷砖贴面,还有中西合璧式的涂料抹面。
近年来,通过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申报与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工程,骑楼风貌逐步修复。目前,南恩路与太傅路两条街的骑楼总数超过180幢,整体传统风貌完整度较高。
岁月悠悠,一面面斑驳的外墙刻满时光留下的印痕。每一处不同,都在诉说着阳江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而经过改造的太傅路焕然一新,又让人感叹传统老街在新时代迸发出的生机与活力。
1932年的骑楼地价收据。 陈泽满 收藏
太傅路和南恩路的骑楼,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许多老阳江人心中珍贵记忆的载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里酒楼、旅业、五金、漆器、名茶等各行各业汇聚,一度是阳江城的商贸核心区。
坐落于南恩路中段的南强酒店便是老一辈阳江人心心念念的存在,而用作酒店的骑楼也理所当然地成为阳江的代表性骑楼之一。“南强酒店的创办者是平冈人敖健庵。”看着眼前连绵多个商铺的骑楼建筑,陈慎光娓娓道来。敖健庵把乡下的350亩祖传田产卖掉,又借了一大笔白银,买地大兴土木建酒楼。民国二十二年(1933)5月,南强饭店(南强酒店前身)落成,有6间铺面,是当时占地面积最大的骑楼。初时,饭店楼高三层,后来又升高半层,成为整条南恩路较高的骑楼之一。
1979年,南强酒店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加建至六层,建筑面积增至7000多平方米,配备了新的设施。20世纪末,随着阳江市区的扩大,新兴的饮食企业不断增加,南强酒店因为在老城区内,没有停车场,失去了竞争的优势,逐渐退出饮食行业,改为百货零售和珠宝门店等。时移世易,店铺主人几经更迭,现已拆分成数家商铺,经营绿豆酥、糖水、鞋服等生意。
“去南强酒店、醉月楼饮茶吃饭,在当时是‘好架势’(意为行为和形象都很厉害)的事情。”“我小时候就喜欢跟在父亲后面,去南强酒店吃糕点。”“记得当时改建时,南强酒店将厨具等暂移至中山公园的民享阁里,摆得满满当当的。”得知记者一行人前来了解南强酒店的历史变迁,附近的老街坊围上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皆露出怀念的神色。
旧照片是打开尘封岁月的钥匙。一张南恩路的旧照片中,成排的骑楼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中,骑楼前的马路上人来人往,沿街商铺门庭若市,骑楼昔日的繁华就此定格。其中,“艳芳照相馆”店名在画面中甚是引人注目。
艳芳照相馆最先于1912年在广州中山四路繁华商业区创办,孙中山、鲁迅等许多名人曾在此照相。不过,艳芳照相馆在阳江创办的具体时间不详,发展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刚开业另有他址,后来经过3次搬迁落户南恩路199号。在艳芳照相馆拍摄的照片成了很多“老阳江”家里珍藏的传家宝,也留存下一个时代的记忆。
收藏家、阳江文史爱好者钟元照回忆,阳江城里曾流行一句俗语“明珠艳芳照相好,翩翩走去宝光”,这句俗语包含了南恩路正街4家老字号照相馆的名称——明珠、艳芳、翩翩和宝光。
从艳芳照相馆旧址继续向西行走,来到南恩路306号。“这就是原来明珠照相馆的所在地。”钟元照介绍,明珠照相馆一直营业到1996年,经营了60年整才歇业。其创始人陈实华不满18岁就在江城“奇生阁”照相馆当学徒。经历了5年辛苦的学徒生涯后,陈实华精通照相、洗相、修相机等全套技术。1926年,25岁的陈实华在阳江河堤幸福楼旁边租了一个门店固定下来,取名“真容照相馆”,1930更名为“明珠照相馆”,几年后迁往南恩路。
距此不远处的320号,则是一幢砖红色外墙的骑楼。市民马先生在这里出生和长大。据其讲述,100多年前他的祖辈从潮州来到阳江谋生,后来在南恩路买地建房,并经营“马德记菜种庄”。“这幢祖辈传下来的骑楼,除了修缮过窗户,并在2000年因我母亲去世不再卖菜种后稍微改造门口,基本维持原貌。”马先生表示,房子如今虽然处于空置状态,但对他和家人来说始终是特别的存在。
再看太傅路历史文化街区,要数具有代表性的骑楼建筑,阳江厅广州会馆旧址和太傅路骑楼94号当在其中。
阳江厅广州会馆旧址现为太傅路25号仁心大药房,2011年2月阳江文物部门在此发现清同治十年(1871)设在阳江城七闸“广州会馆”的石碑。不同于其他大多数骑楼“狭长”的特点,该幢三层高的骑楼占地面积较大,现今用作药房经营也丝毫不显逼仄。站在人来人往的太傅路,仰望这座历经沧桑的骑楼,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斑驳的印记,却也为它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
若论建筑装饰之精美,当属太傅路骑楼94号,这里原为民国商行,现为文具批发商铺。“说不定这里以后会成为阳江的‘网红打卡点’。”听闻记者专门来寻访该骑楼,商铺经营者笑着说。受西方古典主义风格影响,建筑立面为三段式构图,首层与二层的外廊采用通高的单拱券西式柱廊,天花板上装饰着圆形花纹浮雕,三层设有外挑露台,屋顶保留了巴洛克风格山花。每层屋檐均有几何线条和花草纹样浮雕点缀,整体风貌典雅精致。
漫步在这些骑楼之间,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感受。每一幢骑楼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每一根廊柱都记录着岁月的变迁。它们见证了阳江城的繁荣商贸和民俗风情,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成长与蜕变。
南恩路骑楼下,在特色餐饮店用餐的顾客。
而今,南恩路和太傅路的商业和市井气息仍然浓厚。沿街日用百货、小吃店林立,是市民休闲、怀旧、淘宝的好去处。一些游客来到阳江,也会穿街过巷,感受老城区的风情。
清晨,阳光轻轻抚摸漠阳江,斜落在河堤路沿街的骑楼上,也映照着稍远处的太傅路和南恩路。早起的老街坊迈着悠闲的步子,身影隐在骑楼廊下的光影里,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他们或驻足交谈,或低头慢行,给老街增添了几分闲适恬淡的气息。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居民自建楼对街区的整体风貌不可避免地造成影响,其建筑形式、墙面、屋顶、门窗等与历史风貌不协调,破坏了原有的建筑风格。而频繁的社会活动,也对这些骑楼建筑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守护和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市委、市政府加大对这两个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力度,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开发举措,包括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推动太傅路、河堤路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等相关活化利用项目落地,引进地方美食餐饮、文创潮玩等新业态商铺进驻老街特色文化商圈等。
近年来,有关部门立足“守正创新传承漠阳文化”,谋划推进太傅路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改造总面积约7.5公顷,改造范围包括太傅路、河堤路、南恩路、龙津路等路段及其两侧巷道。去年5月,太傅路正式启动改造,由上海同济规划设计院负责规划和设计,在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修旧如旧”,最大程度还原路旁骑楼建筑风貌。继今年初骑楼外立面改造完成,前不久太傅路地面也完成铺装,整个街区全新“换装”亮相。
行走其间,不经意就能触碰到历史的辙痕。每一幢骑楼都色彩鲜明、各具特色,既延续了原始风貌肌理,也突显了时代气息。那些精美的浮雕、复古的拱形窗台,以及传统木窗棂镶嵌着的彩色玻璃,让人沉醉于精致与典雅之中。夜幕降临,增设了照明设施的骑楼,在柔和的灯光下更显古色古香。每一处细节,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让人在品味旧时光的同时,也对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基础设施改善了,文化活动随之丰富起来。为了进一步宣传推广历史文化街区,相关部门充分利用骑楼街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举办多场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例如,春节期间在南恩路片区打造“鼍城行大运”旅游体验路线,整合沿途历史建筑、名人故居、特色美食等多种具有本土特色的元素。
放暑假的孩子在客厅开心地玩着游戏,外出的家人回来后第一时间放下挎包……在林先生家的骑楼里,可以感觉到浓郁的生活气息。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林先生一度觉得在骑楼里生活有诸多不便,尤其是周边狭窄却人流量大的道路使得出行成为难题。因而,林先生曾携家人搬离骑楼很长一段时间。
如今,林先生又搬回到自家的骑楼生活。“骑楼承载了家族几代人生活的记忆,我在这里出生和长大,对骑楼始终怀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他希望,相关部门能继续加强对骑楼的保护和修缮工作,尤其进一步完善周边的交通基础设施,让骑楼在保留古朴风貌的同时,增加现代生活的便捷与舒适。
“这两年,太傅路的保护工作越做越好,逐步有了几分古街古韵的感觉,同时又兼具现代化的别致简约。”太傅路一名老街坊感慨地说,老街的人流量也有增加的趋势,作为沿街的商铺主,大家都乐见其成。他期待,有朝一日阳江南恩路和太傅路的骑楼,也能如台山、开平等地一样,成为阳江的一个文化标签,让老街再现昔日繁华,吸引更多外地游客前来打卡游玩。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骑楼在现代建筑中独放异彩。尤其是,其长廊的设计给人们提供了遮阳避雨的功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近年来,市区部分新建小区借鉴骑楼长廊的设计风格,如市区新江东路、东门南路的个别小区。在阳江,骑楼文化不仅得到了保护与传承,还实现了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与创新。
暮色渐沉,沿街骑楼的灯光渐次亮起,在灯光的映衬下,骑楼的轮廓更显古朴而典雅。大街上,人流、车流交织出一道道光影;商铺里,店主们热情地招呼着进店的顾客。在阳江老城区,骑楼下的热闹景象每天都在上演。
行人走过街灯亮起的南恩路。
说明:本文部分内容参考阳江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著《千年古城——阳江历史探源》,采写过程得到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的支持,特致谢忱。
20世纪90年代,南恩路上的艳芳照相馆。 (资料图片)
老街骑楼下的凉茶铺。
南恩路上的老字号醉月楼,许多“老阳江”在这里留下回忆。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