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裹粽 梁文栋 摄
又是蝉鸣荔熟时,快到吃粽子的端午节了。
粽子,阳江人叫“裹粽”或“火粽”,两个叫法我以为“裹粽”才合理一点,因为它是用叶子“裹”成的,“火”是“裹”的变音。
像中秋节的月饼,裹粽是端午特有的节日食品。过了端午节给别人送裹粽,人家会说“裹粽大条无应节”,意为准备得再好,赶不上需要,也是白费。
阳江的粽子分白裹粽和灰裹粽两种。
白裹粽主要原料为糯米,配以蛋仁、猪肉、虾米、绿豆(去皮)等作馅。猪肉则先要粘上些小五香粉后,用蛤蒌或红蓝(二者都是植物叶子)卷好。把这些馅放在糯米之中,然后用白叶(一种植物叶子)裹好,用水草或笳带(笳,白话叫朗古,一种植物。以笳叶撕成带状,晒干可当扎带)缚成立体三面都是三角形的小包裹,这就是裹粽。包裹粽时,主妇会把剩下所有的原料包成一条大大的裹粽,叫“裹粽头”,要两三个人才吃得完。裹粽包好后放进清水,煮到开米,便成为带绿叶清香的裹粽。
各地风俗不同。阳西有的地方裹粽扎成条状。溪头有鳝粽,馅为海鳝。新墟有坡鳝粽,馅为蛇段。
阳江裹粽最有特色的是灰裹粽。灰裹粽主要原料也是糯米,虽没馅,但制作比白裹粽复杂得多。
首先是选米。灰裹粽的糯米要细心挑选,把掺杂的黏米挑出来。因为两种米煮熟时间不同,黏米就有“生米”现象,影响口感。家庭主妇在节前几天就细心“拣米”。纯糯米制作出来的灰裹粽,基本看不出米粒,是浑然一体的糕状。
然后是制灰水。先用水把草木灰弄湿,搅成浆状。在筲箕底下铺好一层白叶,在叶面上把湿透了的草木灰做成盆状,民间叫“灰兜”。往灰兜里注水,就会慢慢滴漏下来,这就是灰水。草木灰一般用豆秸烧的灰。最好是针仔簕(东风骨)烧的灰,带清凉口感。现在多用枧水或槐花水代替了。扎带也改成棉线了。
最后才进入包裹粽程序。用灰水把糯米浸泡至泛黄,再用白叶包裹粽,制作方法和白裹粽一样,不同的是灰裹粽中心还要用一根火柴棍大的苏木(一种中药)做馅,打开时可见红心状,拜神时好看。
两种裹粽各有特色:白裹粽香腻,灰裹粽清凉。
农村孩子把灰裹粽捶烂,放在竹竿顶上,听见什么地方有蝉鸣,走过去,一粘一个准。
当年没有冰箱,把刚煮熟的裹粽放进陶缸里,再填满草木灰,可储存几个月。
新中国成立前,阳江城的裹粽以西门濑水上居民张水生的出名。他摇着小艇,沿河叫卖,成为当年河堤一道风景线。城乡居民带着儿女去看龙舟大赛时,都会往孩子脖子上挂两条裹粽作为午餐。“裹粽挂颈看龙船”是不少老阳江人孩提时代美好的回忆。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