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苗养殖的水塘宛如一块块碧玉镶嵌在村庄周围。 李凯 摄
■ 阳江日报记者/关雯静
盛夏时节,阳西县儒洞镇田间地头活力迸发:一尾尾充满活力的鱼苗翻腾跳跃、万亩荔枝林挂满果实、千亩丝苗米基地泛起稻浪……各类特色优势产业洋溢着蓬勃的生机。
儒洞镇镇域面临南海,西与茂名市电白区隔河相望,是阳西县的“西大门”。近年来,这座“宝藏小镇”深挖山海资源禀赋,通过深耕海水鱼苗、丝苗米、荔枝等特色产业,激活红色底蕴,做强农文旅融合,探索“三产融合、山海联动”的乡村振兴路径,让“蓝色粮仓”与“甜蜜产业”共同绘就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画卷,让“荔红稻香、红色儒洞”名片愈擦愈亮。
做强鱼苗孵化 打造“蓝色粮仓”
俯瞰儒洞镇,蓝天白云下星罗棋布的养殖塘整齐铺展,在阳光下泛起粼粼波光。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与成熟的产业体系,儒洞镇鱼苗孵化基地在粤西水产养殖版图占据一席之地,成为了村民增收致富的“蓝色银行”。
“鱼来咯!”迎着烈日,在位于石楼村的阳西县鸿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抹了把额头的汗珠,将一尾尾活蹦乱跳的金鲳鱼苗放入池中。这批鱼苗经1至2个月的培育后,将售往全国各地。“得益于精细的管理,我们的鱼苗品质好、存活率高,深受各地客商青睐。”该合作社理事长林景琳介绍。
作为当地海水鱼苗养殖主体的“领头雁”,合作社每年往广西、珠海、湛江等地输送金鲳鱼、黄鳍鲷等各类鱼苗上亿尾。此外,合作社还与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提高种苗培育产量和质量,同时开展技术推广和培训服务,带动周边农户增产增收。
技术赋能带来的红利,在养殖户周小柏的账本上清晰可见。这位拥有30多亩鱼塘的行家里手,分析起来头头是道:“水温、水质、饲料……每个环节都藏着学问。现在金鲳鱼、平头鲷等鱼苗轮流孵化,行情好时年收入有20万元。”在石楼村,当地180多户村民参与鱼苗孵化,年出产鱼苗约3亿尾,产值超5000万元,村民年均增收超3万元,印证着“小鱼苗”撬动“大产业”的致富密码。
产业崛起绝非偶然。在儒洞河的咸淡水交汇处,水质优良,咸淡度稳定在16至18度,为鱼苗生长提供了理想环境。历经30余年耕耘,海水鱼苗产业已形成“亲鱼培育-鱼卵孵化-鱼苗养殖-技术服务-市场销售”产业链,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发挥规模效应。 如今,基地主要分布于石楼村、新村、寿场村等区域,水产养殖面积超1.8万亩,鱼苗孵化年产值突破2亿元,带动超1000人就业。全镇共有水产养殖合作社及公司40个,其中从事鱼苗孵化的有15个,掌握10多种海水鱼类人工繁育技术。不仅如此,新村村委会鱼苗孵化项目入选2021年省级“一村一品”,寿场鱼苗孵化项目入选2021年县级现代产业园。
在现有的基础上,儒洞镇积极谋划产业升级的新篇章,做强“硬件”优化“软件”。深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整合分散养殖户资源,统一技术标准与管理流程,打造区域性特色鱼苗品牌;加快推进石楼海水鱼苗孵化市级现代产业园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引入先进设备;探索发展数字农业新业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鱼苗养殖智能化监测与精准管理,提升产业竞争力。
耕耘山海之间 勾勒兴农图景
在国家级水稻优良品种示范基地——边海丝苗米基地内,连片稻田长势良好,微风拂过,稻浪翻滚。“早稻到7月开始陆续迎来收割咯!”阳西县强农粮油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易志强对丰收充满希望。
谁能想到,边海这个三面濒海的沙洲,过去是“五日不雨成小旱,十日不雨变大旱”,村民长年累月经受着严重的自然灾害,食不果腹。“以前在这里种粮食,很难有收获。”边海村现任党总支书记陈广说,那时由于近海,边海土地受咸,少雨时就会出现严重的旱灾咸害。
转机出现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1953年党支部成立后,边海村历任村党组织书记带领党员干部群众拦河筑坝、围海造田,让贫穷落后的“灾害窝”蝶变为物阜民丰的“鱼米之乡”。
“这个乡的党支部是一个模范的支部,它领导群众做了许多英勇的斗争,获得了群众的拥护。”1955年12月27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对边海党支部的事迹写下按语,肯定了边海党支部带领群众攻坚克难,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英勇精神。
时过境迁,“边海红旗”始终鼓舞着人们不畏艰苦、奋勇前进。党员易志强就是其中之一。2011年,他从部队退役回到老家边海村,联合村民成立阳西县强农粮油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引入机械设备、自动化生产线,开展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的种植方式,带领村民增产增收。
“现在种田,农民也没有之前那般辛苦咯!”稻田里还安装了智慧农业监测设备,利用高科技为农业生产赋能。如今,合作社拥有社员上百名,农机20余台。全村丝苗米种植面积达1870亩,创建了国家水稻高产示范基地,培育“模饭稻”丝苗米特色品牌。去年,基地总产值达450万元。
当科技智慧在稻田里书写丰收篇章,山海馈赠也在这片热土孕育甜蜜产业。独特的地理优势让儒洞镇出产的荔枝携带“山海基因”、自带“甜蜜密码”。在儒洞镇百荔园,巨美人、岭丰糯、冰荔、仙进奉等数百个品种的荔枝在此扎根结果,漫山遍野的荔枝树挂满了果实。
“如果要说得诗情画意些,那就是我们的荔枝生长在海边,吹着海风、吃着海鲜、喝着山泉水,在富硒的土壤里长大,在山与海的怀抱中孕育,浑然天成。”“大国农匠”、阳西县荔枝龙眼协会会长补建华笑道。放眼全镇,荔枝种植面积超4万亩,年产量超3万吨,年产值超2.5亿元。
荔红稻香飘四方,土特产品展新姿。儒洞镇正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景美人和的乡村振兴图景。
串联滨海节点 助推文旅“出圈”
依托资源禀赋,儒洞镇正着力构建农文旅融合、连线连片的精品旅游路线,发展红色文化与现代化农业相结合的旅游产业,一幅滨海风光游的崭新画卷徐徐展开。
步入阳西县滨海咸水矿温泉景区,只见青石板小径蜿蜒于树影婆娑间,园林式的精巧布局与滨海风情巧妙融合,18个泡池错落分布,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
“儒洞镇拥有得天独厚的咸水矿温泉资源,这里的温泉属于天然地表自涌温泉群,含有偏硅酸、锂、氟等微量元素,具有独特的医疗保健功效。”项目管理相关负责人王功臣介绍,“经专业机构检测,这里的水温高达78摄氏度,日出水量高达2000吨,水量丰沛。”
据了解,该项目自今年5月1日起试运营,预计8月左右正式对外开放。项目一期占地31亩,建设有温泉养生、客房住宿、美食餐饮三大区域,后续还计划继续扩建、完善设施,在满足游客泡汤需求的基础上,打造多元化产品,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休闲体验。
作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坐落于边海村的边海红色展馆,已成为我市重要的红色文化地标。馆内陈列的一件件珍贵实物、一幅幅泛黄照片、一段段深情文字,见证着边海人民“战天斗地、党群同心、勇于进取、永葆本色”的“边海红旗”内涵,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群众前来追寻红色记忆,感悟初心使命。
“这里不仅能看到红色历史,更能体会到精神传承的温度。”游客陈琳在参观后深有感触。据统计,2020年开馆至今,已接待参观单位、团体和群众8700余批次、约19万人次。
“聚焦文旅融合,儒洞镇深挖‘边海红旗’红色底蕴,激活咸水温泉资源,探索田园观光旅游,做旺儒洞夜市经济。”儒洞镇委副书记、镇长许雪飞表示。
串联起边海红色展馆、儒洞镇美丽圩镇客厅、边海丝苗米基地等节点,儒洞镇将推进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形成集参观、学习、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红色精品旅游路线,持续擦亮边海“红色研学”品牌。打造“红色文化+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格局,谋划建设一批休闲娱乐、农事体验、瓜果采摘等文旅项目,构建乡村振兴多元增长极。
此外,儒洞镇还计划以咸水矿温泉为圆心,辐射带动百荔园、河洞村、福安村等协同发展,打造以特色产业荔枝为主题,集康养旅居、休闲度假、观光采摘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农旅项目,以“温泉康养+荔枝产业”串起农旅融合发展产业链,积极培育温泉民宿集群、荔枝主题餐厅等特色业态。
【对话专家】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设施农业研究所博士夏宁
强产业延链条 兴文旅促融合
记者:如何做大做强儒洞镇海水鱼苗养殖产业?
夏宁:应从品种优化、标准化管理和链条延伸三方面着手。引进优良种质资源,建立本地化种苗繁育体系,提高苗种成活率与抗病能力。推动养殖模式标准化、智能化,运用水质监测系统与疾病预警手段,提升养殖效率与稳定性。打造集苗种生产、成鱼养殖、冷链物流与品牌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联动科研单位(如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与龙头企业,提升产业附加值,实现规模化、高质量发展。
记者:儒洞镇如何探索“养殖+旅游”融合模式,发展渔业观光、科普教育等新业态?
夏宁:儒洞镇具备海水鱼苗的资源优势,可结合“海洋+生态+人文”打造“渔业+旅游”融合样板。一方面,可建设标准化海水鱼苗养殖场、海水鱼苗品种展览馆、鱼苗放流体验区等,增强游客互动性与教育性。另一方面,结合渔民文化、特色美食和乡村景观,发展休闲垂钓、渔家民宿和研学旅行。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与品牌塑造协同推进,延伸海水鱼苗价值链,拓展增收路径,提升儒洞镇吸引力。
【链接】
儒洞镇简介
儒洞镇位于阳西县西南部,依山傍海,以“红色名镇 商贸重镇”为发展定位,以打造“荔红稻香 红色儒洞”为目标,行政总面积13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85平方公里。儒洞镇是一座“人居环境良好、产业绿色发展、滨海田园风貌”的特色城镇。这里大力发展海水鱼苗孵化产业,做强荔枝特色农业产业,建立了国家级水稻优良品种示范基地,坐拥优质咸水矿温泉资源和“边海红旗”精神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