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学的种子在沃土中生根发芽

——作家、编辑与合山镇中心小学师生面对面交流会发言摘登

2024-11-22 09:53:27 来源:阳江日报

——作家、编辑与合山镇中心小学师生面对面交流会发言摘登

让文学的种子在沃土中生根发芽

——作家、编辑与合山镇中心小学师生面对面交流会发言摘登

阳江日报

交流会现场。

编者按

小雪节气将至,一场久违的雨水,将阳东区合山镇中心小学校园洗涤得更加干净,清新的空气中透着些微寒意。操场一角的阶梯教室,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交流会正火热进行,为师生带来融融暖意。

11月20日下午,阳江日报社组织作家、编辑,在这里举办“让文学的种子在沃土中生根发芽”面对面交流会。交流会意在“从娃娃抓起”,激发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厚植文学沃土,通过家长、学校、社会三方共育,推动文学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此次活动既是一次文学的交流,又是一场心灵的碰撞;既是党报发挥育人功能,引导青少年提升文学素养、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生动实践,更是对文学教育创新路径的一次深入探索。

本报刊登四位与会者的发言,希望激发更多人对文学的重视与热爱,让文学的触角延伸至社会的每个角落,点亮更多心灵的灯火。

■ 撰文/阳江日报记者 关雯静

■ 摄影/阳江日报记者 梁文栋

同学们在交流会上踊跃提问。

■ 阳江日报社社长、高级记者    中国作协会员  黄仁兴
“家校社”携手共筑文学桥梁

如何让孩子们与文学结缘,让这份美好的情感伴随一生?这背后,蕴含着内在的深刻逻辑与外在的环境加持。

写作是一门将生活转化为艺术的学问。培养写作能力,一是做到我眼看我书,做“模仿派”,广泛阅读以吸收书中精髓,学习文字技巧与表达方式,逐渐形成语言表达的自身独特风格;二是做到我脑思我问,做“思考派”,深入探究文章主题、情感及信息表达,不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三是做到我手写我心,做“行动派”,持之以恒地写作,将思考与感悟化为文字,训练自己的形象思维和叙述能力。

让孩子们从小爱上文学、爱上写作,除了孩子们自身的兴趣与悟性外,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家庭,是文学启蒙的摇篮。在中国社会,书香门第以读书传家,以文化育人,代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孕育了众多杰出的文学才俊。家长重视阅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孩子们也能在书海中遨游,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学校,是文学成长的沃土。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宽他们的视野,助力孩子成长,达到更高的人生格局和境界。在青少年成长阶段,学校的氛围尤为重要,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营造书香校园。

社会,是文学创作的广阔天地。社会环境对于孩子们文学素养的培养同样不可或缺。一个开放与包容的社会环境,能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与灵感,对于培养文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给孩子一方充满文学色彩的天空,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家庭要激发孩子们对文学的兴趣,学校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社会则要提供良好的环境与资源,共同为孩子们搭建起一座通往文学殿堂的桥梁。

同学们在交流会上踊跃提问。

■ 阳东区作协名誉主席    广东作协会员  冯瑶
多读多练多改提升写作水平

提升写作水平没有捷径,但还是要讲究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多读。一个写作者应当在文学经典、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广泛阅读,让自己在阅读中不断积累学养,深厚文学积淀,实现厚积薄发。

要提升写作水平,首先得保证自己的阅读量,量变决定质变。在此基础上,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学源于生活是确实无疑的,但文学也需要通过艺术的真实赋予事实以更深的意义。有了写作素材,写作者便可依据个人喜好或擅长,选择诗歌、小说、散文或戏剧等不同文学形式,将素材转化为文学作品。

广泛阅读与发现素材只是文学创作的一部分,多写多练和反复修改非常重要。我创作的长篇小说《蓝房子》从发现素材、构思、创作到修改、面世的全过程中,修改的重要性不亚于完成初稿,这个过程需要更多的理性和专注。长篇小说创作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体力活,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正是对写作的热爱,让我能够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不懈地创作。

从2003年开始文学创作至今,从文学爱好者到省级作家会员,我的文学之路始终贯穿着对写作的热爱与执着。这个过程需要坚持的毅力与自律,我将此视为生命中的一种修行,并乐在其中,享受着通过不断学习与自律生活所带来的充实感和愉悦感。

人生有限,追求无限,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是一种幸福和快乐。

老师互动交流。

■ 阳江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    广东作协会员  梁小可
文学创作离不开生活滋养

文学创作怎样从生活中来?如何观察生活?我们要保持一颗敏感的心。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便能发现身边有许多有意思的事物或事情。比如,日常中的小事、环境的微妙变化、人物的言行举止、动植物的与众不同等,这些都可能成为激发写作灵感的源泉,从而让我们产生写作的冲动。

体验生活对于文学创作具有关键作用。亲身体验生活,会从中获得最真实、最生动的素材。同学们要积极参与各种生活体验,接触不同的人和事,感受不同的情感和思想。同时,要勇于尝试新事物,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个人的经历。这些素材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容,更使作品充满生活的气息和真实感。

仅仅观察和体验是不够的,感悟生活才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所在。生活不仅仅是表面的现象和事件,更是内心世界的反映。经历各种生活后,要学会反思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从中提炼出独特的见解和感悟。这些感悟将成为作品的灵魂和核心,让读者在平凡中发现不凡、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在有限的生命里追求无限的可能。

记录生活也非常重要。在留心观察的基础上,要把对自己有触动的这些东西记录下来。建议大家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把生活中有意思的事情记录下来,在积累生活素材的同时还可锻炼文笔。此外,建议学生们随身携带笔记本,随时记录下瞬间而来的想法、感受和观察到的事物,捕获和记录一闪而过的灵感,为创作好作品打下基础。

■ 全国优秀教师、合山中心小学    教务处副主任  许片
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历来被视为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是“破冰”的第一步。

2016年起,合山镇中心小学以打造书香校园为契机,成立了“小荷文学社”,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播种下爱好文学的种子。

在学生学习写作之初,我不急于让学生动笔,而是小心呵护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我将课堂搬到室外,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校园中的一花一木、一草一石,与他们交流分享所见所感。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们对上课充满了兴趣和期待,更在无形中为他们打开了写作的大门。

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我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鼓励他们“用我手,写我口;用我手,写我心”,将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从简单的词语、句子入手,我耐心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语言,将语句写得通顺、具体,再逐渐过渡到段落和篇章的构建,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学生踏上写作之路。同时,鼓励学生多写亲身经历的事情,并将课堂延伸至校园、田野的各个角落,有时还带领学生外出采风,让他们在观察中、生活中、阅读中学会作文。

写出好文章离不开素材的积累。同学们要做生活和学习上的有心人,善于发现、观察、思考、积累。每次上课前,我都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让他们在观察中、在生活中学会积累习作素材,丰富习作的内容。经过耐心引导,不少同学从害怕写作文变成了喜欢写作文,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明显提高,学校的文学氛围愈加浓厚。

记者手记
让书香浸润漠阳大地

在教育这片沃土上,“国语”教育始终是铸就学生品德、培育人才的重要篇章。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部分学校竟将语文教学窄化为应试的机械训练,忽视了对学生读书、写作及表达能力的全面培养。这种偏颇的教育方式,往往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交流时捉襟见肘,难以自如地表达自我。

阳江日报社在深入调研中,惊喜地发现阳东区合山镇中心小学在语文教学方法的独特之处。自2016年起,该校坚定地踏上“书香校园”的创建征程,并于2018年荣获阳江市“特色项目”学校殊荣。该校之所以能在众多学校中崭露头角,关键在于其卓有成效的语文写作教育。

八年前,合山镇中心小学创立了“小荷文学社”。在学校领导和团队的大力扶持下,文学社指导老师许片精心遴选小社员的习作,将其汇编成册,命名为《小荷清香》。同时,她在校内自编刊物《小荷校苑》中开设了《佳作欣赏》专栏,选登师生们的优秀文学作品,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小荷文学社”不仅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采风活动,还开办了形式多样的文学课程,使得文学教育变得生动有趣,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此外,该校坚持每年举办读书节主题活动,活动内容日益丰富,活动形式愈加多样。在每个班级设立的图书角里,琳琅满目的图书资源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学校还积极倡导家长与孩子共读共创,让文学的馨香弥漫在校园,并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家庭。

合山中心小学的成功经验,为校园语文教学创新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借鉴。该校通过挖掘和培育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触写作、热爱写作。这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方式,使写作教育不再是枯燥无味的灌输,而是一种心灵的滋养和智慧的启迪。

展望未来,我们殷切期望全市各所中小学能够秉持“从娃娃抓起”的理念,让读书写作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我们坚信,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与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将被写作的热情所吸引。他们将用自己的笔触勾勒出阳江的美丽与魅力,创作出更多富含阳江特色的佳作,为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让书香浸润漠阳大地的每个角落!

扫一扫看更多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