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市八甲镇频频以“诗歌”出圈,记者深入走访——

诗歌小镇和它的乡村诗人
2024-08-02 10:21:13 来源:阳江日报

八甲镇的诗歌爱好者进行诗歌分享。

阳春市八甲镇频频以“诗歌”出圈,记者深入走访——

诗歌小镇和它的乡村诗人
阳江日报




八甲镇的诗歌爱好者进行诗歌分享。

“在耕作的间隙,我琢磨我的诗。”

阳春市八甲镇具有浓厚的诗歌文化氛围。在当地,各行各业都有诗歌爱好者,包括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教师、个体工商户以及田间劳作的农民……他们自发成立了田园诗社、鹅凰诗社等民间社团,积极开展诗歌创作活动。

是谁在写诗?日前,记者前往八甲镇,探访在乡镇里写诗的人,聆听他们的故事。

■ 文字/阳江日报记者 陈海涛  实习生 李健铭   ■ 图片/宋福亮

群众乐道
诗歌创作氛围浓郁

在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八甲乡村诗人创作的诗歌被党代表廖高珍带到了北京。廖高珍在广东省代表团分组讨论现场诵读乡亲们写的诗歌,借此传递八甲镇近年来发生的可喜变化。今年,八甲镇以打造“诗歌小镇”为载体,举办诗歌晚会,借此推动当地乡村文化振兴。

诗歌在八甲镇多次“亮相”,与当地深厚的诗歌底蕴有关。今年68岁的黄亚山是八甲镇一名诗歌爱好者。他先后在阳春市大坡中学、八甲镇政府任职,与文字打了半辈子交道。早在1999年,黄亚山就主编了一本《山花烂漫——阳春八甲诗选》,其中收录了46位八甲籍和在八甲工作过的作者创作的380多首诗歌。这足以说明,八甲镇的诗歌创作文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如今,八甲镇依旧活跃着两个民间诗社——田园诗社与鹅凰诗社。两个诗社还分别开办名为《田园》《鹅凰文苑》的内部刊物,登载乡村诗人们的作品,在当地广为流传。

刘传练今年69岁,是八甲镇大坡村官地坪自然村的村民,从小热爱文字。2019年6月,刘传练见村子经过美丽乡村建设迎来蜕变,心中不胜欣喜。诗兴大发的刘传练立即回家拿毛笔写了一首诗张贴在村场宣传栏上,以表其喜悦之情。后来有一天,他到八甲镇圩工作时,被朋友叫住,说他写的诗刊登在《田园》诗刊。之后,他与田园诗社结缘,并成为其中一员。

其实,刘传练写诗的种子在他20岁时便已种下。那时的他入伍当兵,在一次休假期间接到归营指令,又匆匆踏上征途。刘传练有感而发写了一首诗,登上了军营的板报。“他们还奖励了我50元。”刘传练笑着回忆说。他清楚地记得诗的内容,当场把它念了出来。正因为有这样一次被肯定的经历,刘传练退伍返乡工作后,依然会创作诗歌——写他的生活,及生活的地方。

农民与诗
琢磨诗句充实生活

田园诗社在八甲镇维稳中心3楼一个办公室设立了编辑部。这对田园诗社的创办人吴华武来说,是个喜人的变化。

2007年,吴华武退休后,定居八甲圩。因为兴趣相投,他结识了赖万贵等一群诗歌写作爱好者,并萌生了创办诗社的想法。2013年,田园诗社成立时只有3名成员,且无经费、无办公地点。吴华武他们只能自筹资金,自撰诗稿刊印《田园》。

“它来自农村,土生土长,生命力也很强。”这是吴华武在田园诗社成立十周年时,对《田园》的评价。时至今日,《田园》一共印发了209期,期间从未停更。田园诗社更是发展了60多名成员。这对他们来说实属不易。

“写诗是记录时代的一种方式,也可以陶冶情操。”吴华武退休后认真研究诗歌,虽然已82岁高龄,但他一如既往地热爱诗歌。聊起诗歌创作,他思维活跃、逻辑清晰,对诗歌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乐于将自己所学与诗友们分享交流。

56岁的黄龙现在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36年前,他是紧随时代潮流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在广州、东莞等地当过建筑工人,进过工厂流水线。2021年,他结束外地务工的生活,返回八甲定居。“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也是黄龙的真实写照。

黄龙爱看书。在珠三角打工时,他常到旧书摊和书店逛逛,买点书回去看。他也爱写,当时写散文,不写诗。他有三个笔记本,密密麻麻写满了他的思绪。回到家乡后,他做回老实本分的农民,在家耕田。

同村的好友知他爱好写作,向他说起田园诗社。黄龙加入田园诗社,慢慢接触诗歌。他开始频繁地往吴华武家里跑,向吴华武学习平仄、韵律等诗歌创作知识。吴华武说起黄龙时赞不绝口,称他勤奋好学。

“在耕作的间隙,我会琢磨我的诗。”黄龙乐于把所思所想化作诗句。黄龙更想通过自身的学习,给他的儿孙做个榜样。黄龙说,读书可以让人内心静下来,用积极的心态去应对事情。每天晚上辅导孙子做作业时,黄龙也在学习写诗。在黄龙看来,这是一幅很美的画面。“他做他的作业,我想我的诗。”黄龙说,孙子时常会夸他学习认真。

黄龙在写诗的日子里,充实地生活。

以诗传情
敏感捕捉生活意趣

采访当天,记者一行驱车前往位于八甲镇俄颈村的鹅凰茶园。一路上,群山环抱,云雾缭绕,似乎在为此行备下诗意。茶园的小院处,藏着鹅凰诗社的创作生活基地。

鹅凰诗社成立于2018年,现注册社员120多人,其中一半为八甲本土诗人。他们创办了集诗词、散文、书画为一体的综合月刊《鹅凰文苑》,用于登载社员们写的诗稿。

鹅凰诗社社长杨清泰今年75岁,退休后,他到各处旅游饱览祖国山河风光。每遇一景一物一人,每有所感所思所想,他便会写诗记录。“让心灵生活在云端。”杨清泰聊起写诗的缘由时说,他写诗是为了抒发心中的情感,记录思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而且通过诗歌与他人分享生活,也是一种乐趣所在。杨清泰的诗更倾向于含蓄而非直白的表达。

黄亚山在鹅凰诗社担任顾问。作为土生土长的八甲人,黄亚山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热爱。八甲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他都了如指掌。由于他长期从事文字工作,常常写作记录八甲的人和事。2015年,他把自己多年来所写的散文、诗歌和纪实文章,结集成一本作品集,名为《文途足印》。其中,《八甲风光奇景(二首)》《游阳春山水》《八甲“瑶池”——仙家垌水库》《八甲美景醉游人》等诗篇,无不表达他对家乡自然风光的赞叹。“这本作品集未印刷出版,是自娱自乐之作。”黄亚山说,也是对自己从文之路的总结。

“诗人的心是寂寞的,但不代表性格不开朗活泼。”王秋菊是八甲镇一名幼儿园教师,她说自己性格比较感性,常会在微信朋友圈发一些短句表达心境,后来在诗友前辈的指导下,开始琢磨着写现代诗。她在《鹅凰文苑》以叶之秋的笔名发表诗作,以诗记录生活场景和她的心灵感悟。在她看来,文字给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间,承载着心绪畅游。

诗歌,成为他们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记者手记
诗歌让他们内心充盈

“当一个人在思考时,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农民诗人黄龙说,诗歌让他的内心充盈而安定。采访中他提到,由于长期在外务工,他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长期“缺席”,对此他一直心怀愧疚。如今,他返回家乡,也想用另一种方式补偿他的孩子,即全力照顾和陪伴好孙儿。同时,他也想让孩子们看到,生活中的许多困难都可以积极的方法去应对。“这是我从读书中学到的。”黄龙说。

记者与田园诗社、鹅凰诗社的乡村诗人们会面采访时,一开始各人都略显拘谨。聊起诗歌创作,他们的话闸子立即打开。他们对诗歌的热爱,自信而坚定。他们每个人都会为一个词、一句诗的灵感而惊喜,甚至半夜想到一个词,会为此翻身起来记录。82岁的吴华武至今依然会为“灵感”激动,他们都十分珍惜从脑海中闪现的每一句诗。

“你不记下来,很快就会忘记。”黄亚山笑着说,他经常从床上爬起来记录一闪而过的念头。采访中,乡村诗人们对这一共同的习惯心照不宣。他们真诚地喜欢着写诗这件事。

写诗的人是谁?在记者看来,是为生活而歌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