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雅风流照漠海

——阳江明朝进士李天培传略

2024-09-20 10:03:24 来源:阳江日报

——阳江明朝进士李天培传略

文雅风流照漠海

——阳江明朝进士李天培传略

阳江日报
□ 陈计会
链接

李天培,字承之,资性颖异,幼善诗文。万历甲午以贡补太学生,庚子领乡荐,成甲辰进士。初授承天府推官,有平反功,寻视篆沔阳,多惠政。后改处州,两校棘围,得士甚著,刘惟忠、杨嗣昌皆门下士也。秩满,升南京工部主事,督理芦政。越二年甲寅,以艰归,读礼过哀,未服阙而逝,年仅五十,未竟其施,时论惜之。居恒雅,课其弟,笃于友。于增邑中之胜,如顿砵、文笔二塔,皆其捐资所造也。卒之明年,邑人思之,公举以祀。天培工赋咏,孙侯廷铎称其诗在七子伯仲之间,非近今所及。

——清康熙二十年《阳江县志》卷三

清康熙二十年《阳江县志》卷三记载李天培事略


阳江城里上辈人都知道,在城内南门街北端,靠近南恩路入口处,有一座岿然耸立的石牌坊。这是为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及第、后任南京工部主事的李天培而建的。彼时石坊坚固精好。

据《阳江县志》(2000年版)介绍,该牌坊坐南向北,是一座门楼式三门四柱的建筑。整个牌坊用花岗岩石块砌成,通高八米,宽六米。牌楼顶部为石雕屋檐覆盖,四柱为方形花岗岩石柱,柱础上面两侧,砌以抱鼓石装饰。主楼上前方中部浮雕一小石牌,牌中竖写阳刻“圣旨”两字。檐下横匾石板,正面中部阳刻楷书“进士”两字,每字二尺见方。右边署“南京工部主事李天培”,左边署“明万历三十三年立”,四边饰以水纹图案等纹饰。上世纪七十年代,被作为“四旧”拆毁。如果不是县志记载有误,那有可能是牌坊重修过,但还是写初建时间。因为万历三十三年,李天培还未当工部主事。

进士坊 (资料图)


◎鼍城俊彦

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三月,一个特大喜讯从京城传来,阳江举子李天培高中进士,并且是当年肇庆府唯一一个中进士的人,整个阳江城都轰动了。这是距刘竑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中进士之后近百年来,阳江又一个进士!县官与众乡绅商议,在南门街建立一个进士牌坊,以示表彰。

李天培(1566-1616),阳江城内南门街人,自幼天资聪颖,吟诗作对,名闻乡里。万历甲午(二十二年,1594)李天培以拔贡补太学生。太学是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系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太学生主要从省、府、州、县学生员中选拔,亦有通过捐纳而得者。入监就学者有贡生、监生之分,但统称为国子监生。《明史·选举志》称“选贡多英材”。李天培是以选贡的方式进入当时国家最高学府读书的。

在这样最好的环境里学习,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李天培的学业进步神速。六年之后,也即万历庚子(二十八年,1600),他考中举人。又过了四年,万历甲辰(三十二年,1604)他高中进士。甲辰杨守勤榜,广东十三人中进士,其中广州府九人、南雄府二人、琼州府一人,肇庆府(领一州八县)仅李天培一人中进士,殊为难得!

◎履职有为

重建敬一亭碑颂(清雍正十一年《处州府志》卷十八)

1604年,李天培初授官为承天府推官。明嘉靖十年升安陆州置承天府,治钟祥县(今湖北钟祥市),辖钟祥、京山、竟陵(今湖北天门)、潜江、当阳五县及荆门、沔阳(今湖北仙桃)二州,是中国四大天府之一。推官是府的佐贰官,正七品,掌理刑名、赞计典。相当于现在地方中级法院院长兼审计局局长。

李天培在承天府任职期间察狱明正,平反冤案,深受地方百姓爱戴。不久,他视察承天府属下的沔阳州,恰逢沔阳遭遇洪水。李天培及时向上级反映赈济,但赈济也只是解一时之困,沔阳所处地理位置常常洪涝,只有修筑围堤,才能解永久之苦。他征得有司同意修筑围堤,为群众所嘉许。堤成之日,当地文人、翰林学士费尚伊作文《郡倅石公督修江堤记》称:“适郡相南海李公视州篆,移文乞赈,得谷若干石,给散有期矣……李公讳天培,粤之阳江人……劳绩与石公埒。”(《费太史市隐园选集》卷之十九)

李天培后改任处州推官。其时处州府辖丽水、松阳、缙云、青田、遂昌、庆元、宣平、云和、龙泉、景宁十县,治丽水县(今丽水市)。《阳江县志》(康熙二十年)称:“后改处州,两校棘围,得士甚著,刘惟忠、杨嗣昌皆门下士也。”考刘惟忠和杨嗣昌分别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和三十八年(1610)中进士,那么李天培也是这段时间在处州任推官。期间两次抽去参加组织考试。刘惟忠、杨嗣昌两位著名进士皆出自李天培的门下。刘惟忠后任御史,杨嗣昌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李天培在处州任职时,见到代表学校礼仪的敬一亭碑荒废败坏,遂捐资重修。明朝李鋕(缙云人,万历二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兼署都察院事。他任广东参政时曾为阳江作《重修借山书院记》一文。)在《重修敬一亭碑颂》里称:“太始李公,为世瑚琏,试节兴都,羹墙文愿……目击废亭,攒眉咋舌。敬一谓何,淋漓片碣。亟捐公资,举兹旷缺……李公讳天培,字承之,广东肇庆府阳江人,登甲辰科进士。万历辛亥九月吉旦立。”(光绪《处州府志》卷之十八)。万历辛亥(三十九年,1611),敬一碑亭重修落成。“敬一箴”是明代嘉靖五年至六年(1526至1527)明世宗朱厚熜为教化天下,宣扬儒学而作,并颁行各地,立石孔庙(又称学宫)。可见作为虔诚的儒家信徒,李天培对此是颇为重视的。

李天培在处州任职期满后,万历壬子(四十年,1612)升任南京工部主事。明清时期,随着江南地区的芦洲开垦,社会经济效益明显,政府为增加赋税收入,遂加强对芦洲的管理,设立芦政。明代芦洲丈量归户部布政司,芦课征收则归工部芦政司管辖。万历四十二年十月十五日,时任南京工部尚书丁宾在《地方灾伤乞酌量蠲免疏》里称:“(万历)三十六年(1608)、四十一年(1613)又遇水灾,该主事朱一鹗、李天培查议,量免田课五分。今年水灾又甚于往岁,殊为可悯。”(《丁清惠公遗集》卷之三,见“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044”)由此可知,李天培任职芦政司的主事,万历四十一年在职。《阳江县志》(康熙二十年)载:“越二年甲寅(四十二年,1614),以艰归,读礼过哀,未服阙而逝,年仅五十,未竟其施,时论惜之。”由此推断,李天培任职工部芦政司主事的时间是1613和1614这两年。而进士牌坊上写“明万历三十三年立,南京工部进士李天培”有误。李天培年仅五十岁,因父母去世过度悲伤而逝,殊为可惜!丁艰未服阙,也即未过三年,若作两年算,他去世时五十岁,可推出他的生卒时间大致为:1566年—1616年。

◎严课子弟

《万历三十二年进士登科录》记载:“李天培,贯广东肇庆府阳江县,民籍。治《书经》,字承之,行一,年二十八岁,八月初五日生。曾祖贤,省祭官;祖鉴;父联芳,儒官。前母何氏,母杨氏,慈侍下。弟天厚、天造、天材。娶沙氏。广东乡试第十六名,会试第一百三十二名。”如果按此处记载,李天培万历三十二年(1604)中进士时是28岁,那么他生于1576年,比此前1566年轻十岁。他50岁离世的话,是在1626年。这与《阳江县志》他的生平记载“越二年甲寅(四十二年,1614),以艰归,读礼过哀,未服阙而逝,年仅五十”相矛盾。上面考证他任职履历没矛盾。证明《万历三十二年进士登科录》记载有误。李天培应是三十八岁中进士,不是二十八岁。

李天培的父亲李联芳是“儒官”,指掌管学务的官员或官学教师。李天培能成才与他父亲的重视培养分不开,也与他自己的勤奋好学分不开。

李天培不只自己勤奋好学,也教育辅导两个弟弟刻苦力学。志称其“居恒雅课其弟,笃于友”。当时阳江城还有一个与李天培俱以经学著名的人叫陈登云。陈登云是明户部主事陈衡后人,自幼颖敏,精通《尚书》。李天培中进士后,离开阳江,他叮嘱子弟跟陈登云认真学习。后来他的两个弟弟及侄子俱成材。《阳江县志》(康熙二十年)卷之三《人物 名贤》载:

李天材,字太行,天培之弟也。崇祯二年(1629),由国学任浙江龙游簿。息讼兴行,视民如子,每以孝友姻睦化导之,政声日著,民称真父母。抱疾而归,垂训子弟,以勤、俭、节、戒四箴勒于庭。

李天毓,字睟之,天培之弟也。幼失怙,遵母氏训,勤苦力学。蚤岁食饩黉序,十载棘闱,三举德行,前后县公皆爱重之。生平孝亲课子,严气正性,为后学所矜式。江邑月旦翕然称之。明经上枝、上桂,文学上馨,皆其子也。

明万历甲辰科殿试金榜进士题名碑录载入李天培

李天培进士登科录(《万历三十二年进士登科录》)

◎造福乡梓

漠阳江从云雾大山发源,奔腾而来,在阳江城南郊冲积一片开阔的平原。在这片平原之间有两座山,遥遥相对。城东南方三里处的山叫文笔山,城西南方二里处的山叫顿砵山。万历年间,李天培捐资分别在这两座山上建塔,以增邑胜。

顿砵山在漠阳江西岸,对岸为石觉寺。案山如砵,故曰顿砵。该塔是一座砖石结构的七层方塔。因年久失修,1952年塔废。

文笔山(即岗背岭),志称:“圆椒甚锐。明万历间,邑人工部李天培垒石以增之。康熙年间,知县孙廷铎拆去。”康熙五十七年(1718)重修。

岗背塔,矗立如笔,又名文笔塔,是一座笔峰圆形光塔。据《阳江县志》(2000年版)介绍,全塔残高约11.5米,直径7米。顶部有一通南北的长方形孔道,高50厘米,宽约40厘米,长约40厘米。砖灰结构,塔身内层为未烧透而带红色的砖用蚬壳灰构筑。塔身外表均以蚬壳灰涂饰,塔心内部十字砖架,直到塔尖顶。这是一座无层位的别具一格的空心塔。1986年列为阳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该塔由于历经沧桑,风雨侵蚀,东南部分已崩毁,仅剩西北部分,亟待维修。

岗背塔现状。陈计会 摄


◎雅调流芳

李天培诗文俱佳,可惜没有集子传世。我们现在看到他的十几首诗歌,是保留在县志里的。这得益于他的侄子李上馨好好珍藏,在清朝孙廷铎任阳江县令修阳江县志时取出,由孙编入县志。


夏日同王彭伯游何司寇采芳园四首

其一

司寇风流甚,园开涢水阳。

亭亭松竹翠,处处芰荷香。

避暑情偏适,携尊意更狂。

剧谈殊未倦,乘兴棹西塘。

其二

何处平原饮,尚书别墅居。

画楼高隐树,曲径浅浮鱼。

暑气来方淡,凉风迥自除。

坐移右磴上,流水印方诸。

其三

窈窕藤萝巷,山花照眼鲜。

石栏横涧外,青舫椅溪边。

濂洛高贤地,蓬莱小洞天。

新知逢莫逆,忍不醉尊前。

其四

胜地闻名旧,今来始一过。

江天飞白鸟,石壁长青萝。

晚照穿林透,斜风入径多。

夜深凉月上,把酒兴婆娑。

涢水,即府河,其流域大部在古德安府(今随州市)境内而得名。王彭伯,即王三善(1565-1623),字彭伯,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授荆州推官,为官公正廉明,历官右佥都御史、贵州巡抚。何司寇,即兵部何尚书,据查,这个时期在随州居住的兵部尚书,只有何宗彦。何宗彦(1559-1624),江西金溪人,客居随州,万历朝随州籍进士。1604年任礼部右侍郎,代理礼部尚书,后遭排挤,辞官归里。1620年,在家被起用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宰相)。李天培这四首诗大约是他任承天府推官期间与荆州府推官王三善同游何宗彦别墅而作。这个时间段也正是何尚书赋闲在家。

章华寺(章台寺) (资料图)


游章台寺即楚庄王章台故址

胜地花宫寂,春阴覆锦墻。

雄图移霸业,古迹藉空王。

藻密池仍绿,苔侵井就荒。

薄游怜物外,深院暂回翔。

章台寺,现名章华寺,位于今荆州市沙市区。相传在楚灵王六年(公元前535)修筑的章华台旧址上建立的。


郢署白雪亭有石刻孟浩然像

高槐垂荫晚苍苍,萟苑千秋此擅场。

自昔文章无属和,于今台榭有辉光。

檐边月望疑神女,树杪风生是大王。

每到微云疏雨夜,清分谁继孟襄阳。

郢州,今钟祥,明承天府。此处郢署指李天培任职承天府推官办公处。白雪亭,在郡署东。唐王维过郢,画孟浩然像于刺史厅,后因名“浩然亭”。明万历壬寅,郡守孙文龙重建,并画像于亭中。


春日登庾楼

崚嶒飞阁御晴风,景色氤氲四望同。

叠嶂远蹯夔子国,行云近带楚王宫。

钟声万井春烟外,杨柳千村夕照中。

却忆南楼从佐吏,一天秋月武昌东。

庾楼,即庾公楼,在鄂州市鄂城区,传说为东晋庾亮镇江州时所建。334年中秋,庾亮携王羲之等文人雅士登楼赏月,留下传颂千年的“南楼佳话”。


登昭明台

岩城南望敞高台,文雅风流自昔开。

龙卧千秋余草木,鹿门终古亦蒿莱。

排空岳色当窗见,入夜江声绕槛回。

徒倚不堪追往迹,词场寥落转成哀。

昭明台,在襄阳市襄城区,为纪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而建。


登仲宣楼

乘春载酒俯丹梯,飞阁嵯峨拂槛低。

楚徼风烟千里合,荆门云树万家迷。

江流日拥银河泻,岳色天回玉检泥。

自是登高堪载咏,新诗还与醉同题。

仲宣楼位于襄阳城东南角城墙上,始建于东汉,为纪念东汉末年诗人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明万历年间,襄阳知府周绍稷重修。


游习家池

荒烟残碣岘山西,乐府犹传有大堤。

一道繁阴随马至,千章灌木带莺啼。

却怜胜地今还昔,莫减风流醉似泥。

岸帻不妨宽礼法,商歌争按白铜鞮。

习家池位于湖北襄阳城南凤凰山南麓,建于东汉建武年间(25—56)。襄阳侯习郁,依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养鱼的方法,在山下筑土堤建池养鱼。

王宏诲(1541—1617),海南岛定安县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编修,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礼部尚书等职,他是继丘浚、海瑞之后海南又一诗文大家。他往来海南都经过阳江,与阳江不少人有交往。李天培也曾陪他在阳江游玩。他有一首写开元塔的诗:


开元塔

宝塔凌层突地浮,郁葱佳气满恩州。

天开粤窍标铜柱,海涌蓬莱结蜃楼。

华表栖真来白鹤,函关望气过青牛。

相从并是云霄侣,徒倚还堪姓字留。


李天培和诗一首:

次和

凌霄一塔海天浮,景耀清波彻古州。

帝子临风兴佛教,仙人燃火到书楼。

每惊笔阵摇山岳,几度龙光射斗牛。

曾道开元元末出,汀洲好谶为谁留。

开元塔开元年间建,遗址在现石觉寺。此塔明朝还在,估计清朝废弃。李诗最后两句藏典。阳江一直流传地师历伯韶的谶:“汀洲青草连,鼍江出状元。”李诗说从开元至今,阳江还未出状元,不知此好谶为谁留。李天培还有两首诗写陪王宏诲游北山翠岩亭的。


偕王宗伯游翠岩亭

巃从回合引丹梯,藓蚀萝悬紫翠迷。

自是春卿能选胜,摩崖天外几游题。

傍石穿林好卜居,十年踪迹倦游余。

闲身合寄青山傲,静看岩云自卷舒。

古代称礼部尚书为大宗伯,礼部侍郎为少宗伯。王宏诲官至礼部尚书,所以称他为“王宗伯”。这首诗估计是李天培丁忧回乡时所写,他1604年进入仕途,至1614年也就十年。此诗透露出他倦于官场,有归隐园林之意。

李天培现存的诗大多数是游览山川名胜有感而发。不管是写景状物,还是发思古之幽情,都是真情流露,不矫揉造作。他的诗格调高雅、大气,颇有大家风范,可惜流传下来的甚少。

清诗人孙廷铎知县对李天培的诗评价甚高,他说:“李诗大是雅调,一方有此,可为标准。而五十年来,何寂寂也!幸小阮上馨重其先业,藏之如新。不然,虽见梦,亦奈之何哉!亦奈之何哉!”康熙二十年《阳江县志》李天培传略称:“天培工赋咏,孙侯廷铎称其诗在七子伯仲之间,非近今所及。”这是很高的评价了,与明“前后七子”不分伯仲。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