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资源环境制约,拓展生产空间,扩大生产规模——

我市设施农业推动产业升级农民增收
2025-07-10 09:16:26 来源:阳江日报

塘口镇牛南村自动化水培设施农业基地小青瓜长势喜人。

突破资源环境制约,拓展生产空间,扩大生产规模——

我市设施农业推动产业升级农民增收
阳江日报

塘口镇牛南村自动化水培设施农业基地小青瓜长势喜人。 袁荣泽 摄

■ 阳江日报记者/关雯静

步入阳西县塘口镇牛南村的自动化水培设施农业基地,映入眼帘的是整齐的温室大棚,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大棚内绿意盎然,作物长势喜人,焕发着勃勃生机。记者近日看到的这一幕幕场景,正是我市发展设施农业的生动缩影。

设施农业,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然环境的束缚,实现农产品的高效、稳定供应。近年来,我市设施农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一个个项目高效运转,突破了资源环境制约,拓展了农业生产空间,扩大了农业生产规模,走出了一条产业增效、农业增收、群众致富新路子。

特色种植多点开花

设施农业规模扩大

“当下正是蓝莓采摘季后的管护期,我们正抓紧时间修剪枝叶、调整水肥、控温控湿,为下一茬丰收夯实基础。”在位于江城区双捷镇的阳江七棵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基地里,负责人姜小宝正穿梭在一排排整齐的蓝莓植株间,仔细察看叶片的色泽与枝干的形态。

该基地800余亩大棚内,集成应用了水肥一体化的现代技术,密集的滴灌管道如同“毛细血管”,精准地将水肥混合物输送到每一株蓝莓的根部。这里,栽植着被誉为“蓝莓天花板”的L25花香蓝莓,品相上佳、口感甜美,但同时对光照、温度、湿度等条件有着严格的要求。

得益于棚内的温暖环境与均匀光照,这里种植的蓝莓在春节前便可抢鲜上市,比云南等产区提前了半个月左右,赢得市场先机。每年12月至次年5月是蓝莓采摘季,这里的蓝莓主要售往广州大型商超和批发市场。“上一茬基地收成近400吨,市场反响不错。有了这一茬的种植经验,我们对种好下一茬更有把握!”姜小宝充满信心。

在阳东区北惯镇的广东粤森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内,牛大力苗圃场一片生机盎然。技术工人精心修剪、科学施肥,一株株优质牛大力种苗深受种植者青睐。据了解,该公司拥有牛大力种植基地面积5000多亩,配备有良种繁育基地、智能育苗温室等,构成了集育种、种植、加工、销售、品牌运营于一体的牛大力全产业链。

放眼全市,设施农业正悄然重塑传统农业版图。近年来,我市将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高效农业、提升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培育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发展设施农业。

目前,全市形成了一批蔬菜、水果、花卉、中药材等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呈现“多点开花”的发展态势,有力推动了设施农业发展。据初步统计,全市种植业设施面积达5.4万余亩。

科技赋能精准种植

设施农业有“智”有质

设施农业的核心,在于科技的有力支撑。在阳西县塘口镇牛南村的自动化水培设施农业基地,科技的力量让“无土生金”成为现实。藤蔓上挂满的水果小黄瓜、水果甜瓜,便是有力的证明。

“5月下旬定植移栽的约800株水果小青瓜,1个多月已累计采收近250公斤。”省乡村振兴驻阳西县塘口镇牛南村第一书记薛晔摘下一根水果小青瓜请众人品尝,引来大家纷纷询问:“怎么做到这么高产?”

“基地与省农科院深度合作,采用华南型优质瓜果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以水培方式种植作物,运用精准营养液配比和自动化环境控制系统。”薛晔介绍,大棚隔绝外部逆境,相较露天种植,降低病虫害约70%,减少劳动力约50%,且产量提升2-3倍,产品品质更优,“这套技术适合下半年种植樱桃番茄,上半年种植小青瓜、甜瓜等作物,保证周年化生产,实现高效增产。”

大棚内部,智慧元素无处不在。棚顶的自动遮阳网根据光照强度缓缓开合,循环风机、负压风机配备齐全,环境传感器实时监测着各项数据,智能灌溉水培管道整齐排列……“这可实现温湿度自动调控和水肥一体化,有效节水节肥,减少环境污染。且手机就能实时监测、开启设备,非常方便。”基地相关负责人蔡掌向记者展示他的“掌上农具”。

科技赋能,为作物生长创造了相对可控的环境条件,正有效减少农业“看天吃饭”的依赖,给农业生产带来更多可能与惊喜。市农业农村局种植管理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着力加强示范推广,推进设施大棚、水肥一体化灌溉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的升级换代,提高质量和效益。同时,加强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组织参加培训班、现场演示观摩会,让农业企业、种植大户掌握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提升生产管理水平。

联农带农“链”动融合

多元增收振兴乡村

设施农业的蓬勃活力,不仅体现在产量和科技上,更在于其强大的联农带农效应和产业融合潜力。

在牛南村的自动化水培设施农业基地,村民罗超霞手中的农具变成了剪刀。她熟练地为甜瓜苗整枝打杈,脸上挂满了笑容:“在这里工作一天能挣100多元,看着新技术种出来的瓜果一天天长大,心里特别高兴!”这份“新农活”,正是设施农业为村民开辟增收新路径的真实写照。

像罗超霞一样,60多名周边村民在这片科技“致富田”里找到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基地还定期提供技术培训,实现“农民增收、农户增技”。“这既整合了碎片化土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牛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仲机表示。

设施农业的价值链,正在向更广阔的领域延伸。据介绍,该基地由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联合中国电研等帮扶单位以及牛南村委会共同打造,采用“政企村协同”模式,聚焦设施农业水培技术推广和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后续还计划“接二连三”,发展冷藏保鲜设施,打造“观光+研学”生态基地,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

农旅融合的“增收密码”,在阳江七棵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得到了生动体现。“我们‘五一’假期期间首次开放蓝莓采摘,借力互联网宣传,吸引了近2万游客前来体验,带来近30万元的收入。”姜小宝介绍,游客蜂拥而至,不仅给蓝莓基地带来门票和采摘收入,也显著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尝到了“甜头”,他计划继续完善基地设施,增设网红打卡点,营造氛围感,提升游客体验。

如今,在广袤的漠阳大地,设施农业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它不仅拓展了就业岗位、吸引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就业,提升了农民技能、壮大了集体经济,更有力地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设施农业研究所设施园艺研究室副主任聂俊表示,“通过产业深度融合,设施农业还催生出了观光体验、科普教育等新业态,培育出一个个富民兴村的新增长点,为乡村发展注入动能。”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