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市政协把“积极探索碳市场交易,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作为常委会议政专题,组织部分政协委员、相关部门,到广州、青岛等地开展调研,形成《关于积极探索碳市场交易 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的建议案(草案)》。
7月4日,市政协召开八届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围绕“积极探索碳市场交易,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专题积极建言献策,为促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助推企业低碳转型、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打造国际“绿能之都”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现摘登部分市政协常委发言,以飨读者。
围绕阳江碳市场建设与产业绿色转型,建议强化碳市场与产业转型的深度耦合,构建“碳汇+金融”的创新生态,建立跨区域碳市场协同机制。
针对阳江五金刀剪产业,可在碳市场管控中增加“低碳工艺改造补贴”:将碳市场交易收益的10%用于申请技术改造补贴,推动低碳技术升级,构建“减排—收益—再投资”的良性循环体系。
在碳资产抵质押融资基础上,探索“碳汇预期收益证券化”:以海上风电未来3年CCER收益为底层资产,发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ABS),并引入保险机构开发“碳资产价值保险”,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
依托阳江海上风电资源与珠海、江门等市的地缘关联性,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西岸“碳市场协同试验区”建设:统一海上风电CCER开发标准,实现跨市碳资产互认;共建“湾区蓝碳交易平台”,联合开发红树林、海洋牧场碳汇项目,形成区域化碳市场规模效应。
我市紧抓绿色低碳发展机遇,建设了涵盖风电、光伏、水电、抽水蓄能等多能齐发的绿色能源供应体系,建议健全碳市场交易的配套机制,激活碳市场赋能产业升级。
强化数据根基,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覆盖重点排放企业及项目的实时、精准碳排放监测体系。规范核查体系,确保核查数据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完善碳配额分配制度,在分配中对新兴绿色产业给予适度倾斜,激励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激活绿能主体,推动海上风电等绿能企业参与碳市场交易,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引导合金材料、装备制造等高耗能产业,主动开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降低碳排放强度。加快建设本地化碳交易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降低企业参与门槛与交易成本。以绿能示范产业园为核心,规划建设“零碳园区”,重点推进“绿电直供”模式,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绿色发展示范效应。
阳江在风电开发及海洋养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建议积极探索碳市场交易,助力产业绿色转型。
加强研究与规划,组织专业团队研究碳市场机制,结合阳江产业特点制定发展规划。依托广东海洋大学、碳产业先进地区专业智库开展专项研究,明确风电绿电价值转化路径及海洋养殖碳汇量化方法。健全碳监测与计量体系,完善风电发电量等数据监测,利用先进技术建立海洋养殖碳汇监测标准。
鼓励风电企业参与绿电交易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探索将海洋碳汇纳入交易,重点培育“海洋牧场+海上风电”融合项目,打造特色品牌。强化政策支持,出台补贴、税收优惠政策,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碳金融产品,助力企业参与碳市场交易。
强化宣传引导,设立环保监督热线和线上反馈平台,开展“市民环保意见征集”“我为绿色产业献一策”活动,让市民成为产业绿色转型的监督者和建言者。
我市存在资源富集但转化不足的矛盾,建议进一步强化政府引导和政策解读,打造具有阳江特色的碳普惠平台,加快碳交易市场建设。
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参与碳交易。加强对碳交易“核算、认证”等第三方机构的审核与管理,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其提供的服务专业、可靠。注重碳汇开发服务专班的“全流程、伴随式”服务模式,为企业的碳核算、成本认证和碳交易活动提供精准指导与支持,有效打通资源变现的“最后一公里”,促进企业实现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打造我市碳普惠平台,突出普惠场景本土化。积极开发“海陵岛文旅碳普惠”场景,如游客的低碳行为可兑换景区预约、帆船体验权益等,以此调动游客参与碳普惠的积极性。积极构建多元化激励机制和减排成果消纳渠道,积极推动碳普惠和低碳行动深度融合,营造全民参与碳普惠的良好氛围。
我市拥有丰富的海上风电、林业、红树林、双壳贝类等碳汇资源,建议以制度创新激活生态资本,打通“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转化路径。
给资源发“身份证”,让价值看得见。制定《阳江贝类固碳计量标准》,让蚝田的碳汇量可测可卖;推广林业碳汇“保单质押”模式,将花滩林场的经验复制到全市林农;建立绿电认证区块链溯源平台,扫二维码即查一度电的“风车出生证明”。
搭交易“早市”,让小散户抱团生财。成立阳江碳汇合作社,把零散渔民的贝类碳汇、林农的林木碳汇打包,统一挂粤西交易点;推动绿电-碳汇捆绑交易,学习湖北“电证抵碳”经验,帮出口企业省税。
借政策东风,巧用外部资源。与深圳、广州签约,阳江碳汇可按1:1.2换大湾区碳积分(如1000吨碳换1200积分),深圳工厂买积分抵自身排放;扩大林业碳汇“保单质押贷”覆盖面,引入台风灾害理赔机制——若林木损毁导致碳汇损失,保险公司按约赔偿,让银行敢放贷、林农敢投入。
碳市场交易在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及产业绿色转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建议优化碳汇资源开发,完善碳汇确权与联动,加快地方碳普惠方法学建设,加速产业绿色转型进程。
加强部门间的协同合作,确保跨部门碳汇交易工作专班信息无缝对接。加大对国家及省级政策法规的宣传培训,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海上风电CCER项目推进时,兼顾环境影响评估与生态保护,林业PHCER项目开发可与乡村振兴结合,开发过程中注重技术创新。
建立碳汇确权机制,探索“绿证+碳交易”联动模式。在海上风电碳资产确权中,建成项目协商碳权益分成时,明确依据和调整机制,并加强绿证交易市场监管,促进碳市场有序发展。
立足本地实际,广泛吸纳各方意见,形成碳汇资源多元开发主体,推动碳普惠方法学通过审核备案。开展“低碳进万家”活动,利用碳普惠平台量化低碳行为为积分,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针对碳汇资源开发、碳汇确权机制等问题,建议规范开发培育碳汇项目的工作流程,尽快开展已投产海上风电碳资产确权工作,使碳资产在碳市场中实现有效交易与流通。
为确保碳汇资源得到科学、高效开发,建议建立健全严格的碳汇项目开发流程规范,制定明确、统一的标准与操作指南,覆盖项目前期评估、方法学选用、监测实施、核证程序。对碳汇量登记与交易等全流程进行规范,保障碳汇项目数据的准确性、可追溯性及项目质量,提升我市碳汇项目在全国、全省碳市场中的竞争力与公信力。
我市已投产的海上风电项目所产生的碳减排量是极具价值的碳资产,建议各县(市、区)政府与项目建设单位、专业评估机构沟通协作,制定详细的碳资产确权方案。同时,建立碳资产确权“快速通道”,全力推动已投产海上风电项目的碳资产确权工作开展,将海上风电碳汇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
■ 整理/王静 费先霞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