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

胡风汉韵时空之美
2024-03-18 09:40:19 来源:阳江日报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胡风汉韵时空之美
阳江日报

游人如织。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州(周)南麓,开凿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佛教石窟雕刻艺术的巅峰之作。岁月悠悠,走进云冈石窟,穿越千年的石窟之美尽在眼前,气势磅礴富丽堂皇的石刻造像,用音乐、舞蹈、服饰、建筑等雕塑造型生动地诉说着前世今生的故事,体现出胡风汉韵的交相杂糅与中西文化的绚烂碰撞。从中,不仅能看到连绵的石窟佛像,亦可以体会文化交融中先人的智慧。面带微笑的佛像,拈花一笑,传递着美,也蕴含着民族交融的意涵。

■ 文/图  影子

真容巨壮 世法所稀

“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古代地理学家郦道元对云冈石窟盛景是这样描述的。从大同市区出发,驾车向西沿339省道前行,约十来公里,就能看到景区错落有致的青灰建筑群层层铺开,走过昙曜广场,到了立有13对石柱的礼佛大道,石柱下方雕刻的小人穿着窄袖利索的鲜卑服饰,中间是印度六牙白象,柱体上的舞动小人流露希腊风情,整齐的佛雕已有汉化趋势,大气包容的北魏王朝缓缓揭开神秘的面纱,民族融合之风扑面而来。云冈石窟景区游人如织,东西绵延1公里,各种媒体上的“常客”——高约13.7米的第20窟露天大佛,端坐于石台座上,气宇轩昂,嘴角微微上翘,含蓄内敛又威严霸气。

云冈石窟被誉为一部镌刻在石头上的史书,而第20窟可谓是景区的名片和标志,阳光照耀下,露天大佛健壮魁伟,充满活力,样貌衣饰清晰可见,略略前倾的身体、威武慈祥的面容,更显居高临下。这壮观石窟群的前世今生,还得从北魏迁都平城说起。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珪建立了北魏政权,于公元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共在大同建都近百年之久,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并统一北方的游牧民族。北魏时期佛教盛行,文成帝即位后,和平初年(公元460年)一位名叫昙曜的僧人,提出了凿窟雕佛的建议,还迎合皇权把佛像雕成北魏皇帝的模样,以向世人宣扬“皇帝即如来”的思想。于是,文成帝便下诏“有司为石像,令如帝身”。这就是云冈开凿最早、气魄最宏大、帝王象征的“昙曜五窟”,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在昙曜之后,云冈石窟的开凿并没有停止,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前后持续修建了60余年,成为今天看到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佛龛1100多个、各类佛教人物造像59000余尊的云冈石窟。

精美绝伦的石拱门雕饰。

云冈石窟雕刻艺术之精湛,造像内容之丰富,堪称公元5世纪后半叶中国佛教雕刻艺术的“陈列馆”,被誉为世界伟大的古代雕刻艺术宝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佛像毋庸置疑是“昙曜五窟”之一的第20窟主尊佛像,也是整个云冈石窟最大、最具艺术魅力的珍品。这座大佛因自然灾害而露天显像,石像上部风化较少,较为完整,面部浑厚方圆,目光悠远,鼻梁高隆,阔耳薄唇,下颚宽大,身材高大威武,两肩宽厚平直,袈裟右袒,左臂深厚的衣褶纹路与外部突起袈裟的强劲线条,二者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产生一种截然不同的质感。这种稳健的雕法,整体感极强,也使造像极富神秘色彩。

拈花一笑 穿越千年

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然而与敦煌石窟佛菩萨的冥思苦修、龙门石窟佛菩萨的恭顺自省不同,云冈石窟造像竟然几乎都是笑容满面,称得上是一个“喜乐世界”。最具标志性的第20窟露天大佛在笑,他目光炯炯,嘴角微微上翘,展露出的是胸有成竹、自信满满,仿佛拥有一种纵横时空的力量,能普渡众生超越尘世。其实,不仅是露天大佛,走进云冈石窟,会发现很多造像都是微笑着的,佛陀的笑庄严睿智,菩萨的笑慈祥喜悦,飞天的笑秀丽欢欣,侍童的笑纯洁天真……真是拈花一笑,穿越千年。

在这里,只要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自然的、真诚的、动人的、美妙的、神奇的各种各样的笑。第5窟外壁被誉为“东方维那斯”的佛像,微微上翘的嘴角,满脸荡漾着欲笑未笑的笑意。第3窟西侧,还有一位想着心思的胁侍菩萨,她的眼神是直楞楞的,嘴角却挂着抹不掉的一缕缕喜气。即使是外来的神,也挂着意味深长的微笑,还是在第8窟,前后室间高约5.8米、宽约4米的窟门上层,对称雕刻着印度题材、多个脑袋和手臂的神像——鸠摩罗天与摩醯首罗天,是云冈中期石窟佛教造像中出现的新形象。两像造型奇特,鲜明的浮雕轮廓颇具古希腊雕刻作品的特点,为云冈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上乘艺术珍品,也可说是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罕见造像。造像面含微笑,下颚尖,特别是鼻子高大而弯曲,表现出西域人物的形象特征,显得强悍而威严。一尊尊雕像笑意流转,原始古朴,意气风发,神采飞扬,几乎在嬉笑间就已经看透世人蕴藉在心头的那种种美好。

礼佛大道。

精美的佛龛。

衣袂飘舞 欢乐飞天

“万亿化身,罗刻满山,鬼斧神工,骇人心目” 诚如著名文学家冰心所称,云冈石窟五万余尊形态各异,仪态万千的造像,遍布在各个大像、佛殿、塔庙、单室等多种形制的洞窟内外,神韵富丽之美可说是无处不在。飞天衣袂飘舞,伎乐天人手执乐器,箜篌穿云裂石,排箫余音绕梁,鸠摩罗天乘孔雀飞来,摩醯首罗天骑神牛西去,护守云冈,缤纷世界在此华丽演绎。第7、8窟窟顶上用莲花与飞天装饰的平棋藻井,千姿百态,争奇斗妍,赋予中国传统建筑式样仙景般的浪漫,真是美不胜收。正因为创作者美的构思,千百年来深深打动着观者,多少人举目瞻仰,低头膜拜,让人“神魂丧失,莫知所是,方知文字之无用”。

说到“飞天”,我们印象中是婀娜多姿、身材纤细的敦煌壁画艺术形象,其实,古代壁画和造像中的飞仙形象都可以叫做“飞天”。而云冈石窟造像群中,常常会发现在门楣或龛楣上有些半裸上体,身披络腋,舞姿刚健的飞天,更具有北方游牧民族阳刚之美的气息。云冈石窟会出现这么多形态各异的飞天形象,自然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第6至8窟都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以后,逐渐开凿的石窟,其中飞天的舞姿造型,既有北方民族健美昂扬的飞天,也有柔婉婀娜的汉装飞天。公元5世纪初,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统一了北方十六国,结束了北部中国270余年的战乱局面,出现了一个相对和平和安乐的时期,贵族王室自然也就有心思享受生活了。此外,鲜卑族为游牧民族,本性喜爱歌舞,他们欣赏的是豪健粗放之美,这也就难怪飞天们跟着也就刚健、壮硕了起来。

就像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说的一样,在云冈石窟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中国艺术固有的血脉中忽然渗入旺盛而有力的外来影响,它们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腊、波斯、印度,它们通过南北两路经西域各族和中国西藏到达内地。这种不同民族文化的大交流赋予我国文化以旺盛的生命力!这是历史上最有趣的现象,也是近代史学者最重视研究的问题”。的确,云冈石窟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开凿的石窟之一,体现了一种世界艺术融合、交汇的趋势,彰显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能容天下博大的精神内质。

北魏王朝倾举国之力在武州(周)山崖上刻写的云冈石窟这一艺术奇葩,以磅礴的气势、精湛的笔法、向后人陈述着它曾经有过的辉煌。经久不衰的顽石被艺术家赋予了独具魅力的生命以及鲜活的灵魂,于是云冈石窟这篇写在庞大山崖上的华章便穿透时间与空间的桎梏,以一种特殊的语汇向后人揭开历史的帷幕,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