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高温多雨季节,蚊虫活动频繁,已进入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高发期。7月15日,记者从市疾控中心获悉,今年以来阳江暂未发现登革热病例,但省内多个地市发生登革疫情,佛山同时发生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疫情。对此,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增强防控意识,定期翻盆倒罐、清理积水、清除杂物,从源头上消除蚊虫孳生环境。
■ 阳江日报记者/陈海涛
7月15日,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发布通报称,其所在辖区监测发现一起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截至当天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78例。
据了解,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症状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感染基孔肯雅热病毒后,通常3至7天内出现症状,潜伏期一般为1至12天,多为3至7天。该病与登革热相似,主要由伊蚊(俗称花斑蚊)传播,可通过清理孳生地、杀灭蚊虫等措施阻断传播途径。
登革热则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典型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伴有高热、头痛、骨关节剧烈酸痛等,部分患者出现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血小板减少、白细胞计数减少等。“市民也没必要过分担心,即使被携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也不会立刻就感染上登革热。”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李文杰表示,感染登革热病毒后有2至15日的潜伏期,潜伏期后出现发烧,尤其是38℃以上的症状,才是感染的“危险信号”。
另外,市民如近期到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疫情发生国家和地区旅行,要注意身体有没有出现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痛等症状,一旦出现这些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防止传染病传播扩散。
受天气影响,近期阳江蚊子活跃。李文杰介绍,天气热,雨水多,很多地方都会产生积水,有积水的地方就易孳生蚊子。即使只有瓶盖大小的积水量,也能孳生出蚊子。尽管阳江今年以来暂未发现登革热、基孔肯雅热输入性病例,也没有本地病例出现,但随着气温的升高,蚊媒密度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记者了解到,阳江主要有三大类蚊子:白纹伊蚊、中华按蚊和致倦库蚊,其中只有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或花脚蚊)是登革热的传播媒介。李文杰告诉记者,蚊子一般在春季开始活动和孳生,但受气温等因素的限制,还未开始大量繁殖。7月至9月蚊媒密度将达到一个高峰。
李文杰说,在自然条件下,1只蚊子平均7至10天产卵1次,每次可繁殖50到100只成活的幼蚊。白纹伊蚊的最佳繁殖温度介于24℃至25℃之间,而活跃的温度则在24℃至30℃。因此,每年7月至11月是阳江登革热感染的高风险时期。一旦过了11月,天气温度下降到24℃以下时,白纹伊蚊便会大幅减少。
“目前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没有疫苗可以预防,但只要及时就医,一般经过对症治疗即可痊愈。预防登革热的关键还是防蚊灭蚊。”李文杰指出,蚊子的孳生离不开水,清除积水是灭蚊防蚊的第一步。
不少市民都误以为白纹伊蚊必定在肮脏的环境繁殖。恰恰相反,白纹伊蚊喜欢的不是下水道、臭水沟等脏水,而是清水,比如轮胎内侧、花盆、废弃罐子,或是家里的水缸、水养盆栽等地方的积水。因此,市民居家灭蚊,最重要是做到每5至7天翻盆倒罐一次,彻底刷洗水缸,清除花盆、罐子等容器里的积水,避免蚊虫孳生。一些无法排干积水的地方,可以在水中放一些杀蚊子幼虫的药物。
此外,在清除蚊子孳生地的同时,市民要注意加强个人和居家防蚊措施,避免蚊虫叮咬。
比如,市民可在睡觉时使用蚊帐或使用防蚊剂,并在家中安装防蚊的纱门纱窗,也可使用电蚊拍、防蚊灯、电子驱蚊器等驱蚊灭蚊;外出时尽量穿浅色的长袖衣裤,在皮肤裸露部位涂抹驱蚊产品。若出现上述类似病症,请及时就诊,并主动告知旅居史和蚊虫叮咬史。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