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三苏祠: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2025-04-21 22:24:24 来源:阳江日报

分享着这位古代大文豪豁达乐观的故事

走进三苏祠: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阳江日报

三苏祠飨殿前门。

三苏祠溪边的水竹。

一场说走就走的川渝之旅,让我们踏上了前往眉山三苏祠的寻访之路。同行友人一路上念叨着对苏东坡的崇拜,分享着这位古代大文豪豁达乐观、随遇而安的故事,还说此行最想去的地方就是“三苏祠”。于是,我们特地改变了既定游览路线,从成都前往眉山,只为拜谒这座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祠堂。

文/图  黄黎明

古老建筑独具特色

从简朴又庄重的南大门踏入三苏祠,只见左右各有一棵树龄不短的古木,其中一棵应是银杏,另一棵不知名。迎面是古老而有质感的前厅,两边青阶曲径、花木扶疏,水榭亭台、绿树掩映,给人一种历史厚重又温文儒雅之感。

看简介,此地乃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原是苏家故居,也是苏东坡父子的出生地,后人为纪念他们父子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及其深远影响,于元代延祐年间才改宅为祠。苏祠原是一座占地约5亩的家宅式庭院,然而,珍贵的建筑却于明末战乱期间悉数被毁,直至清康熙四年才在原址上模拟重建。历经嘉庆、同治及光绪年间的多次维修和扩建,如今的苏祠占地百亩,内有16处古建筑及数以千计的匾联书画碑刻等珍贵文物,是蜀中久负盛名的名人祠堂和古典园林,也是历代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胜地,还是研究明清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的重要实物范例……我们没有按照优选的参观线路图走,而是直接往飨殿拜谒三苏父子塑像。

飨殿是三苏祠最古老的核心建筑之一,始建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也是三苏父子塑像和牌位供奉地,建筑风格独特,屋顶是清代建筑典型的硬山式瓦顶,脊中缀有宝顶、檐阁、走兽等饰物,门前放置着一长方形香炉,炉上没有寺庙祠堂常见的香火。门额上悬挂着“是父是子”四字牌匾,寓意他们父子之间亦师亦友孝慈仁爱的深厚情感,也体现苏家的文化传承和良好家风。有意思的是殿前的长联:“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气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地厚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此联不但高度赞扬了三苏的文学成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还赞颂了他们为人风骨,尽管历经官场的磨难,始终保持高尚的气节和品德。

此外,还有启贤堂、来凤轩、桥廊等也是同时代的古建筑,均保留着清代传统的建筑风貌,在造型上别具特色,这些轩堂桥廊与周围的亭台水榭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建筑群,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镌刻着久远的历史印记,既典雅又庄重,驻足于前,不由得肃然起敬。

古朴园林 曲径通幽

三苏祠不仅是一座古建筑,更是一个经典的古园林。祠内除了上述精美的建筑物,还保存了许多苏家过去的生活痕迹,其中的古井、洗砚池以及一棵千年老榕树是苏祠最古老的见证。据说祠内曾有一棵存活了900多年的“丹荔树”,是当年苏轼亲手种的,可惜在上世纪90年代初枯亡了。为纪念苏东坡先生,工作人员将枯树的根部挖起,在上面打磨上漆保存起来,并在一旁植上新荔苗。而那口古井,迄今仍水源丰沛,工作人员每日舀取一桶井水放置旁边,让游客前来取水净手,沾沾三苏文气,我们也随喜取水净手洗脸,笑称已沾了文气,将来写作必定才思敏捷。

沿着曲径幽道在园中漫步,林荫蔽日,满目青葱,其中的假山叠石、小溪拱桥、石舫凉亭、荷塘水榭、雕像碑刻、书画长廊、书法手稿……随处可见,每一处景观设计都独具匠心,精致而不失古韵。尤其种在园中的各式竹子,在青苔的映衬下显得生机盎然,尽显文人风骨。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清香,时不时还会碰见探头探脑的小松鼠,它们对游人好奇又害怕的样子憨态可掬,阳光照耀下的各式时花令人赏心悦目,可谓步移景换,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春色画卷之中。后来上网才知道,原来苏祠的园林是“西蜀园林”的典范,园内的每一处景观、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古诗遗存  激励后人

宋孝宗御制文忠苏轼文集赞并序碑刻。

相对于那些水榭亭楼和园林小景,我更欣赏那些富含文化底蕴和历史韵味的诗联碑刻。其中意蕴深远的楹联有飨殿前门的“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和南大门的“克绍箕裘一代文章三父子,堪称楷模千秋景慕永馨香”以及飨殿的“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其人其德其才,与历史长存不朽,斯为世仰;乃父乃兄乃弟,本家学渊源有自,故尔风高”……透过这些匾额楹联,穿越时光隧道,我们十分理解历代文人名士对三苏父子人品文品的崇敬之情,这些诗联不仅凝聚着眉山的文化根脉,还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

沿着飨殿、启贤堂、木假山堂、云屿楼、东园碑廊的参观路径,我们一边欣赏苏东坡的书法,一边观景怀古,一边听友人讲述苏东坡被流放的趣闻轶事,感觉他离我们并不遥远,发生的事情就在去年。友人介绍说:苏东坡是海南人文开发第一人,曾为南荒教化殚精竭虑,令人敬仰。苏东坡被贬海南儋州时是他最失意之时,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好,都不知能否有命回归与亲人再聚,因此十分悲观落寞。可当他到达儋州见到当地黎民贫困落后的生活现状与疾苦时,马上忘却了自己的处境,把此地当作第二故乡。为改变那里的落后面貌,他开农耕,设学堂,传道授业,教化黎民,劝导百姓从事农业生产,改变以猎为主的生活方式,还为海南培养了第一位进士姜唐佐。听到姜唐佐考取功名,即时赠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为与乡人打成一片,他常晚上“家访”,与土民同饮,陋室话桑麻,所到之处皆受到热情款待,有时饮至微醺,回家迷路,便巧寻牛粪而归。有自嘲诗为证: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最能展示三苏文化及苏轼个性的地方要数“式苏轩文物展厅”,这里集中展示了大量与苏轼相关的文物珍品,内容涵盖了书法、绘画、古籍、拓片、器物等,并将苏轼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作品进行分类,轻易就能全面了解苏轼在文学、艺术、思想等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同时感受到他们父子为人为文的高风亮节,十分佩服他们坚守道义、不屈不挠的精神风骨,这种风骨,不正是“三苏”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吗?溯古思今,仍有超脱世俗羁绊的激越之情。

值得一提的,还有碑亭中的一鼎铜钟,上面铭刻着苏氏十六字家训,书曰:“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这十六字家训不仅体现了苏氏家族对读书、孝慈、仁爱等价值观的重视,也体现了他们为官清廉之道和孝慈的行为准则。正是这种“内以修身、外以治人,忧国亲民、奋励当世”的良好家训,才会涵育出充满人格魅力,人人喜爱的苏东坡,尽管历经劫难,始终快乐着、创造着、成功着,不愧林语堂先生给予他的称号:酿酒的实验者、士大夫,月下的漫步者,心肠慈悲的法官,假道学的反对派,伟大的书法家、工程师,新派的画家、散文作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悲天悯人的道德家,秉性难改的乐天派、诗人。

由此,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三苏祠“文化遗产保护荣誉证书”,称其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