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具有500年历史——罗阳古圩 “一脚跨两市”
罗阳圩日人群熙攘,购销两旺。
■ 文字/阳江日报记者 陈海涛 见习记者 张志达 图片/阳江日报记者 李凯
“分开客路通千里,界至罗阳第一关”。位于阳春市河㙟镇的罗阳古圩,得名于罗定与阳春的简称。该圩东接阳春,西连罗定,恰巧处于两市交界的交通枢纽位置,故有“一圩跨两市”的特点。据阳春市志记载,罗阳圩自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已成集市,历经500余年风雨淘洗,现今的罗阳圩依然兴旺。
9月3日上午8时30分,记者抵达罗阳圩。此处,阳春通往罗定的省道369线从罗阳圩新街穿过,道路两旁商超林立。而当地群众和游客专门前来探访的罗阳“古”圩,则由新街拐入旧街。
一进入罗阳圩旧街,圩日的喧闹便有了直接的观感。摩肩接踵的人群,在圩道上流动。商贩的叫卖声、顾客的讨价声、摩托车在人群中穿梭的马达声喇叭声,在圩场上交织着响成一片。这是乡镇圩日独有的活力场面。
趁圩的群众在挑选砂仁。
罗阳圩场的熙攘热闹,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河㙟镇文化站负责人陈森标告诉记者,罗阳圩正处交通要道,是阳春、云浮、罗定三县市交界的“黄金三角”地。因离市区、县城较远,三地人民自发在罗阳一带进行农产品和其他小商品交易,久而久之此地便形成了集中交易市场,即如今的罗阳圩。
目前,阳春河㙟镇、罗定塘镇、云浮富林镇共计137个自然村近3万常住人口,都在罗阳圩开展商贸活动。罗阳圩每逢“3、6、9”开圩,有“十日三趟圩”的说法,以此满足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
罗阳圩旧街长约400米,横跨阳春、罗定两市,其中有五分之四在阳春境内。这条旧街分属两个村委会管辖,但这两个村委会都有相同的名字,即阳春的罗阳村委会和云浮罗定的罗阳村委会。
据介绍,解放前,罗阳圩又名叫“分界圩”,曾经在分界处建有隔开东西街的大闸门,“分开客路通千里,界至罗阳第一关”是民国时期罗定文化名人陈子楷写在罗阳圩分界处的一副对联,它佐证了罗阳历史上是一个商旅贸易的中转站,罗阳是阳春到罗定的第一关口。解放后,1952年阳春罗定两地政府商定,以大闸门为界,水流向东归阳春管辖,水流向西归罗定管理。如今,两地在罗阳圩的分界线,是一条宽1米左右的巷子,巷子一边是阳春,一边是云浮罗定。
“你这一脚踏两市哇。”河 镇罗阳村委会退休干部梁继木站在罗阳圩两市的分界线上,向记者介绍说,每遇到外来游客走过这条“分界线”,当地群众便会打趣说他们一秒钟走了两座城市。说话间,梁继木指着不远处的一家店铺,让记者留意该店铺上的属地标志即是罗定。“沿街有200多家商铺,什么都有得卖。”梁继木说,自古以来,罗阳圩商业繁华,销售各种农产品、土特产,鸡苗、鸭苗、茶叶、砂仁、中草药等都是当地的特产。此外,各地商贩会带不同的产品来圩场销售,比如阳春春城的月饼、春湾的鱼和手工竹编制品等。
罗阳圩特色美食酿豆泡。
村民在挑选手工竹编制品。
今年70岁的麦伯在罗阳圩场的一角,支了个小摊卖“罗阳茶”。摊档简易,一张小桌,摆着一撂罗阳茶。一块招牌写明“罗阳茶”,仅此而已。小桌上摆着茶壶,现泡着茶。三两老友坐在旁,他便用这茶来招呼。如遇顾客来问价,他便答:“一包半斤重的茶叶是30元。”麦伯告诉记者,他和当地的罗阳茶打了50年交道。他从20岁起,就在河㙟镇的茶场工作。如今,他的罗阳茶属于自产自销,有红茶、绿茶。当地人趁圩,口渴了总要喝上一杯罗阳茶。赶一趟圩,他一天能卖10多斤的罗阳茶。
既是趁圩,当然少不得探寻老圩味道。朱姨在罗阳圩卖的酿豆泡,当地人称“酿油罩”,是不少家乡游子惦记的本土美食。油豆腐中间挖开酿入馅料,或是鲮鱼蓉、腩肉、花生、韭菜,或是糯米、猪肉、花生、韭菜,或是瘦肉、韭菜。三种食材配方,制作出不同口味的酿豆泡,是当地群众居家饭桌上常见的美食。“逢年过节,销售高峰期一天卖八九十斤酿豆泡。”朱姨说,圩日一天销售量为四五十斤。
“新鲜的黄瓜,自家地里摘的,不打农药!”“冬瓜1元一斤,南瓜也是1元一斤。”罗阳圩上有不少果蔬摊档,兜售的都是当地村民自家种的农产品。此外,一家豆腐作坊,制作的黑豆豆腐,是店家主打的招牌产品。巴掌大小的豆腐块,1元一块。喜人的物价,随处可见的有机、健康蔬菜瓜果,引人驻足。
在当地,罗阳圩也有“老虎圩”之称。陈森标表示,罗阳圩素来兴旺,客商来自三山五海,远的有高州、电白、信宜,近的有阳春、罗定、云浮、新兴,各地客商们操着不同的方言,喊买的,喊卖的,熙熙攘攘,是远近闻名的“老虎圩”。所谓“老虎圩”还有另一说法,即是在罗阳圩市场或商店,无论进多少货都能卖得出去,都能售罄,而这说法也从侧面印证了罗阳圩的繁华和人杰地灵。
500年的光阴在古圩这里流转,档案中记载的大闸门、木屋商铺虽难在圩场再见,但商贾如云、人流如织的圩场繁荣始终未断。一代接一代人的罗阳古圩记忆,正在延续这份弥足珍贵的市井烟火气。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