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肃陇南一老师在教学《京剧趣谈》的公开课上,给学生们表演戏曲“变脸”的视频迅速走红网络。视频中,老师手舞足蹈,熟练地展示着京剧绝活,学生们掌声不断。老师通过生动的表演,让学生身临其境般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可谓用心良苦。然而,也有不少网友质疑:这种过于注重表演形式的公开课,是否会偏离教学本质,沦为华而不实的“表演课”?
教育,承载着培育时代新人、传承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之重任。诚然,《京剧趣谈》这种形式有其可取之处。但是,也有一些公开课过于花哨,哗众取宠、流于形式,学生只看了热闹,真正的知识没有学到。
公开课,作为教育教学领域的一扇展示之窗,理应发挥积极的示范、交流与引领作用。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场景中,一些教师为了博人眼球,引起评委好感,在公开课设计上确实存在“头重脚轻”“舍本逐末”的问题,偏离了教育的本真亟待引起重视与反思。
公开课,其设立初衷本是为教师搭建交流展示平台,促进教学经验分享,推动教育质量提升。可是部分公开课却变了味,异化为热热闹闹的表演:有美术老师为了讲解中国传统水墨画,现场挥毫泼墨;有音乐老师在教授古典音乐时,身着华丽的古装,弹奏多种乐器进行表演;有语文老师在讲解古诗词时,将课堂布置成古代园林场景,并身着汉服,扮演古人吟诗作画……一堂课下来,学生们大部分时间都作为观众欣赏教师花样百出的表演,眼睛是满足了,可真正留给自己自主思考和实践的时间却寥寥无几。
讲台不等于舞台。讲台是启迪智慧、滋养心灵的神圣殿堂,舞台上的主演是教师,而讲台下的主角是学生。当教师们将精力倾注于教学设计的奇巧、教学手段的花哨上,往往就容易忽视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与学生需求的精准把握。很多时候学生看似积极参与,实则只是“配合表演”,思维未得到真正启发,知识未能有效落实。
公开课沦为“表演课”,其根源之一,是功利主义作祟。当前,公开课与教师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学校声誉等因素紧密挂钩,上不好公开课,就意味着教师的职业生涯无法得到进一步发展,继而也影响着教师的薪资待遇。在这样的压力下,大部分教师不得不重视公开课,并将公开课视为职场晋升的“敲门砖”。此外,评价机制的不完善,片面注重外在形式与轰动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不良风气。
教育的目的是传道授业解惑,不是表演看热闹,部分哗众取宠的公开课不仅违背教育本质,更误导教学方向,使教育流于表面,师生俱疲。公开课应回归教育初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教学实效。教师应当潜心钻研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激发学生探索欲与创造力。同时,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完善评价体系,重内涵、轻形式,以科学合理的标准引导公开课健康发展,让公开课真正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加油站”!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