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市合水镇竹器产业“走出去”线上线下开拓市场:该镇的宜顺工艺编织厂借助贸易发展“东风”,瞄准国外工艺品市场,由单一的竹编工艺向草编、藤编、皮编等多种原料混合编织转型。当前,竹器产品推陈出新,竹器产品市场正依托环保趋势、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加速向规模化、高端化、国际化方向转型。我市竹器企业应当抓住这个机遇。
阳江竹器承载着浓厚的乡土记忆与非遗技艺,从日常用具到文化符号,其故事交织着匠人坚守与时代变迁。江城区中洲街道碧桥村因耕地稀少,建村200多年来,村民以竹编为生。村里70多岁的老人叶任坚守竹编60余年,一只箩筐需经历刮青、开竹、编绞等复杂工序,老人用剑门拉篾、打箩刀紧条的技艺,编制出一个个竹器精品。在阳东区塘坪镇清水塘村,陈昭硕家族四代传承竹器制作技艺,62岁的陈昭硕与32岁的儿子陈大成共同守护百年作坊。他们制作的竹椅需经历开料精准、烤竹定弧、榫卯拼接等十余道工序,每张椅子需耗时4小时完成。陈大成返乡后通过电商拓宽销路,如今日销竹椅50余张,年收入达60万元,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阳春市春湾镇60多岁的张兴兰经营竹器店半世纪,其子梁辉返乡后尝试改良工艺,为竹篮添加纺织条底座,赋予传统物件现代审美。年轻一代用网络连接传统与现代,而老人们手中的篾刀,仍在刻写着漠阳江畔的竹韵春秋。
在国内外市场,竹器传统领域,如竹家具、竹建材、竹工艺品仍是主流,手工竹器市场仍保留凉背兜、竹床、竹屏风等传统品类,兼具实用性与文化价值。在新兴方向,竹吸管、竹纤维餐盒等“代塑”产品快速发展,竹材在生态修复、包装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占比提升。
阳江竹器走文化赋能、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国际化转型路径是必然的趋势。
首先是文化赋能。借鉴西双版纳竹器“古今交融”经验,开发符合现代审美的竹制家居、文创产品,引入竹建筑工坊的环保设计理念。依托博览馆建立标准化工艺数据库,推动工具改良与生产效率提升。延伸“竹器+旅游”链条,在高流河墟增设DIY体验区,联动江城区三江岛露营集市打造竹艺主题旅游路线。发展研学经济,结合漠阳江水环境治理项目,开发竹生态教育课程。注册地理标志商标,通过“阳江海陵岛”旅游流量导客,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展销平台。
其次是规模化转型。整合资源与技术升级,产业集群建设,阳江竹器企业可以通过整合竹器产业链资源,推动企业集聚发展。例如,合水镇竹器产业依托分散加工模式带动周边7个镇1600余人就业,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这是一个规模化实践开端。政策端进一步支持建设小微园区和专业竹加工园区,促进上下游产能合作与原料集采。数字化生产赋能,结合阳江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规划,竹器企业引入智能化装备和技术改造项目,提升原料利用率与生产效率,逐步实现降本增效。
此外,还需高端化升级。创新驱动与工艺革新,技术创新与标准化,有关部门牵头成立竹产业机械设备研究所,研发机械化采伐、竹材集运等设备,降低加工复杂度。同时,探索竹标准材交易市场,建立原材料分级标准,推动竹制品向高附加值方向延伸。产品抓住市场需求,更新迭代,竹器企业融合现代审美与传统工艺,开发竹纤维餐盒、竹编收纳箱等兼具功能性与艺术性的产品,并通过工业设计大赛提升创新能力,契合绿色消费趋势。
最后是国际化拓展。市场多元化与品牌出海,通过广交会等国际平台展示产品,阳江竹器企业应当将市场重心转向欧美,开发定制化竹家具等高单价品类,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线上外贸平台助力品牌曝光,借鉴阳江刀剪产业“品牌出海”经验(年出口130多个国家),竹器产业强化跨境电商生态建设,结合文旅融合推广“海丝文化”特色竹工艺品。政策端支持企业参与国际设计赛事,提升品牌国际认可度。线上线下联动宣传竹制品环保属性,举办展销活动推介区域品牌,推动“流量”转化为实际订单。阳江竹器产业只有通过技术迭代、市场多元化和政策赋能,才能实现从传统手工业向现代化产业集群的跨越,在全球绿色经济浪潮中占据先机。
(作者单位: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