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举行的南海大地艺术节,岛上的一个布景震撼游客眼睛。
屈曲嶙峋的古榕掩映散漫的时光。
现代科技让古老田园焕发新活力。
平沙岛是西江河口段流经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的一个冲积岛屿,处于南海区和高明区交界处,孤悬西江中。依江而生的小岛,四面环水,是广东省内为数不多的“孤岛”。
岛上没有名山大川,风景风光也不算典型、奇特、突出。然而,岛上有珠三角本色的田园风光、活色生香的古村、绿意盎然的防洪大堤、绿草茫茫的枕水河滩,生态自然,空气清新,特别是依然鲜活地保存有珠三角的桑基鱼塘,是一块远离尘嚣、“世外桃源”般的净土。
卸下疲惫,放空心灵,到平沙岛上走一走,吹吹江风,听听虫鸣,看看田园风光,尝尝河鲜美食,走进古村里,邂逅那些古屋、古祠堂和古树,与村民随意聊天,偶遇几个小岛生活的烟火故事,那种令人心颤和动容的畅快惬意,只可亲历,只可意会。
古色古香的祠堂、民居。
登平沙岛有两个渡口,其中以平沙东面的太平渡口为主。
在太平渡口搭乘滚装船,船徐徐驶离渡口码头,在西江上航行。站在船上,迎着江风,体会江面航行,看着太平渡口渐渐远去,孤岛的感觉便会让人盈胸满怀,平沙岛的神秘感和登岛的期待感便在心中膨胀。
船行驶七八分钟后,在平沙岛的码头停泊。走上码头,迎面是一道防洪堤,防洪堤边是一溜参天的大榕树,掩映着高大的防洪堤。
大榕树播下浓浓的绿荫,防洪堤在沙尾村一带成就一道名副其实的林荫大道。只要是白天,都会有二三十个老爷爷老奶奶,其中以老奶奶居多,在林荫道上摆地摊,售卖自家地里的瓜菜、水果和鸡蛋、鸭蛋等。老爷爷老奶奶热情好客,每见游客过来,都会热情兜售自己摆卖的东西:这些瓜菜是我亲手种的,这些木瓜是我亲自摘的,新鲜,原生态。当问及鸡蛋和鸭蛋是不是自己生的,口快嘴快的老奶奶也会随口应答是。答完明白上当受骗了,会捂面大笑,一迭连声否认鸡蛋和鸭蛋是自己生的。
岛上没有工业,农业种植、水产养殖唱主角。而大多数农民主要以种植为主。种菜是岛上见效快的经济作物。岛上的菜农比较勤快,凌晨三四点钟起来摘菜,然后把带着露水的青菜送去市场售卖。以前,岛上少游人来,菜农就把菜送出岛去。现在,每天上岛的游人多了,菜农每天就会把瓜菜送到村里的市场和林荫道上售卖。林荫道就成了岛上游客购物的农贸市场。近些年,岛上的年轻人大多出岛务工了,留守岛上的大多是老人。因而,种瓜种菜的是老人,卖瓜卖菜的也是老人。
榕树和红棉树是平沙岛上最常见的绿化树,特别是榕树,它是岛上保留的古树资源之一。防洪堤上,村前村后,生长着大量的古榕树。这些成排成行的榕树,树干屈曲嶙峋,苍劲粗壮,枝叶婆娑,生气勃勃,威武雄壮,有的高达四五十米。天生天养的古榕树与木棉树记载了小岛的历史与生活,见证了小岛的岁月变迁,讲述着小岛的故事和传说,为小岛增添了一份古朴而又充满生机的韵味,成为小岛和岛上居民最踏实的陪伴。古榕树数量之大、之集中,是非常少见的,已经成为平沙岛的表情和现象。看古榕也成为不少人上平沙岛的理由之一
当然,成排成行长满长长根须的古榕树,也会轻而易举俘虏上岛游人的目光、思绪和心情。在平沙社区服务中心前后的6棵树龄均超过百年的古榕树,更成为网红,引得游人慕名而来,纷纷上岛打卡、留影。
老蚕房华丽转身为大地艺术场馆,讲述小岛的故事。
防洪大堤是平沙岛的重要标志,也是平沙岛的主要表情。
面积约7.28平方公里的平沙岛,仿似一片长条形的叶子,也如江河上一叶扁舟。小岛主要以西江河冲积的沙质土壤为主,且地势平坦,当地人称小岛为“平沙”,或叫“平沙岛”。据资料,这里早在南宋时期就有人居住了。公元1222年,南雄的南逃难民李隅公之子到此开荒耕种,逐渐形成了聚落,到现在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如今岛上常住人口有5600多人。
然而,依江而生的江中孤岛注定不平静、不安宁,经常遭受水患的为害。据当地的老人说,1949年和1962年,平沙岛遭遇大洪水,造成连片的农地、鱼塘和数以百计的房屋被淹没。为彻底杜绝水患的为害,当地政府加大对水利的不断投入,特别为平沙岛建设了堤路结合的防洪堤,并不断加固。1994年,平沙岛遭遇水位达8.65米的有史以来最大洪峰,因为有了防洪堤的保护而安然。2005年,平沙岛遭遇了大洪峰,最高水位达到7.83米,平沙岛也未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
平沙岛堤路结合且闭环的防洪大堤,全长约12.5公里,将小岛环抱起来,小岛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长条形的聚宝盆,又似大江中一艘诺亚方舟。防洪堤两旁,或生长着古榕树以及木棉树,绿树成荫;或绿草如茵,草长莺飞。防洪堤在绿色中延伸。
骑车或行走在防洪堤上,蓝天、白云、绿树、草地和江边美景,齐齐奔赴眼前。抬头远望小岛里,那些鱼塘如镜子,与一块块种植各种经济作物的田地和苗圃一起,勾连着一簇簇错落、俨然的村舍,像一幅田园水墨画,也像一首写在小岛上的田园诗。低头看看,江堤环岛划出弧线,舔水的岸线虽然参差却温柔,“水天一色”美景虽受视野局限却依然动人,而大堤下枕江的河滩或开阔或狭窄、或平缓或陡峻,一滩滩绿草灌木,甚至是翠竹植根其上。举头远眺小岛隔江的对岸,高楼林立,繁华热闹,生活喧嚣,不由得让人感慨和唏嘘:繁华热闹喧嚣仅一江之隔。小岛仿佛被遗忘,遗世独立。
放眼望去,本色自然,素面朝天的平沙岛,大江是珠三角常见的大江,防洪大堤只在岛上还算突出,古村、田园、人家也是个平常的存在,只有古树还算惹眼。一句话,这里的一切都不算突出、不典型,平平常常。然而,当这一切的平平常常,叠加组合融合呈现在一个江心孤岛上,就变得不平常了,酝酿出那种纯粹地道、质朴宁静的田园风光,依然散发出淡然却浪漫迷人的韵味。仿佛,它是隔江繁华与喧嚣的一个鲜明的对比;仿佛,它是隔江一个遗憾的存在。你的眼睛和心情误入其中,心底莫名就柔软,情思莫明就被撩动,猝不及防,一滴眼泪便在眼眶里,也在心底中打转。
在防洪堤上,远望岛上的村子、民居,好像一簇一簇东西点缀在小岛上,周边摊展着长满庄稼的田地和鱼塘,乱窜的小道与密布的水渠纵横交织,然后在闭环的防洪大堤脚下戛然而止。
走进村子,民居或鳞次栉比,或稀稀拉拉,被乱窜的小道脉络牵连起来。村子里,新旧民居和谐地杂在一起,错落有致,相得益彰,有不少民居配有小院,村子不显得拥挤和密匝匝。清静的村道小巷,偶尔悄悄走过两三个村民。依然鲜活叙述着小岛生活人间烟火故事的村子,好像温顺小兔子卧在小岛上,这里没有喧嚣、繁华,没有光怪陆离,没有噪音和空气污染,仿佛不问世俗,却洋溢着淡然、淳朴、本色的韵味和诱惑。当然,其中也沉淀着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趣事和深意。偶尔的鸟叫声、鸡鸣声、鸭子嘎嘎声和狗吠声,更反衬出村子的宁静。
行走在村子里,总让你心中生起一种熟悉感和亲切感,让人感觉仿佛就在邻家串门。
倒是村子里那些大量闲置的老蚕房,总会让人生出万般感慨。
因受大江的阻隔,工业手工业的发展受制约,平沙岛素来经营纯粹的农业。以前,这里以种植和饲养为主,较多种植甘蔗、蚕桑、水稻,兼养蚕、养猪、养鱼。进入21世纪后,由于制糖业与蚕丝业的转移,如今岛上已经没有人种植甘蔗、蚕桑,取而代之的是种植蔬菜、水果,如种植葡萄、香蕉、黄皮、龙眼、木瓜、芭蕉、火龙果、无花果等,以及水产养殖。直至今天,岛上还保留着大量种满果蔬的农田和桑基鱼塘。
近些年,观光农业在岛上兴起,观光旅游渐入佳境。游人上岛游览纯粹的田园风光,品尝农家美食渐成一种时尚。
在防洪大堤上行走,在村子里随意转悠,饿了累了,找间临江的酒店坐下来,叫上就地取材炮制的美食美味,如水牛奶浸鸡、木瓜浸鸡、无花果浸鸡、鲜竹笋浸鸡等,再炒上一盘紫苏炒黄沙蚬、腊肉清蒸和顺鱼、姜葱清蒸西江鲫鱼、香煎西江黄鱼,新鲜、甘甜、营养、美味。放松心情,就着习习醉人心脾的江风醉意地品尝美味美食,畅快的感觉荡气回肠,寻找机会再上平沙岛休闲度假、品尝美食美味的种子,又已经在心房里悄然发了芽。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