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白沙街道帮镇扶村工作队多措并举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疏通农业“生命线” 做好产业“鹅文章”
2025-04-27 09:20:04 来源:阳江日报

驻白沙街道帮镇扶村工作队多措并举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驻白沙街道帮镇扶村工作队多措并举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疏通农业“生命线” 做好产业“鹅文章”
阳江日报

■ 阳江日报记者/陈海涛  曾宇萍

疏通淤堵20余年的灌溉渠,修建篮球场丰富群众文体活动,深挖特色资源大力发展鹅产业……自2024年8月进驻白沙街道以来,第二轮驻白沙街道帮镇扶村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迅速进入角色,深入群众当中,扎实开展帮镇扶村工作。他们既啃下水利设施老化、灌溉难的历史“硬骨头”,又深挖特色资源打造三产融合“鹅矩阵”,更创新“村企联营”盘活闲置资产,让乡村“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将帮扶触角延伸到地方发展的方方面面,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助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疏通灌溉渠改善5200亩农田灌溉

4月15日,记者来到白沙街道岗新村,看到一幅美丽的春耕图景,新插的嫩绿秧苗在春风中微微摆动,孕育着丰收的希望。农户正弓着身子在田间劳作,取水浇菜,引水灌田。渠水满满,哗哗流动着。这一段灌溉渠属于城西干渠白沙支渠,去年这里还是泥沙淤积,长满杂草,水流速度缓慢,农户取水较难,可不是如今这番景象。

江城区白沙街道地处市区中西部,农业资源丰富,粮食播种面积38541.5亩,是一个农业街道。水利设施是当地农业生产的“生命线”。然而,城西干渠白沙支渠(以下简称“白沙支渠”)因年久失修,存在泥沙淤积等问题,严重影响灌溉效率,制约着农业发展。

去年8月,第二轮驻白沙街道帮镇扶村工作队完成轮换。新一轮驻村工作队由市委宣传部、市水务局、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阳江日报社、阳江广播电视台、国家税务总局阳江市税务局共6个单位组成。工作队深知灌溉渠畅通对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多次联合白沙街道深入实地调研,积极响应群众呼声,开展白沙支渠疏浚和维修养护工程。

市委宣传部作为组团结对帮扶牵头单位,积极组织协调,明确任务分工,压实主体责任,加快推进白沙支渠疏浚和维修养护工程。各个驻点单位紧密协调联动,多方筹措资金,解决水渠修复难题。

今年2月,施工方把握枯水期、天气晴好的施工有利时机,干群齐心协力,扎实高效推进清淤扫障工作。截至目前,长约2公里的白沙支渠全线疏通,流淌不绝,改善了沿线4个行政村约5200亩农田灌溉。“现在取水灌溉农田,容易多咯。”采访当天,69岁的村民黄世珍正在地里干活,看着疏通的水渠,一脸笑容。

白沙街道岗新村退休村干部谢克棒感慨道:“以前村里的灌溉渠淤堵严重,取水不便。现在通过清淤扫障,渠道畅通,水流充足,今年的春耕灌溉有了保障,村民们的信心更足了。”

白沙支渠疏浚和维修养护工程,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务实举措。白沙街道综合事务中心水务室主任冯飞燕表示,下一步将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加强对水利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确保水利设施长期发挥效益,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坚实保障。

振兴鹅产业奏响富民强村曲

工作队坚持把乡村产业振兴作为帮镇扶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深挖黄鬃鹅、马冈鹅等广东四大名鹅的特色资源,围绕“一只鹅”延链补链,走出三产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在位于大岗村木金水自然村的阳江市白沙绿源养殖专业合作社养鹅场里,上万只白沙鹅在480余亩的果林山地里自在觅食。合作社负责人谢彦活作为从业40余年的“鹅司令”。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创新,辐射带动周边数百农户养殖白沙良种鹅,走出了一条自繁自育的路子。“合作社养殖的品种有白沙鹅、黄鬃鹅等等,目前存栏母鹅约2万只,年产鹅苗20余万羽,与广东汕头、湛江以及福建、广西等地建立起了稳定供销渠道,深受消费者青睐。”谢彦活介绍道。

立足传统饮食文化优势,结合“漠阳味道·寻味江城”打造区域公用品牌,近年来,白沙街道创建了“鹅知健”企业品牌,并获评“中国名优产品”。“白沙麻香白切鹅烹饪技艺”也成功入选为江城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推动白沙鹅全产业链发展,工作队进驻以来,联手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科技特派员、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专家教授共同举办白沙鹅全产业链以及预制菜专业技术等培训班10多次,带领农户参加春耕会、展销会等10余场次,对鹅知健熟鹅产品、田师傅炒米饼等白沙农产品进行推广,进一步扩大知名度。

“我们正构建从种苗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工作队队长梁江到告诉记者,目前,全街道共有规模鹅养殖场57间,鹅乸10万余只。年出栏鹅苗67万余只,同比增长11.6%。经营白沙鹅乸饭、鹅脚翼等本地传统美食的餐饮店超过300家。白沙鹅年产值超过2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成。白沙鹅美食街、鹅博物馆以及集白沙鹅孵化、养殖、销售、加工生产预制菜于一体的白沙鹅现代田园农业产业园等项目正在规划推进,未来将形成集文化体验、生态养殖、精深加工于一体的产业矩阵。 

在深耕特色产业同时,工作队创新“村企联营”模式激活闲置资源。经过实地调研,工作队发现白沙街道部分旧办公场所未能充分利用,目前正计划将其改造成生产车间,建成后可增加数十个就业岗位,为村委会增加3至5万元村集体收入。

提升村居环境村民住出幸福感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白沙街道把提升农民群众幸福指数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刷新“高颜值”人居环境,提升乡村风貌,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4月15日,记者来到白沙街道马岗村委会大村。该村沿路可见的农房外立面已经实现改造,前街后巷铺上了混凝土,建好了排水管道和污水处理生化池,横穿乱拉如“蜘蛛网”般的“三线”全面清除,村口池塘也加了护栏,护坡种上草坪……干净、整洁,处处见景,乡村生活的惬意气息扑面而来。马岗村党总支书记曾献来告诉记者,如今有不少迁居到市区的村民选择在周末返村“度假”,就是看中越变越好的村居环境。

近期,马岗村大村“上新”了一个文体活动广场。这个广场主要由驻白沙街道帮镇扶村组团结对单位阳江日报社及江城区政府出资改建。“对于乡村的帮扶当时有许多设想,核心理念是既要留下始终造福村民的设施,又要体现宣传文化单位的帮扶特色,突出文化帮扶和农文旅体深度融合。”来自阳江日报社的工作队队员兼马岗村驻村第一书记吴伟建告诉记者,经过实地调研,发现马岗村缺乏体育文化设施,且村集体还有一块空地可利用,于是便决定在马岗村建设一个篮球场,以及文化小舞台等周边文体设施,丰富当地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乡村农文旅体融合发展。

篮球场的建设让当地村民尤其是青少年儿童尤为开心。“我的孙儿现在都是从市区回村里过周末,每次回来都会到篮球场打球。”78岁的村民梁方家就住在篮球场边上,每天早晨他会到球场散步锻炼身体。村庄人居环境提升,又添了文体活动设施,如今到广场晨练的村民多了起来,村子也变得更热闹了。

此外,马岗村委会曾屋村作为白沙街道乡村振兴示范点和江城区罗琴雅韵国道白沙带提升村,前期由工作队带动村民在全村闲置地打造了106个“四小园”,后期建设小公园、图书馆、篮球场、儿童户外游乐场等文化设施,并配置了休闲运动器材,村居环境优美。36岁的曾超醒是当地村民,他经常操控无人机拍摄曾屋村的夜景,制作视频为家乡作宣传。他说,随着村居环境的改善,村民们都为家乡的变化感到骄傲。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