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扒以全产业链思维谋划海洋产业发展

种业风电多擎驱动 渔文旅融合向深蓝

2025-04-24 11:48:50 来源:阳江日报

种业风电多擎驱动 渔文旅融合向深蓝

沙扒以全产业链思维谋划海洋产业发展

种业风电多擎驱动 渔文旅融合向深蓝

阳江日报

■ 阳江日报记者/张 影

在我国广袤无垠的海岸线画卷中,阳西县沙扒镇是南海之滨熠熠生辉的存在。绵延30公里的海岸线似玉带环抱,让这座三面临海的小镇沐浴在海洋的馈赠之中。

面海而生,向海而兴。凭借敢闯敢拼的精神,沙扒立足镇情实际,抢抓政策机遇,在大局中找准定位,以全产业链思维谋划海洋产业发展,聚焦海水种苗、深海养殖、滨海旅游、海上风电等重点产业,在深海、近岸、陆地科学布局,打造“绿色向海、和美沙扒”。

享有“中国马尔代夫”的美誉,是省旅游风情小镇,拥有国家一级渔港、全国最大海洋牧场示范区、全省最大海水鱼苗种业生产孵化基地,建有全国首个超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建设全国首个“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水制氢”融合项目……一个个“头衔”,折射出沙扒海洋经济的硬核实力。

数据显示,2024年,沙扒海洋水产鱼苗年产量超20亿尾,产值超6亿元;水产品年产量约5万吨;年接待游客近175万人次,旅游收入约10亿元。沙扒海洋经济展现出强劲韧性,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澎湃“蓝色动能”。

种业强“芯”
小小鱼苗“孵”出富民大产业

4月,沙扒镇,春意正浓。

走进阳西县恒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育苗车间,数十个圆形标准化鱼池内,黄鳍鲷、珍珠斑、金鲳等“亲鱼”及鱼苗游弋其中。随着鱼饵抛撒,鱼儿争相抢食,搅起水波阵阵,生机盎然。

“知道有人工繁育鱼苗后,就在想我们要发展鱼苗产业,一定要突破人工育苗这个难关。”合作社负责人林李泉是土生土长的沙扒人,自小在海边长大。他告诉记者,沙扒渔民最早卖的鱼苗是出海捕捞的,完全靠天吃饭,十分被动。

于是,林李泉从台湾买来一批美国红鱼,让其产卵繁殖。通过不断尝试调制配方,并反复试验,林李泉逐步掌握了催卵繁育鱼苗技术。“1990年,繁育成功的鱼卵一公斤卖到了5000元。”这让林李泉兴奋不已,也更加明白技术对水产养殖的重要性。

后来,林李泉为鱼苗培育出最好的第一口生物饲料——轮虫,这一养殖技术的创新使他的鱼苗成活率提升了10倍以上。目前,全镇已培育6家专业轮虫养殖基地,轮虫产业成为海水种苗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沙扒镇享有“中国马尔代夫”的美誉,是省旅游风情小镇。宋福亮 摄

林李泉还带领恒生合作社与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实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突破业内多项养殖技术的难题,为海水种苗产业提供长期稳定的技术保障,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推动力。

沙扒镇委副书记、镇长苏国可介绍,近年来,沙扒聚焦海水种业空间布局、分工合作和联农带农,大力推动种业振兴,推广工厂化养殖,建立起“亲鱼—鱼卵—鱼苗—成品鱼”全产业链,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海水种苗产业带,改变了海水种苗“看天吃饭”的困境,闯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联农带农富农特色新路,带动了周边1000多户、6000多人从事海水种苗产业,户均年增收10多万元。

沙扒镇成为全省唯一入选2024年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典型案例的镇,阳西县海水商品鱼苗供应量更是占到全省七成之多,阳西人自豪地喊出了“阳西有‘种’”的口号。海水种业为当地打造“蓝色粮仓”提供充足底气。

在合作社育苗车间不远处,一座崭新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新建的育苗车间,将于今年5月投入使用,共8个亲本培育池,4套先进的循环水养殖系统。相比旧车间,这里更智能、高效,培育出的种苗质量将更有保障。”置身新车间,林李泉满怀期待。

海水种业是渔业“芯片”,海水种苗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林李泉表示,海洋牧场建设已逐渐成为渔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海水种苗产业应与海洋牧场紧密结合,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鱼苗质量和产量,为海洋牧场提供适合且稳定的鱼苗供应。

深海建“粮仓”
打造“粤海粮仓+蓝色能源”新样板

清晨,沙扒渔港,湿润的海风,裹挟着咸腥味儿扑面而来。

渔港码头一角,一辆载满鱼苗的运输车缓缓驶入,工作人员分工协作,将鱼苗从运输车一篮篮卸载至渔船船舱。紧接着,渔船驶离码头,向着位于沙扒青洲岛的深海网箱养殖区域驶去。

大约30分钟后,渔船便到达阳西县益晖深海水产养殖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从空中俯瞰,44个圆形的深海养殖网箱点缀在湛蓝的海面上,这里就是海洋牧场。

“今年已投放的鱼苗有鮸鱼、白花、蓝瓜子斑,接下来还将陆续投放大批金鲳鱼苗。”公司负责人冯谦从事深海网箱养殖已有10多个年头。

“以前我做延绳钓,后来慢慢将目光投向深海养殖业。”冯谦回忆,他从2010年开始筹建深海养殖基地,于2013年拿到政策补贴。“当时就选中了沙扒青洲岛海域,这里水流相对稳定,又有青洲岛作为天然防风屏障,极大地减少了台风对网箱养殖的影响。”冯谦笑着说,实践证明,这是一处养殖宝地。

多年来,冯谦一边做一边学习探索,基地网箱个数越来越多,网箱周长也从最初的40米慢慢向80米过渡。冯谦介绍,基地使用的是重力式深水网箱,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网箱的防风能力实现了从“听天由命”到“与浪共舞”的跨越式发展。“以前八九级的风都怕,现在12级台风都不怕。”

“深海网箱养殖,能有效缓解近海压力,恢复沿海生态环境。而且深远海养出的鱼肉质鲜美,可与野生鱼类相媲美,因此不愁销路,收购价格也比较理想。”冯谦告诉记者,去年基地年产值达到1600多万元。

深海养殖当然少不了科技的加持。“每个网箱都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通过手机便可实时看到网箱情况。”冯谦打开手机,鱼儿从摄像头前悠闲游过,像是早已习惯了与之为伴的“电子眼”。

在海洋牧场的建设中,沙扒依托海上风电资源,探索多种业态结合,积极打造“粤海粮仓+蓝色能源”新样板。

“收鱼!”去年10月,全球首台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第二季养殖示范成功收鱼4万多公斤,基本实现了从探索试验到规模化发展的重大跨越。

对沿海渔港来说,“水产品加工”意味着更长的产业链和更高的产值。目前,阳西沙扒海产加工营销一体化产业链条完整,海产捕捞上岸后即被送往加工厂处理,形成沙扒特色海味干货,经电商渠道远销全国各地,年销售额约3亿元,辐射带动本地约600人就业。

抢滩“银发经济”
“候鸟老人”打开康养旅游新蓝海

面朝浩渺大海,坐拥“山、海、湖、湾、岛”自然风景和独特渔家风情文化,沙扒镇把滨海旅游产业作为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的支柱性产业重点打造,逐渐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

发展旅游,离不开标志性文旅项目支撑。近年来,北额岭改造提升、前海湾椰风海韵营地等文旅项目落地沙扒,为这座滨海小镇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午后,海风拂过山岭,满山春色似波浪涌动。驻足沙扒镇最高点——北额岭,极目远眺,蓝天如洗,碧海无垠,一座座巨型“大风车”屹立在海平面上迎风转动,青洲岛宛如一颗翡翠镶嵌在海面上,渔船拖着尾浪航行……“第一次登上北额岭看沙扒,真的是太美太壮观了。”游客林女士禁不住夸赞。

走进前海湾椰风海韵营地,一个个充满潮流与科技感的太空舱静静伫立于海边,错落有致。“营地计划于5月1日试运营。”营地负责人陈韶是沙扒人,他表示此次回乡创业是支持家乡发展,为推进“百千万工程”贡献力量。

“目前建有42座太空舱,未来还会持续优化细化服务功能,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为游客提供更加多元化、高品质的旅游体验。”陈韶介绍。

冬季往往是滨海旅游的传统淡季,但在沙扒反而迎来了另一番独特景象,每年都会吸引全国各地约3万名“候鸟老人”前来筑巢。

“候鸟老人”纷至沓来,既有自然禀赋好的天然优势,更有当地持续发力旅游服务的实干之功。沙扒镇旅游办主任莫闵介绍,为更好满足“候鸟老人”的旅居需求,沙扒镇在月亮湾片区成立了月亮湾社区,推出“候鸟食堂”,设立沙扒镇综合康养服务中心等,让外地游客特别是“候鸟老人”在沙扒住得安心、玩得开心。

2024年,阳西县获评“中国长寿之乡”,沙扒镇打造“全国知名滨海旅游康养目的地”的决心更加坚定。“现在很多‘候鸟老人’都把沙扒看成第二故乡,自发组织成立‘新沙扒人之家’,并开展净滩、植树等志愿活动,积极参与当地建设与发展。”莫闵告诉记者,沙扒镇将不断丰富滨海旅游业态,探索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不断提升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风从海上来,沙扒正乘风而起。

苏国可表示,作为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沙扒镇将继续坚持“向海发展”“旅游旺县”,加大人才引进,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海洋经济相关产业发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进更多海洋经济相关企业与镇内相关产业合作,持续推动产业升级。同时,将继续突出“国家级海洋牧场”“海上风电”等独特资源,打造差异化海洋经济品牌。

下一程,沙扒值得期待。

【对话专家】


◎暨南大学硕士生导师、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海水鱼体系创新团队阳江综合试验站站长崔淼

记者:沙扒镇接下来如何打造好海水种苗“阳江芯”?

崔淼:坚持以渡头村为核心,联动来福园村、乌石头村、前步村,不断完善海水种苗产业链建设。同时,加大资金投入,注重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加强对本地人才培养,开展协同技术攻关,推动海水种苗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此外,要不断拓展和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谋划和推动从海水种苗到海产品深加工的产业链延伸,增添新的产业增长点。

记者:对沙扒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您有何建议?

崔淼:打造沙扒镇海水种苗“阳江芯”品牌的同时,把深海养殖、滨海旅游等和海水种苗产业紧密结合,开发“亲鱼—鱼卵—鱼苗—成品鱼”海水种业科普体验项目,开展海上风电观光、海钓赛事等特色活动,打造“海水种苗文化节”品牌,将传统海水种苗产业升级为集海水种苗繁育、渔业生产、滨海旅游、赛事活动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产业集群,为沙扒镇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链接】

沙扒镇简介

沙扒镇位于阳西县西南面,三面临海,北面与陆地相连,水路直通湛江、澳门、香港,陆路经S282线与325国道、G15沈海高速阳茂段相连。下辖2个社区居委会、4个渔民委员会和4个村委会,总人口3.3万人,总面积32.2平方公里,是全国重点镇、省中心镇、阳西县域副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