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凭经验讨海”到“精准化捕捞”,从“码头集散”到“全球配送”——

阳江海洋捕捞业何以领跑全省?
2025-11-17 10:12:41 来源:阳江日报

从“凭经验讨海”到“精准化捕捞”,从“码头集散”到“全球配送”——

从“凭经验讨海”到“精准化捕捞”,从“码头集散”到“全球配送”——

阳江海洋捕捞业何以领跑全省?
阳江日报

在闸坡渔港码头上,渔民们正忙着搬运刚刚上岸的渔获。陈建华 摄

■ 阳江日报记者/朱俏施

11月13日清晨,海陵试验区闸坡国家级中心渔港码头,海风轻拂,波光粼粼,不少渔船停靠在岸边,渔民们正忙着搬运刚刚上岸的渔获。而在更遥远的南海深处,装备齐全的现代化渔船仍在劈波斩浪,以先进设备精准捕捉渔汛,让深海鱼鲜摆上全球餐桌。

深耕海洋数十载,阳江以坚实的产业根基铸就“广东鱼仓”的硬核实力,海水产品产量已连续五年稳居全省第二,海洋捕捞年产量常年位居全省首位。2024年,阳江交出亮眼成绩单:全市海水产品产量达111.87万吨,其中海洋捕捞产量约30万吨,占广东省海洋捕捞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这片蔚蓝国土蕴藏着怎样的发展密码?让我们一同探寻。

一条海岸线串起渔家人的希望

阳江的海洋经济植根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与源远流长的渔业传统。阳江坐拥504.35公里蜿蜒海岸线,1.19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域,如同一片富饶的“蓝色粮仓”。阳江地处热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有着咸淡水交汇的优质生态环境,适宜的水温和丰富的饵料,孕育出马鲛鱼、金鲳鱼、带鱼等数百种优质海产,为渔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自然基础,也养育出一代代勤劳的渔民。

“靠海吃海”是刻在阳江人骨子里的生存智慧。69岁的老渔民林权是阳西溪头人,祖祖辈辈以渔为业,出生在渔船上的他,一生与大海相伴。“我们疍家人一辈子‘舟为家、渔为业’,大海是我们的根,也是我们的饭碗,养活了我们一家人。”林权说,以前他跟着父亲出海讨生活,如今儿子也接班了,继续守着这片海。

不止林权,在溪头镇,这样的故事很多。“我们这里出海捕捞都是家族式的,很多是父子、叔侄一起出海作业。”阳西县溪头镇新兴渔民委员会主任张形势介绍,新兴渔民委员会是纯渔委会,全村以海洋捕捞为主,拥有国库渔船143艘,渔民常年航行于浙江、海南及广东沿海等海域,借助科技赋能,年均总产值约1.3亿元,家家户户靠大海过上了富足生活。

尽管有了资源优势,但渔业能长远发展,还离不开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自1999年起,我国在南海海域全面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为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留出关键窗口期。阳江紧跟国家步伐,坚守绿色发展理念,严格落实休渔制度,统筹推进渔业资源养护与产业可持续发展,守护“蓝色粮仓”,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海洋强市之路。

休渔政策的顺利落地,离不开政策保障和渔民意识的提高。“我们的船按马力计算,每年能领取10多万元的海洋资源养护补贴,休渔期间,登记在册的船员每人还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补助。”老渔民林权说,虽然休渔期收入减少了,但这是让大海休养生息的最好时候,长远受益的还是渔民。

在严格执行休渔制度的同时,阳江还积极推进渔业资源主动修复,通过建设人工鱼礁和开展增殖放流,推动渔业资源从被动保护转向主动修复。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人工鱼礁区7座,投放礁体超7000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个,面积居全省首位。今年,我市已增殖放流斑节对虾、鲷科鱼类等优质苗种超6000万尾,持续夯实渔业资源基础。

一艘钢质船见证渔业现代化转型

从过去依靠罗盘辨方向、凭经验“讨生活”,到如今借助现代化设备高效作业,科技赋能海洋捕捞的优点尽显。“木船小,抗风浪能力差,一遇大风大浪就晃得厉害,船板还容易漏水,以前每次出海都提心吊胆。”40多岁的渔民林关有有着20多年出海经验,回忆起早年的捕捞生涯,仍然心有余悸。

在政府推广钢质渔船的政策支持下,如今林关有已经换上了新的钢质渔船,船体更坚固、空间更宽敞,还配备了冷链舱、卫星导航和声呐设备。“这条船装了200多个照明灯,夜里捕捞效率提高了不少。以前跑远海总提心吊胆,现在船能抗风还能定位,心里踏实多了!”林关有的切身感受,正是阳江海洋捕捞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阳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渔业现代化建设,大力推动渔船装备更新换代,重点发展钢质渔船,出台系列扶持政策,激发渔民升级装备的积极性。目前,全市在册海洋捕捞渔船3400多艘,其中钢质渔船850多艘,功率约25.5万千瓦,是广东省钢质渔船发展最快、数量最多的地级市。这些钢质渔船抗风浪能力强、续航里程远,能搭载更多先进设备,推动阳江中深海作业能力跃居全省前列,实现了从“近岸讨小海”到“远洋讨大海”的跨越。

科技的力量不仅体现在装备升级上,更渗透到捕捞作业与渔业管理的全过程。如今,阳江中深海作业渔船基本上都配备了海图、探鱼、全球卫星导航“三合一”助渔导航设备,渔民通过驾驶舱屏幕,就能实时掌握鱼群分布、海水温度、洋流方向等关键信息,让捕捞作业从“凭经验”转向“精准化”。

在渔业管理领域,科技赋能同样成效显著。市农业农村局建立渔业船舶动态监控系统,通过卫星定位、视频监控等技术,对渔船航行轨迹、作业范围实施实时监管,及时提醒渔民规避恶劣天气,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为渔业生产安全有序开展筑牢了科技防线。

一个金招牌拓宽产业发展新路径

“阳江海洋捕捞位居全省第一并非偶然,而是综合实力的体现。”阳江市互保渔业服务中心顾问叶其略表示,除了悠久的渔业传统、绵长的海岸线,还拥有完善的港口设施。作为广东省渔港资源较为丰富的城市,阳江现已建成7个国家级和省级渔港,在建2个渔港经济区——海陵岛-阳西渔港经济区和阳东渔港经济区,分别入选国家和省级试点。

其中,闸坡、东平两大国家级中心渔港作为核心枢纽,不仅承担着渔船停泊、渔获集散等基础功能,更配备了现代化的冷藏保鲜、供油供水等配套服务。以闸坡渔港为例,港内建有350米长的补给码头、746米长的渔船交易泊位和15000平方米的水产品交易码头,并配备大型储油库和船排修造厂,可同时容纳2000余艘船只停泊,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船舶补给中转站。

海产品最重要的是“通得快”。阳江海关数据显示,目前内地供港冰鲜海捕水产品中,每10箱就有8箱来自阳江。依托港珠澳大桥通关便利与“鲜活易腐农食产品绿色通道”,阳江海鲜实现“即报即检、即检即放”,陆路运输最快4小时即可“鲜达”香港。

下午3点,在位于市区建设路的中江宏粤市场,工人们正熟练地将从各个码头运回的渔获进行分拣、装箱。“这些渔获还带着海水的鲜味,我们力争最短时间打包发货,确保‘当日渔获、次日上架’。”公司负责人邓业景说。目前,该公司每天向香港供应渔获约20吨,“阳江海鲜”的口碑在香港市场持续提升。

捕捞是海洋经济的“第一车间”,深加工就是让“一条鱼”增值的“魔法工厂”。过去因刺多、个头小不受青睐的小海鱼,经标准化加工变身鱼丸、鱼豆腐等特色产品,不仅风味独特,也让附加值大幅提升,更为捕捞上来的海水产品拓宽了销路,实现“一条鱼养活十个人”的产业效益。

在阳江市永昊水产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机器运转有序,从绞肉、斩拌、成型到煮制、速冻,全程严格执行标准化流程。“我们主要从事海产品深加工,将丁鱼、金线鱼、铜盘鱼等新鲜海鱼制成鱼丸、鱼饼等鱼糜制品,目前已有上百个单品。”公司销售总监冯浩攀介绍,企业坚持创新驱动,年销量近5000吨,产品远销港澳、东南亚和美国等地,并进入海底捞、江渔儿等连锁餐饮。

为确保原料的稳定供应与鲜度品质,阳江市永昊水产有限公司建立起完善的捕捞合作网络,直接或间接合作的渔船超过百艘。得益于加工厂紧邻闸坡码头的区位优势,渔获上岸后迅速进入加工环节,最大限度锁住“第一口鲜”。同时,企业联合科研团队攻关鱼糜保鲜、成型等技术,打造“闸坡码头”品牌,推动传统海产加工走向标准化、品牌化。

目前,阳江已发展水产品加工企业36家,年加工能力达26.42万吨,培育了24家水产加工类农业龙头企业。其中多家企业获得欧盟、美国注册,产品出口至38个国家和地区,成功实现从“码头鲜货”到“全球餐桌”的跨越。

向海图强,逐浪前行。未来,阳江将继续坚持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重,持续推进海洋渔业现代化转型,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筑牢生态链,擦亮“广东鱼仓”金字招牌,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书写海洋经济新篇章,为海洋强省建设贡献阳江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