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岸渔港话沧桑

□ 刘再扬

2025-02-09 09:27:50 来源:阳江日报

探寻渔港的前世今生

对岸渔港话沧桑

□ 刘再扬

阳江日报

昔日涌口里,今日对岸渔港。 袁荣泽 摄

对岸渔港是阳江七大渔港之一,渔产资源丰富,距市区约10公里,生猛的海鲜每天吸引大批市民前来购买。近日,应对岸渔村一班老渔人的邀请,记者深入当地,探寻渔港的前世今生。

冬日的早上,晨曦初破,在水天交汇之际,渔港静静地躺在岁月的怀抱里,仿佛是历史长河中一枚被时光雕琢的贝壳,渔港里每一道水纹镌刻着过往的风雨与辉煌。海风带着几分咸湿,轻轻拂过斑驳的船舷,呢喃着那些被浪花淘尽却又生生不息的故事。船上的渔网在阳光下缓缓展开,不仅捕捉着海中的馈赠,似乎也在打捞着往昔的记忆,让每一个踏入这片土地的旅人,都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倾听来自渔港深处的沧桑低语。

◎ 对岸村名来历与“竹排地”

悠悠漠阳江,行至下游末端时,分出东河和西河两大支流,最后汇入北津港注入南海,两大支流中间形成一个孤岛。对岸村老一辈人说,从前涨潮时,孤岛的东南方受浸后留下三个土墩,形似古堡。后来地理变迁,退潮后在土墩之间出现一小河涌,形成河东一堡,河西两堡。每当涨潮,常有一对大雁在河西两堡上空翱翔并发出鸣叫声,这对雁每次出现在这一区域,总是成双成对,从不单飞。阳江话中,“雁”与“岸”同音,人们把河西两堡称为“对岸”,河东一堡称为“岸东”,这便是对岸村名的来历。因此,以前人们也称对岸村为“不单飞村”。

对岸地名的由来,当地还有一个说法。从前河西(对岸)人到河东(岸东)去,有人问是哪里人?答者指着河对岸说,对岸人。

记者在对岸村先锋港口大道旁看到,这里仍然有一个小渔港,停泊着10多艘小渔船,小渔港有河涌连着数百米远的对岸渔港。

站在对岸村原村委会楼前,年近七旬的对岸村民曾带珍指着对岸水产品加工厂和容姐便利店等说,20世纪60年代,这个地方是个埗头,渔船很多,今曾氏宗祠一带是对岸水产站。村中老人说,以前码头这片地方到如今的对岸渔港一带,统称为“竹排地”。

竹排地记录着对岸人不屈的创业史。村里老一辈人说,明成化年间(1465—1487),开始有附近村落的渔民撑竹排到这个岛“做小海”(通常指利用退潮的时间在近海采捞海产品)。由于渔产丰富,撑竹排“做小海”的人越来越多,竹排排满此地,人们将之称为竹排地。后来由于漠阳江泥沙逐年淤积,这个孤岛面积逐年向海扩展。1545年前后,开始有人进岛搭棚寮,先是东堡程、敖两姓,后有曾、林、梁、洪、郑、陈姓群众,分别从附近村庄或其他地方迁来,逐渐形成了对岸村。来这里居住的人们以竹排、扒跳仔(一种仅载一人和渔网,不到两米长的小船)等打鱼为生。

后来,村民为改造自然,围海造田,孤岛成为今天的金朗岛,岛上有对岸、大朗等6个行政村。对岸村地处漠阳江和那龙河出海口,地理位置优越。

◎ 发展渔业生产有“秘密武器”


风貌改造后的对岸渔港。 刘再扬 摄

今年79岁的原对岸渔村渔船机械安装兼维修员郑先安,是阳江一中1966届高中毕业生,返乡后为对岸渔船机械化立下汗马功劳,熟悉渔村历史文化。他说,清朝以后,对岸开始有帆船,但这些帆船掌握在村中几个大财主手上,他们配备渔船和网具,雇请渔民到船上工作。在长期的捕鱼实践中,对岸渔村涌现出一批批优秀渔民大工。渔民大工现在叫船长,是船中最高指挥者。以前对岸渔村的大围罟大工,是渔村中20至30艘渔船的总指挥。大工需要具备航海技能和多种捕捞技术,能进行设备维护,可以观天象,并具备良好的团队管理能力。

民国时期,对岸渔村组织二三十艘船以大围罟形式出海捕鱼。那时的渔网用麻丝打线织成。大围罟大工有郑常泽、郑常怡、郑常桥、郑绍球、林德业等人。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对岸渔村的大围罟用上了现代渔网,捕鱼产量显著提高。对岸村成为著名的渔村。

那时天气预报没有今天发达,多年出海捕鱼实践,对岸渔民大工洪友开练就了通过夜看天象,再决定是否出海的本领,获得了渔民的认可。

一般是凌晨1时30分左右,洪友开起床看天象,根据天象颜色、海水洋流等的情况,判定当日天气能否出海。如可以出海,凌晨3时,其弟洪友道则用海螺吹号。渔民听到号角声,起床做饭,4时集中在小河涌边上船,然后出海捕鱼。洪友开经常到东平、大澳和沙堤等地捕鱼,当地的渔民常向他请教看天象之事,他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深受渔民的好评。

渔村中的郑绍麟、洪友开、郑常顺、洪友道、林德池、林金水等渔民大工,通过观察海水中淹没的礁石动静,也能发现该空隙处聚集的鱼,被誉为捕鱼高手。

“有一次,海上突发风暴,大工发挥作用,帮大家躲过了灾难。”郑先安回忆,1961年晚秋,一场特大暴风雨袭击南海,正在海上作业的几十对对岸索罟船及大围罟船来不及返航,渔船随大风漂流,十分危险。大工洪友开等人沉着指挥渔民应对,与大家一起将各船的桅杆放下横扎在船头,再将船上的被子全部用花生油浸湿放在各自渔船两边,减缓海浪的撞击,从而避免倾覆。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没有一艘渔船沉没,船上人员全部生还,奇迹般避免了一场非常严重的灾难。同是遭遇这一场特大暴风雨,其他地方有些渔船损失惨重。

◎ 同心协力建设改造渔港

20世纪50年代,为了改变对岸渔村的落后面貌,村党组织带领干部群众,在曾氏宗祠埗头至梁氏大榕树埗头建设对岸河堤路,让渔民捕鱼回家方便上落。通过建设抽水站灌溉农田,筑堤围防范咸水侵袭,提高了水稻产量。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对岸渔村将海洋捕捞作业船分为押虾船、索罟船、大围罟、白鲳船等。创造了一次捕获赤鱼500多担、一次捕获头鲈鱼400多担、捕获的大黄花鱼4艘船都装不下等纪录,群众生活逐步改善。

1972年,鉴于对岸渔村特殊地理位置,阳江县委将在沙扒做出突出成绩的沙扒公社书记苏宽调任对岸大队党支部书记。在那时,公社书记转任大队书记是很罕见的。“苏书记带上简单行装上任后,一心扑在工作上。了解到对岸临近出海口,常受台风海潮侵袭的困扰,他带领干部群众围海造田,加固堤围。”郑先安回忆,苏宽带领村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以生产队为单位划分地段,全村男女齐劳动。苏书记赤膊上阵,与群众一起担泥围海造田,筑牢堤围,扩大了村场,增加了农田和渔围面积。

在当时,对岸用水是个大难题。苏宽发动群众集资购买了两台抽水机,安装在滘子桥沿水渠输送水到对岸,初步解决对岸冬天用水难题。当时对岸大队经济很困难,晩上开会连买煤油的钱都没有。苏宽又采用集资的办法,建造了两艘120马力的30吨机船搞运输,增加了集体收入。

1975年,广东省水产厅办公室主任刘渊到对岸大队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他深入调研,针对对岸存在的阻碍生产发展的难题,提出了多种解决办法。刘渊和大队党支部成员一起,带领群众开挖建设新冲尾水闸及渠道,引漠阳江淡水直通公庙河,既灌溉两边的田垌,又解决群众吃水难题。他还牵头向县里申请到一笔防涝资金,用于建设双山水闸,从此不用担心海水倒灌村庄。

1977年,已经回省水产厅工作的刘渊仍然心系对岸。得知香港兴伟公司有意以补偿贸易的方式投资广东省捕虾船时,他要求对岸大队立即将对岸渔港的年捕虾产量、捕虾船数、捕虾作业海域等优势写成材料上报,请求省里将该项目放在阳江县。

郑先安回忆,几经努力,这个项目分配给对岸、东平、溪头三个渔港,每个渔港分到11艘捕虾船建造资金。此前,对岸渔船多为木帆船,郑先安参与了对岸渔港新建造的木质120匹马力捕虾船的机械安装工作。1979年,对岸11艘捕虾船全部建成投产,隆隆的机声打破了渔村宁静,对岸渔港鱼虾产量由此大增,经济效益上了新台阶。“捕虾船马力大,速度快,对岸人称为‘大头猛’。从那以后,对岸渔港掀起了大小渔船改装和建造机船的热潮,捕捞量大增。”郑先安说,港方出资为阳江三个渔港建机械化捕虾船,三个渔港捕得的海虾全部被港方收购,既解决了渔港无钱建机械化捕虾船的难题,也解决了海产品销路问题,补偿贸易是双赢贸易。

1980年,对岸渔村拥有大马力渔船、小马力渔船、帆船等共360多艘。对岸的小河涌已无法容纳大马力渔船停放,只能停靠于外港。为了更好地发展对岸渔业,1986年,对岸渔管区提出在涌口里建设对岸新渔港的设想。省水产厅派出工作组到渔村核实情况后,把对岸列入省二类渔港建设规划。1995年,对岸渔港经省政府批准正式立项。1997年,对岸渔港第一期开挖港池10万平方米,建成对岸渔港,为当地渔业生产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现代渔村书写新画卷

到20世纪80年代初,对岸渔村先后建成了新冲尾水闸、大楼围水闸、相书角水闸、双山水闸。这些水闸的建成,对贯通村内村外、围内围外各河道,构建流通水网,促进排涝灌溉等起了很大作用。

“苏宽在对岸任职三年半,刘渊任职不到两年,他们为对岸渔村干成了很多实事,奠定了发展基础。”郑先安说,目前,对岸渔村拥有大马力(500匹以上)渔船90艘,其中包括63艘1000匹马力以上钢质渔船。

走在对岸渔村先锋港口大道,经过风貌改造的栋栋楼房焕发勃勃生机。村民们说,这一带以前是海,后来变成滩涂,对岸人将之改造成陆地,建设现代新渔村。

在对岸渔村洲仔围,堤围内连片的渔围仿佛一幅生动的渔业画卷。村干部说,目前对岸渔村有渔围2500多亩,在广东景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带动下,大力发展养殖南美白虾、红树林膏蟹、马友等中高档海产品。同时,在对岸洲仔围建成了以发展休闲渔业为主的“广东省休闲垂钓基地”“广东省钓鱼协会比赛基地”,基地水质和设施已达国家标准,并多次举行省级垂钓大赛。

历经岁月沧桑,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美丽对岸,正向我们阔步走来。

链 接
对岸曾是“小香港”


原对岸水产站和对岸渔村先锋港口大道,曾经繁荣热闹。 刘再扬 摄

“改革开放后,对岸村经济发展很快,饮食业发达,商品丰富。阳江城不少居民都到那里消费。”住在阳江老城区的七旬市民郑伯说。

林其定至今仍在对岸渔村经营着一间酒店。他回忆说,1980年,对岸村人口已逾9000人,村里有电影院、戏院、粤剧团、食品站、水产站、碾米厂、供销社、信用社等。晚上村民自编自演粤剧选段和生活小品,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渔民归航后捕获的鱼虾等海产在对岸市场出售,邻近多个村落的群众,均前往对岸市场采购日常所需。那时,改革开放之风劲吹,港澳地区流进来花花绿绿的时尚服装和收录机、手表等,在对岸都能找到,洋气十足。对岸酒店、对岸饭店、杏全大排档等16家大排档通宵营业,夜色下灯火通明,收录机播放着港台歌曲,食客满座。村里20多个猪肉摊位日销量达3000斤,市场旁边外地菜摊排列长达400米,交易络绎不绝。这段时期,对岸村人山人海,市场繁荣。至2000年,外界都有人称对岸为“小香港”。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