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粽子不端午。粽子是端午节专属的传统美食,是端午节的“魂”,同时也有着美好的寓意,它寄托着人们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爱戴与怀念,又包裹着家长对孩子们的美好祝福与期望。
端午节前,老师说让我们体验包粽子。我们一听,都认为包粽子是小菜一碟,就算没包过,也看过吃过很多,应没什么难度的。可老师却神秘地说让大家包的不是普通的粽子,而是有着特殊寓意的“妙笔生花”粽,祝大家妙笔生花,文章锦绣。“妙笔生花”粽?是什么样子的?大家一听,都非常好奇,跃跃欲试。
只见老师端来包粽子的材料,粽叶、糯米、花生,还有草绳。老师开始教我们了,只见她拿起一片粽叶,左手握叶头,右手握叶尾,从中间围成一个三角,然后右手拿起上面的叶尾来个360°旋转,大三角形立即变魔术似的成了小圆锥。接着,老师把糯米、花生填进去,填九分满,再用右手食指与左手大拇指把两边多出的叶子往里折,然后把上面的叶头和叶尾往下折,压成一个平面,最后绑绳子。老师就这样一包,一扎,“妙笔生花”粽便完成了,还真的像一支笔!老师的一套动作如行云流水。示范完毕,轮到我们了,只见一个个手忙脚乱,耳边一片哗然,全是同学们向老师“求救”的声音,同学们口中叫着“老师,老师,这个怎么弄?”“老师,我包的怎么‘漏米’了?”“老师,那个360°是怎样旋转出来的?”……十几分钟后,一个个握着被“折磨”得不像样的粽叶把老师围了好几层,场面乱得“一发不可收拾”。老师一边一个个手把手教,一边笑着说:“是不是一看就会,一做就废?”大家都被逗得大笑起来。幸好我有包普通粽子的基础,我手中的粽叶折得有模有样,尤其是老师看后说我包得很好时,我不由得有点小骄傲。本以为包米时会像老师那样行云流水,可当我把米倒进粽叶中时马上打脸了,只听“沙沙”几声,啊?我包的糯米也漏馅了!我也加入了“求救”的队伍。老师拿起我那漏馅的粽,“刷刷”几下,便把我的粽子“抢救”回来了。然后老师说让我自己完成捆粽子。我拿起一条结实的草绳,使尽了吃奶的力,对着粽子进行“五花大绑”,一番“猛烈”的操作后,粽子虽绑紧了,但实在是丑,密密麻麻的绳子绕着粽子,简直毫无观赏性。凝视了片刻,这完全不符合我做事力求“完美”的标准,只好又把绳子解开,重新绑,这次似乎好看多了。我又别出心裁地加上了一张小卡片,粽子瞬间变得美观大方,且与“粽”不同。
老师说,粽叶是干的,糯米没有泡洗过,可以保存很久。我要好好保存这条特殊的粽子,努力妙笔生花,文章锦绣!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