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车八岭的路

□ 长江澜

2025-07-06 12:28:47 来源:阳江日报

体现了生态文学“以文载道”的社会担当

通往车八岭的路

□ 长江澜

阳江日报

荐  读

《通往车八岭的路》系我市作家长江澜(何婉苑)的生态散文代表作之一。车八岭是横亘在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和江西省全南县之间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素有“物种宝库,南岭明珠”之称。文章以“路”为线索,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车八岭的生态之美与守护之艰,揭示了环境保护对人类文明的意义,颂扬了一代又一代守护者“以青山为伴”的奉献精神,呈现了车八岭被列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生态价值,展现了中国生态治理的智慧与韧性,也通过文学的笔触唤起读者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共鸣,体现了生态文学“以文载道”的社会担当。

作品曾获得2024年“绿水青山车八岭”全国生态文学作品征文三等奖,并上榜中国2024生态文学榜单。原文一万余字,经作者删减后刊发。





车八岭最高峰——天平架。 束祖飞 摄


通往车八岭的路,正通往春天,通往生命的密码,通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小土路·世界圈

车八岭的低调,就像世人皆知明星,却不知科学家和英雄一样。

从韶关高铁站到车八岭,还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而从始兴县到车八岭,仿佛穿越一片秘境。

时值三月,山花妩媚,万树犹新。车子贴着蜿蜒的山路前行,视野越来越逼仄,“走一步见一步”。

透过车窗,渐渐的,天空仿佛被大山着色了,蓝中带绿,绿中带幽,这幽似乎还能流动,直流淌进车里,清凉清凉的。司机说,车八岭的温度要比外面低两度。

下车时,已置身一片浩瀚林海,被一片深绿、宁静与深邃包裹。大山的气息扑面而来,山风清凉,不知名的鸟叫声,悦耳悦心。这里是车八岭保护区入口社区站,长长的仿竹栈道与森林秀美的妆容在幽静如镜的山谷河流中倒映出一个“平行世界”,如梦似幻。红色的栓叶安息香落叶,把步行道铺成一条春天的红地毯,像在热烈欢迎远方的客人。

“车八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标志牌竖立在一片绿茵上,让人顿觉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每一株植物和每一个动物都“身份尊贵”。

俯仰之间,不禁感慨:车八岭,这个神奇、神秘的地方,这片被誉为“物种宝库 南岭明珠”、有着10多项世界级和国家级荣誉的绿土,是怎样从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土路”走向“世界圈”的?

保护神·“华南虎”

世人只道儿女情深,而他却许青山到白头。他叫饶纪腾,曾被称为车八岭的“第三只华南虎”。

时光逆流到20世纪70年代,通往车八岭的是一条步行小土路,像微细血管一样隐没在车八岭这个庞大躯体的丛林荆棘中。这个时候的车八岭是安静的、不被打扰的。后来,全面采伐木材的时代大潮卷来,小土路变成了“木材运输大道”,从此斧声阵阵、刀光锯影,参天大树一棵棵轰然倒下……

“太可惜了!”觉醒者发出了痛心的第一声……

不久,车八岭迎来了一批“天外来客”。甫一踏上这片土地,他们的表情是惊讶的,目光是惊喜的,他们发现这里仍保留着具有丰富物种的原始次生林和相对健康的生态系统,这里还保存着专家眼里可贵的一切!

1981年7月,车八岭自然保护区建立了!26岁的饶纪腾开启了自然保护的漫漫征程……

初到车八岭,住的是杉皮寮,吃的是野菜,只见青山不见人,仿佛自己也是一只野生动物。然而,这仅是生活和工作上的苦。车八岭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拉开了长期与盗伐林木现象作斗争的序幕。尤其是全面禁止砍伐后,保护区的门窗被砸烂,监测器材被毁,标语、宣传牌被撕、被砸,道路被堵,车子被放气、扎轮胎,巡山时还常被围堵……劝架的饶纪腾曾被伤到,住了一个月医院……

在“蒙昧的年代”做着“超时代认识”的事情,是多么艰难!

星星沉睡了,森林也沉睡了,饶纪腾还在辗转反侧,苦苦思索着既保护又可持续发展的难题,思考着保护区的路该怎样走下去……

不久,生态村建立了。他们鼓励村民参与造林抚育、育苗,大大调动了村民参与保护区建设的积极性;他们请村民修路,增加收入;发动社会募捐,为村民建学校;上门送优质种子、技术,帮助村民提高产量;引导村民种植水果和反季节蔬菜、帮助村民寻找农产品销路……再后来,帮助村民用上电、自来水、沼气……

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饶纪腾和坚守下来的同事们一件一件做了,用汗水、用智慧、用心、用情、用力,一年又一年,一点一点地获得了村民对保护区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被保护下来的车八岭,树木葱茏,山水秀美,随着外部的发展显现其独特的价值。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生态专家们走进了这座“物种宝库”,共同守护着这颗“南岭明珠”。

1988年,保护区“连升三级”,从县级保护区直接晋升国家级保护区。喜悦之余,饶纪腾却陷入了新的烦恼。全面禁止采伐后,没有了车来车往,荆棘很快占领路面,而本就凸凹不平的泥土路,大雨天还多段塌方。饶纪腾不得不四处奔走争取资金,“跑断腿、磨破嘴”却徒劳无功,因为保护区没有收入,“想说爱你不容易”。

令人振奋的是,不久,公路硬底化到乡村的政策下来了!饶纪腾每天都竖起耳朵聆听八面来风。获悉交通厅的领导要来始兴,他喜出望外,赶紧前往县里恳求县领导一定要帮他“带人”来车八岭保护区调研……可交通厅的领导听完饶纪腾的汇报后,却摇摇头说保护区不属于他们负责的范围。饶纪腾瞬间急了,心情断崖式往下沉,怀着溺水者求生一样的强烈欲望,饶纪腾告诉自己,必须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必须“起死回生”“力挽狂澜”。他言辞恳切,“车八岭是国家级保护区,这里的资源十分丰富,国家十分重视,常有各级领导前来检查、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这路况,大家都看到了,进来非常不方便;另外,保护区里面的2000多群众生产生活也极不方便;再就是,万一发生森林火灾,消防车都进不了,这是大事啊,谁担当得起!还有,从发展的角度看,保护区要发展,必须要路通……”交通厅的领导们最终被“共情”了,31公里的泥土路结束了“泥泞”的命运,迎来了全路段硬底化。

保护区建立之初,没有电,饶纪腾便绕着弯子,把县委县政府两套班子的民主生活会“哄”到车八岭保护区召开,参观、学习、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安排得紧凑而有序,领导甚是满意。可到了晚上,那台发电机开始“演戏”了,一点面子都不给,室内比室外还要漆黑……饶纪腾嘴上诚恳致歉,手中却递上了报告,希望上级尽快解决保护区的用电问题……

不久,保护区告别了煤油灯。

电话机的安装也充满“戏剧性”。那是1988年冬季的一天,车八岭刚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久,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林若“微服私访”,小车直进车八岭保护区才让饶纪腾“给县委罗书记打个电话”,饶纪腾一边“稳住现场”,一边赶紧骑上自行车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赶往乡政府,可车八岭到乡政府还有六七公里,来回要一个小时。北风呼呼,饶纪腾先是觉得刀子在脸上、手上割,后来便觉得跑出了火。当饶纪腾满头大汗回来,林若才知道车八岭没有电话,说:“要是知道你跑这么远,就派车送你去了。”

林若问饶纪腾为什么要建保护区,饶纪腾说车八岭是珠江水的发源地,也是粤北的物种宝库,并如数家珍一样汇报车八岭的动植物物种。林若听罢,连说车八岭真是个好地方,要加强保护……并留下“绿色宝库”题字。在标本室,看到那么多的标本堆放在一起,林若说太丰富了,但是没能充分展示出来浪费了,要建一个博物馆,把这些标本保护起来,开展科普教育……

此后,车八岭有了可以长途直拨的程控电话,博物馆随后也建起来了。

如此“几大件”添置,车八岭保护区这个“家”终于有了“家”的样子!而饶纪腾却成了远近闻名的“报告专家”“跑腿管家”,甚至有人称他为车八岭的“第三只华南虎”,因为看似不可能的事,他都一一解决了,简直太“猛”了!

在饶纪腾不断的“跑”下,专家楼、宿舍楼、招待客房、职工单身房和家属房等都相继建起来了,更多精准的监测与数据也更加完善了。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的车八岭,终于迎来了保护与发展的春天!

2007年,又一特大喜讯传来:车八岭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08年2月,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金碧辉煌的宫廷会议中心,饶纪腾作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的车八岭保护区管理者,首次亮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三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那一刻,荣誉感、自豪感让饶纪腾觉得过往所有的苦和累甚至委屈都是美好的!这些年他坚持的这项工作是多么的有意义!

2014年,车八岭加入国际自然保护地联盟。

是的!通往车八岭的路,已经通往了世界!这些不仅是荣誉,更是担负着保护地球、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的重要使命。保护车八岭生物圈不仅是对自然的尊重,更是对人类文明传承的负责!

车八岭的水更清了,山更绿了,森林更茂盛了,而饶纪腾的头发却白了!再过几个月,他就要退休了。蓦然回首,他在车八岭已经度过了整整34年!从26岁到60岁,他把最好的青春、最好的时光献给了车八岭。34年,是何等漫长的岁月!他却守护车八岭的每一个日日夜夜。他的足迹,遍布车八岭的每一个角落;他记得每一棵树的名字,每一只鸟的鸣叫,每一条小溪的流向……他的坚守,是对自然最深沉的爱,是对生命最真挚的尊重!

负离子小道·生命之“道”

走进负离子小道,接近一株植物的幸福。

下午四时,采风团走进保护区里面的鸳鸯溪负离子小道。一段鹅卵石的平路后,便是梯级或其他造型的精致小步道。越往里面,越感觉空气仿佛全是维生素和生长素,每个人都在尽情深呼吸,恨不得把空气打包带走。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察看神秘的红外线监测,它们或挂在树腰上,或藏于树头边,如一个个隐者。而这一趟,还让我幸会了一棵棵“身份尊贵”的名树:观光木、柏乐树、木荷、朴树、枫香树、油茶……它们都有“身份证”,持有“绿卡”——图片与二维码。目睹这么繁多而详细的记录,才体会这是一项多么庞大的工程!这些年,通过他们的摸底、调查、核准,车八岭保护区共发现野生高等植物202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9种;野生动物168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8种……车八岭的物种,比我这辈子认识的人还多!

走在寂静的森林里,仿佛时间都静止了。然而,森林里又是多么的热闹呀!万千草木在低语,万千生物在呢喃……脚步不由得轻一点,再轻一点,生怕打扰了森林里的“居民”们。

越往深处走,人类远古的基因记忆仿佛在脑海中一点点修复。而生命在这里,似乎进入另一种状态,那是灵魂回归人类最初家园的感觉……

2.3公里的小道,近一个小时才走了一半,经过了各种类别的植物家族。山风是清凉的,春天在森林更深处,草木之香、泥土之香,被尘俗沾染的五脏六腑,此刻似乎都被清洗了一遍,神清气爽得仿佛有了仙气。

返程途中,年轻的讲解员邱绍聪看到一棵培植的石斛掉落地上,他立即走过去,小心地捡起来。有煮妇作家开玩笑说拿回去煲汤。他立即严肃地说:“不可以!还能活的,要拿回去重新培植。”看着他那一脸虔敬、“霸道总裁”式的表情,我突然无比的感动,这一刻,我看到了人类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面。这里的万千生物是多么的幸福呀!而我,一个匆匆的过客,这一刻,正在努力接近一株植物的幸福……

晚霞如锦,上演着一场绚丽的色彩盛宴,车八岭,这片古老的森林愈加静谧。此时,饶纪腾老局长的话又在耳边响起:“地球上每天都在消失一个物种,还不算战争带来的。物种于我们这一代还不是最重要的,它们对于下一代一定比对我们更重要!比如现在的一棵草,下一代可能发现它是可以治愈癌症的,发现它还有其他特殊的作用,但如果物种没有了,就没有意义了。现在外国很多保护区没有物种了,要跑来中国研究……”

仿佛醍醐灌顶,一种神圣感、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是的!车八岭生物圈,它是一座宝藏,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树一藤,是风景,赏心悦目,更是看不见的珍宝!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保护它们,就是保护生命的密码、保护人类的生存根基!

美丽的余晖中,弯弯曲曲的负离子小道,它正通往车八岭世界生物圈的深处,也将通往时间的深处与智慧的未来……

接力·突破

尽管车八岭已是世界生物圈,这里的每一个生物都有了生命的保障,有了祥和美好的家园。但却改变不了这里远离城镇,地僻人稀,工作艰苦,生活单调,看病难、小孩上学难、社会交际难、年轻人谈恋爱难等“多难”的现实。

车八岭未来的路该怎样接力?

2002年7月,美丽的毕业季,一个从安徽黄山林业学校毕业的小伙子,背起行囊,单枪匹马,迈着青春无畏的步伐,辗转千里,勇敢地来到车八岭,成了车八岭保护区的第一个外地人,他的名字叫束祖飞。

这时的束祖飞只有18岁,一个大孩子,远离家乡,举目无亲,连语言都不通。而这个时候车八岭保护区的生活条件还非常艰苦,热水、电灯都不能保障,也没有网络,住在大山里3个多月才能出一趟县城。

在近乎与世隔绝的大山深处,束祖飞每天白天野外巡山护林,用双脚丈量着这块土地,用双眼巡视着这片森林,晚上就着昏暗的灯光自学专业知识,撰写巡护笔记。

在漫长而孤独的日子里,因为热爱,他把最美的青春融入车八岭的一草一木,把最美的时光用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清晨的鸟鸣,午后的蝉声,夜晚森林深处隐约的虎吼……他仿佛能听懂它们的情绪;他也把最动人的倾诉给了大自然,每一丝风的吹拂,每一滴雨的坠下,每一片叶子的颤动……都是大自然的亲切回应。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超越言语的交流啊,他听懂了大自然,大自然也听懂了他……

因为热爱,他有了不断前行、不断超越的力量!因为热爱,他甘愿跋山涉水,不畏艰难险阻。每年,他在野外工作长达100多天。毒蛇、胡蜂出没,蚊虫、蚂蟥叮咬,流汗流血是平常事。

寒来暑往,花开花落,生活的考验,工作的磨炼,换来的是成长。从普通的办事员,成长为保护管理科科长。2014年,束祖飞又从保护管理科调到科研宣教科任科长,此时的他已是林业工程师了。新岗位新挑战,如何在科研宣教的领域开拓创新?束祖飞没有被“车八岭很难做出科研成果”的评判误导。在这片被他守护的神秘而广袤的土地上,生命在跳跃,自然在呼吸,这是一个充满生命奥秘的世界,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树木,每一片叶子,都蕴含着自然的密码、承载着时间的痕迹。他相信,物种多样性的车八岭,是非常好的做科研监测的平台!他相信,热爱便有无限的动力,热爱能创造奇迹!他积极寻找科研的突破口。而当他在仓库发现那批仿佛等了他很久的红外相机时,科研监测的蓝图迅速在他的脑海绘就……

为了争取必要的经费和政策支持,束祖飞一次又一次前往上级和本级相关部门,详细汇报保护区的科研需求、车八岭的独特价值以及科研工作对于车八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为了获得技术的支撑,他想方设法联系国内各高校的专家教授,向他们介绍车八岭的科研潜力,邀请他们来车八岭保护区考察和研究,邀请他们参与项目……一次次的交流和讨论中,束祖飞的真诚、热情和专业,赢得了专家教授们的尊重和信任。

科研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一场集体的智慧碰撞。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机构科研专家的支持下,束祖飞组建了车八岭科研监测学术委员会,搭建起一座连接科学与自然的桥梁。他带领着保护区的技术骨干,踏上了科研监测的征途……

从最初的试点到最终的全覆盖,从海拔330米的山脚到1256米的山巅,束祖飞带领着监测团队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在密林中穿梭,在荆棘丛中问路,走在车八岭这座大山的最深处,深入全保护区7545公顷的每一片土地,记录下全区5个植被类型和54个群落的分布,在保护区全境80个公里网格和保护区外20个公里网格中,布设了200多台红外相机,用科技的力量,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生命力。

红外线相机静静地守候在每一个角落,捕捉着野生动物的踪迹,记录了豹猫轻盈的步伐,特写了穿山甲坚硬的鳞甲,见证了白鹇优雅的舞姿……车八岭世界生物圈,开启了科研监测的里程碑、开启另一种保护模式!

这是一次科技的突破,更是束祖飞与他的科研团队用智慧和汗水深情编织的一张保护与探索自然的“网”,是他们对这片土地最深情的告白!

然而,束祖飞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成绩。在他的心中,每一次的成就都只是通往更高峰的起点!

为了更省时省力、360度无遗漏地监测这片土地,2018年,束祖飞带领他的团队,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天空地”一体化科研监测体系,让车八岭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全境公里网格化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照片和视频实时上传的保护区,让这片绿色宝地成为全国的瞩目焦点。他们还建立了全省自然保护地第一个海拔梯度动态体系森林固定监测样地,让车八岭成为一个活生生的生态博物馆,向世界展示着大自然的奥秘。

研究、探索、突破……从陌生到熟悉,从无路到有路,束祖飞带着他的团队,走出了一条科研监测的大道,在“难以做出成果”的地方创造了奇迹!

至今,红外相机已收集到野生动物有效照片和视频100多万份,其中发现并利用红外相机记录到野生鸳鸯繁殖的行为活动,是广东省首次记录到野生鸳鸯繁殖,刷新了鸳鸯在国内野外繁殖位点的最南线纪录!

这些数据和影像,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更为保护区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2018年4月,车八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摘取一项沉甸甸的荣誉:被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和国际动物学会列为第一批野生动物监测示范保护区!

2023年,车八岭被评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野生动物智能监测示范保护区”!

时光荏苒,一晃便是22年!当年那个18岁的大男孩束祖飞,亦与车八岭“比翼齐飞”,不负青山,无悔青春,先后获得了数十项荣誉,其中201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授予“青年科学奖”;2019年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个人”;2020年被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22年当选广东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这一路走来,让我们看到了车八岭的传承发展,也看到了一个年轻人的历练成长。束祖飞,他以坚定的信念、智慧和汗水,以更加科学和现代的方式继续着这场守护的接力。他是这片土地上闪亮的“星”。

他的故事,还在继续……

延伸·未来

这是一场梯队式的、无限延伸的守护……

在“绿水青山车八岭”生态文学研讨会上,一位名叫冯均的年轻小伙子同样为守护车八岭“接力跑”交出了优秀答卷。

两年前,这个经济学专业的年轻人,开着一辆“北京现代”,从繁华的经济特区深圳来车八岭保护区报到。他说,之前的工作是跟人打交道,来到这里是跟植物打交道。刚开始对车八岭没什么概念,听了介绍后,才知道“保护事业”也有很辉煌的历史,值得尊敬,是不平凡的工作;而前辈们对这片绿土的热爱,更是让他震撼和感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知道车八岭并没有被人遗忘,经常会被关注到。而自己也有很多工作要做,保护区不只是保护,更要发展……这些都是有意义的工作。前辈们在这里奋斗了几十年,已经为年轻一代铺好了路子,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干事业,要继往开来,要把有意义的事业传递下去……

平静的叙述,朴素的语言,却深深地打动了与会人员。

会后得知,在车八岭保护区工作的“90后”年轻人就有10人,其中外地(外省)的有5人,年龄最小的才24岁。

我佩服他们勇敢的选择,他们热烈的青春是如此的美!他们是大自然的守护者,是科研的探索者,是未来的建设者。他们正在车八岭世界生物圈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讲述着动人的传说、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他们对生态保护工作的认知与热爱,让我看到了车八岭通往未来的路是如此的宽阔、长远和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